國家興
案例摘要:
王某與姜某于2013年登記結婚,可好景不長,結婚一年后姜某便跳樓自殺身亡。姜某自殺前在網絡上注冊了個人博客,并以日記的形式在該博客中記載了自殺前的心路歷程,其中更是將王某與案外女性東某的合影照片貼在博客中,認為二人有不正當兩性關系。不但如此,姜某的日記還公開了丈夫王某的姓名、工作單位地址等信息。在姜某自殺身亡后,姜某的同學張某以姜某博客的名稱將姜某的自殺日記進行公開,并且還與其他網站進行了鏈接,后不斷被其他網民轉發(fā),使得眾多網民對姜某的死亡原因、王某的“婚外情”等情節(jié)予以持續(xù)性的關注和評論。許多網民因此認為王某的“婚外情”行為是促使姜某自殺的主要原因。一些網民在進行評論的同時甚至還發(fā)起了對王某的“人肉搜索”;更有部分網民在某網站上對王某進行謾罵、人身攻擊,以及到王某家庭住址處進行惡意騷擾。某網站是由某某公司注冊管理的網站。在姜某自殺事件引起關注后,某網站制作了相關內容的專題網頁,主要包括如下內容:對事件發(fā)生經過的介紹;鏈接;網民到姜某自殺的小區(qū)悼念的現場情況;對姜某的同學張某、姜家的律師進行電話采訪的內容和“網友留言”等專欄。某網站更是在專題網頁中使用了王某、姜某、東某的真實姓名,并將王某與東某的合影照片等粘貼在網頁上。王某在不堪忍受下,將張某、某某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停止侵害、刪除信息、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撫慰金。
最終人民法院判決認定某某公司在其經營的某網站上對關于該事件的專題網頁報道未對當事人姓名等個人信息和照片進行技術處理,侵害了王某的隱私權并導致王某的名譽權遭受損害,應當承擔刪除網頁、賠禮道歉和賠償精神損害等侵權責任。張某擅自公開王某真實身份、住址等信息的行為亦構成侵權,也應承擔民事責任。
律師分析: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網絡侵權尤其是利用網絡侵犯他人人身權的事件不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由于我國在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立法活動起步較晚,使得我國司法機關在處理利用網絡侵犯他人人身權的案件時經常面臨著“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尷尬局面??上驳氖牵谥T多社會熱點案件的不斷發(fā)酵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司法解釋,并于2014年10月10日起正式實施。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二條規(guī)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基本信息、病歷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條款的頒布首先明確了利用網絡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是侵權行為。其次,該條款又以正面列舉的方式確定了個人隱私的范圍,明確包括了自然人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這也就意味著各級司法機關在處理該類案件時擁有了法律適用標準。另外,該司法解釋的第十七條還規(guī)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嚴重精神損害,被侵權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一條款的意義在于,國家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確認了網絡侵權案件中的受害人享有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在內的人身損害的求償權。從以上兩個條款可以看出,案例中張某以及某某公司公開王某真實身份、住址等信息的行為侵犯了王某的人身權,屬違法行為。而王某要求張某、某某公司停止侵害、刪除信息、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撫慰金的請求完全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應予支持。
王某在其妻自殺的事件中或許應當受到道德與輿論的譴責,但道德、輿論畢竟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更不得開辟道德至上的“法外之地”。顯然,案例中張某等人恣意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就已經超越了法律的底線,因此必須要為其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法律對于包括個人隱私在內的公民權利的保護及于一國主權范圍內的全部領域,網絡空間亦不例外。最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頒布也昭示了法治中國凈化網絡環(huán)境,維護網絡秩序的堅定決心與不懈努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漢卓(西寧)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