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祥 馬騰 李振龍
與戲曲結(jié)緣分
張世麟(1918年~1996年),原名張桓懋,出生在東北長春,原籍河北省文安縣秦各莊。張世麟的父親張德奎生于清同治七年,曾經(jīng)在鄰村史各莊的“吉利科班”學戲,按科班排名為張吉羅,與后來成名的李吉瑞、董吉川、李吉鴻等演員為同科班師兄弟。清光緒二十一年,“吉利班”到武清縣韓村鎮(zhèn)演出,張吉羅發(fā)現(xiàn)該村7歲的少年李蘭亭倒立蝎子爬、腳上掛水壺的武功,就收他為徒學藝。后來李蘭亭成為大名鼎鼎的京劇武生名家、一代宗師。
光緒三十二年,張吉羅去了哈爾濱,在那里演了一年多,又被長春的燕春茶園邀去做后臺管事,這一待就是8年。1918年,50歲的張吉羅才得了兒子張世麟。
在長春時,張世麟一家就住在劇場(即燕春茶園)旁邊的一個大院里。張世麟從剛剛懂事起就天天看戲,出了家門就上后臺。他八九歲的時候,已經(jīng)對戲入迷了,沒用人教,就會跑“虎跳”“案頭”,還上臺演過《鍘美案》里的小孩。
張世麟12歲的時候,由于劇團唱戲掙不上錢,演員們實在窮得沒辦法,張吉羅一家就回河北文安縣秦各莊老家了。
在老家,張吉羅開始給張世麟說教花臉戲,有《草橋關(guān)》《鎖五龍》《牧虎關(guān)》等。張吉羅教戲很嚴,一點不馬虎,他自己敲著板,唱錯一句都不行。到張世麟13歲時,因家中生活實在困難,張吉羅就把兒子送到天津,交給當時在天津已有“武生師祖”之稱的自己的弟子李蘭亭學藝。張世麟從此離開了家鄉(xiāng)和親人,開始了獨立的學習和從藝生涯。
不忘師哥教藝情
張世麟從13歲到21歲跟師哥李蘭亭學藝8年,這一段生活為張世麟后來的藝術(shù)成長打了一個扎實的基礎(chǔ)。張世麟常跟人說:“沒李蘭亭就沒有我,就沒有我后來的藝術(shù)成就?!?/p>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發(fā)生“九一八”事變,當時天津也很緊張。李蘭亭正在張家口唱戲帶徒弟,就把張世麟也接到張家口去了。李蘭亭當時培養(yǎng)的徒弟是梁慧超,就讓張世麟一邊練功,一邊給梁慧超配演。
張世麟出身貧苦,沒上過一天學,后來能看書寫信,主要是靠在師哥李蘭亭家自修。李蘭亭家里有很多劇本,張世麟經(jīng)常拿著看,他總是先知道戲詞,再到劇本上對號、認字,就這樣總算認了一些字。更重要的是,8年中,張世麟在李蘭亭的帶領(lǐng)下取得了不少臺上的實際經(jīng)驗。在流動演出的過程中,更使張世麟大開眼界,在藝術(shù)思想上也有進步。譬如在濟南時,正趕上楊小樓演出,張世麟看了他不少戲,深受啟發(fā)。李蘭亭對藝術(shù)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張世麟也大有教益。
有一次梁慧超演《蜈蚣嶺》,他看師父李蘭亭沒進后臺,便在臺上“泡湯”,不賣力氣。張世麟給梁慧超打下串兒,梁慧超不使勁,張世麟也不使勁。沒想到李蘭亭帶著副墨鏡在臺下最后邊偷著看戲呢。李蘭亭一進后臺,面沉如水,張世麟一看不好,想趕緊躲到一邊洗臉去!李蘭亭卻以命令的語氣:“搬凳子去!”最后當著大伙兒打了梁慧超10藤桿,打了張世麟5藤桿。那時梁慧超已是主演,張世麟是師叔的輩分,在眾目睽睽之下趴在凳子上挨打,真難為情。打的方式雖然不好,但李蘭亭這種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和要求對張世麟的影響十分長遠,使張世麟養(yǎng)成了對觀眾認真負責的演出態(tài)度。
勤學苦練學真藝
在實踐中張世麟體會到,要成為一個好演員必須苦練苦學,不苦成不了材。這個“苦”字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練功學習確實很苦;二是指自己不能怕苦。
在北京第一舞臺演出時,李鐵如老師讓張世麟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拿頂”,一根香一把頂。香燒不完,“拿頂”不許下來。張世麟練“拿頂”,只幾分鐘膀子就哆嗦了,可是一根香燃燒完得半小時,他硬是堅持下來。這還能不苦?“吊腿”,也是老方法:點香。這樣練很枯燥,但練了實力、耐力,練得膀子、腰腿有勁了,不論走什么技巧也就有了基礎(chǔ)。在臺上耍大刀,膀子沒勁還行?就是走個“垛泥”,也必須腰、腿有實力。
有句老話叫作“鳥隨鸞鳳飛騰遠”。張世麟覺得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自己肯于勤學苦練之外,受到其他一些名家的影響和啟發(f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張世麟十幾歲的時候,跟著李蘭亭到濟南演出,有幸看了楊小樓的不少戲,后來在青島又有機會與周信芳同臺,也看了不少麒派戲。1939年,張世麟在東北還曾和金少山、時慧寶、言菊朋、唐韻笙、王匯川、白玉昆等名家同臺演出過。張世麟看到這些名家在形體、工架、唱法、念法上是那么講究,舞臺作風是那么認真嚴肅,無形中受到熏陶,受益匪淺。
在成長過程中,張世麟演出的劇目由少到多,甚至多到比較“雜”的程度。一開始主要是唱正工武生戲,后來就什么都唱了。譬如《收姜維》《驅(qū)車戰(zhàn)將》《斬經(jīng)堂》《鐵公雞》《貍貓換太子》等戲都唱過,甚至還唱過《天雨花》中的左維明,不戴髯口,屬于大嗓小生,還唱過梆子《蝴蝶杯》的田玉川。真正唱戲的,不會表演不行,沒有唱、念、做、打、舞這“五功”的全面修養(yǎng)不行。
慢慢地,張世麟逐漸克服了運用武功技巧上的盲目性,逐漸樹立了以戲服人的觀念。張世麟作為一個京劇武生演員,已經(jīng)由一個初出茅廬的賣力氣武生走向了藝術(shù)的成熟之路。
老驥伏櫪
1957年,張世麟加入了天津市京劇團。當時四大須生之一楊寶森任團長,著名武生厲慧良任副團長,張世麟調(diào)來之后任藝術(shù)委員會主任。
張世麟的表演具有扎實深厚的武功根底,工架氣勢,威武凝重,舉手投足,無不準確合度,處處交代清楚,硬砍實鑿,不尚花巧。講求李(蘭亭)派的“脆、帥、美、狠、漂”特點,其藝術(shù)風格可歸納為:彪悍勇猛、樸厚結(jié)實。張世麟在其演出的劇目中,常能根據(jù)劇情戲理,有自己的見解,他演的武生戲很少與別人雷同,具有個人的藝術(shù)特色。
20世紀80年代,在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huán)同志的建議下,天津市文化局將各戲曲院團資深的老藝術(shù)家集中到一起,組成天津市表演藝術(shù)咨詢委員會,主要任務(wù)是搶救瀕臨失傳的優(yōu)秀劇目和表演藝術(shù),指導全市戲曲教育教學,發(fā)現(xiàn)戲曲新人并“傳幫帶”。張世麟是該委員會里首批被聘的委員。他積極主動地肩負起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為青年演員教授表演藝術(shù)的重任。那些年,他指導天津京劇團、天津京劇二團、天津青年京劇團等演出團體先后排了一出又一出的武戲,豐富了天津京劇舞臺上的演出劇目,培養(yǎng)了眾多的京劇武戲人才。
1988年,他親自改編并指導天津京劇三團排練的《金翅大鵬》,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京劇新劇目匯演,獲優(yōu)秀劇目等多項獎勵。經(jīng)他挖掘整理并指導天津京劇三團排演的《鐵公雞》,在全國京劇界產(chǎn)生影響,上海、沈陽、鄭州等許多京劇院團根據(jù)天津京劇三團的演出本和演出實況錄像,爭相學演了這出幾近失傳的武戲劇目。自此以后,天津京劇舞臺上所演武戲,有幾十出都是經(jīng)過張世麟指導的。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