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我們身處的,其實是一個生氣的時代。放到了山西煤場,一位被流放多時的廣東人,見到我們不停地生氣,因為不健康的空氣,因為不安“龜頭血腫”如見到親人一般頓時鄉(xiāng)音裊裊,此時龜全的食物,為了排隊而生氣,頭先生說:別人以為我罵為了早餐的雞蛋比別人“累不要和我縮廣東話啦,小一圈而生氣,因為受到了別人的歧視而生氣,因為他啦”。在那特殊的年代,在那習慣了檢舉和揭發(fā)的歧視了別人而生氣,因為利益而生氣,因為不公平的年代,人民都懷有反常的小心和戒備心理。當然,這待遇而生氣……也能看得出來,一堆人在你身邊操著你不懂的語言“生氣”,就像是一層微妙的空氣,不覺間把我們進行熱烈交談時,那個聽不懂的人會有多尷尬。層層裹住,無處脫身。如果誰能連續(xù)3 天不生氣,這可惜,兩個蒙古人在一起,一定會嘰里咕嚕前轱簡直可以就此感嘆人生幸福美滿、阿彌陀佛么么噠,轆后咕嚕地說著蒙語,我在一旁努力做出興趣盎然然后去廟里燒香還愿了。的表情,努力遏制住低頭玩手機的沖動。就這樣,等不過,從巴音花草原回來之后,曬黑了三圈、曬了5 個小時,如果這事發(fā)生在市區(qū),說不定會掉頭就傷了胳膊之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在路上,不會生氣。走,然后賭氣說下次再也不接這樣的采訪!可是在無處休息無處躲藏無處逃跑只能適應的草原,我居早上7 點出發(fā)前往巴音花草原,早上的太陽就然沒有一丁丁生氣感。毒辣兇狠,空氣干冽,刮過來的風像是個擅長抽耳光或許戶外,真能讓人豁達。的悍婦,陽光直射在皮膚上,惡毒得像失戀。
當天的采訪是探訪蒙古族傳統(tǒng)搟氈子手藝,接不光沒有生氣,我還繞著蒙古包,饒有興致地去待方操著生硬的漢語說,12 點半開始哦,也就是說,拍照,美其名曰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其實所謂的匆匆趕來的我們,要在太陽下平白無故地等上5 個風景,也不過是不一樣的窗欞分割出的一樣的黃土小時。藍天。
王小波的《似水流年》里,先生被流6月份的草原遠沒有達到“龜頭血腫”今年的雨水并不充沛,“風吹草低”的茂盛,小草們都趴在地面上,不是長高,而是努力地向四周伸展腰肢,力求覆蓋住地表。
看久了,也有青青不忍踏的惻隱之心。
等到10 點,這片草地終于熱鬧了起來,牧民們開著各式車輛,從四面八方趕來,支起了蒙古包,奶茶煮起來,馬兒開始在四周漫步吃草,孩童們三五成群的席坐在草地上,高音喇叭中傳出聲音渾厚的蒙古歌曲,游人也趕來了,在蒙古包、蒙古馬和天地之間,擺出舒展飛翔的姿勢。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數十年的旅游開發(fā),如今的牧民都具有發(fā)達的商業(yè)頭腦,他們帶著自己做的手工藝品,首飾,奶酪,羊皮畫,蒙古袍子……賣給游人,品相不佳,好在價錢也并不高得離譜。
最厲害的是,有的牧民把瓶裝礦泉水泡在冰冷的井水里,然后當冰水賣出,價格翻了一倍。這樣的冰水不能說涼徹心扉,但也算止渴生津。還有人用厚厚的棉被包住箱子,制成了一個小小的保溫箱,打開蓋子,里面是一只一只的冰棒。
拿出來一只冰棒,上面幽幽地冒著冷氣,咬上一口,吞進胃里,涼爽得能救命。
也可以拋開人群,遠離馬群,爬上一個矮坡,再向下一個高地進發(fā),不見了人影,沒有了劣質喇叭里傳出的鼓噪音樂,站住腳步,環(huán)視四周,這世界就像航拍鏡頭一般,以你為中心,翻山越嶺,向四面八方旋轉蔓延。
轉得眩暈,就勢躺倒在地,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5 個小時的自娛自樂過后,傳統(tǒng)搟氈子正式開始,男男女女齊動手,69 歲的烏贊圖雅老人在一旁做著指導。搟氈子用料主要是羊毛,女人們手持細柳條,敲打羊毛,目的是把羊毛打散,讓它蓬松起來,然后把成堆的羊毛鋪絮成薄薄一層。隨后,大家用水盆,往蓬松的羊毛上澆水,吸飽了水分的羊毛氈子,變得厚重起來,之后男人們抓住氈子的四角,狠命地往地上摔,讓氈子更加的結實。
咔咔的拍照聲音響個不停,我則疑惑連連,在水的作用下,氈子卷每在地上摔打一下,就沾上了一層泥殼,這樣做出來的氈子,怎么鋪在被褥下面,怎么當成駱駝鞍子,怎么做成氈子大衣?怎么做成氈子畫掛在蒙古包里?
疑問脫口而出,旁邊的一位蒙古族小伙子,以鄙夷的神情說:
“怎么能說這臟呢?草原上的土怎么會臟?”這年頭,大家對自然都有盲目的崇拜感,按他的說法,草原上的土,說不定都是可以食用的,吃了還能延年益壽。
還好,一位蒙古阿媽給出了解答:暴曬過后,氈子上的泥殼結痂,再用柳條敲打,沾上的泥土就能全部掉落,所以即使在泥水里打過滾的氈子,還能潔白如云。
蒙古阿媽的回憶如這片草原一般深遠悠長,她說在她年輕的時候,最盼望的兩個活兒,一個是洗羊,再就是搟氈子,那時一聽說誰家要搟氈子了,也會如今天這樣,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幫忙,女人手巧,男人出力氣,唱著搟氈調,邊唱邊做,亦勞亦樂,對于青年男女,更是交流感情,談情說愛的時機。好可惜如今這只是一項旅游展示活動了,表演性強反而失去了可信度。
為了讓氈子更加瓷實,人們牽來了馬,拉著一個重重的石碌碡在氈子上反復來回地壓,碾壓了半個小時后,烏贊圖雅認為力度夠了,于是6 個大漢再將氈子面翻過來壓底面,經過反復多次才算是完成。
搟好的氈子放到空地上暴曬,干透后就大功告成了。一堆細軟的羊毛就這樣在人們手中,在簡單的工具之下,最終變成了一片厚實的氈子,而且這樣搟出來的氈子防雨、防潮、防寒、保暖……實在是游牧生活居家旅行的良品,這里面凝結著勞動和智慧。
巧手的蒙古女人,還將氈子這一生活用品變成了工藝品,她們用棕色的駱駝毛在白色的氈子上刺繡作畫,或是用氈子縫制成蒙古包,蒙古象棋棋盤……這手藝往往是代代相傳,母親傳給女兒,小孫女圍在膝邊幫幫理順駱駝毛線,三代人默默無言,不過似乎有隱形的氣息在周圍脈脈游動,看著動容。當然氈子工藝品的經濟效益也是可觀的,在大開眼界之后,游人們毫不吝嗇贊美之語。
之前空等了5 個小時,之后打羊毛,澆水,碾壓,曬氈子,收邊……5 個小時又過去了,等到拍攝完成已經是傍晚時分,炎熱散去,涼風一吹,天空中的云彩飛速游動,瞬間大雨傾盆。我們驅車趕回市區(qū),一個個頂天立地的閃電朝車身四周打來,我們驚恐的想把手機扔出車外,就怕它招來響雷,密集的雨點打在車身上,聲音大得像是敲在腦袋上。
我問司機:你害怕嗎?
司機回答:怕死了,但是真好玩。
這一天就這么過去了,這一天并沒有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