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就有先人在此稼穡漁獵,繁衍生息,商紂王庶兄微子封地于此。不過梁山正式命名于漢代,《山東通志》云:“漢文帝第二子梁孝王常圍獵于此,死后葬于山麓,遂易名梁山。”在此之前,梁山稱作良山。隋唐時期梁山是頗有聲望的佛教勝地,武則天東巡時曾兩次駕臨梁山蓮臺寺。五代后黃河多次潰決,大水注入山足,形成八百里水泊,梁山水泊水滸英雄聚義的故事自此有了生長的土壤。
梁山的名揚,不得不感謝江南才子施耐庵。長于蘇州,少年時代就喜歡到瓦市聽說書藝人講述梁山豪俠故事的他,以舉人身份上大都應(yīng)考,未得金榜題名,后入山東鄆城為官,開啟了他的“梁山休閑游”之旅。
并無太多公務(wù)的施耐庵日日或徒步、或乘船到鄉(xiāng)野漁村訪問。夜宿于儒生家、學(xué)館,更多的時候直接住在村舍、漁船上。水鄉(xiāng)長大的他與水泊的漁民頗有共同語言,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與老幼婦孺促膝相談打成一片。在鄆城兩三年的時間里,施耐庵踏遍梁山山水,對梁山的風(fēng)土人情、飲食衣著甚至方言土語都了然于胸。放在今天,他儼然就是一個樂享于山水農(nóng)林,鐘情于農(nóng)家樂事的城市小子,而八百里水泊梁山秀美的山水風(fēng)景顯然讓他流連忘返。這時候一切順風(fēng)順水、生活頗為順暢的他,想不到自己日后的窘境,恐怕也不會想到,這一切都成為《水滸傳》一書得以成型的最重要基礎(chǔ)。
在《水滸傳》一書中,施耐庵多著墨于人物的塑造,極少有風(fēng)景描寫,但我們還是能從只言片語中發(fā)現(xiàn)梁山水泊之美。第十八回,施耐庵就借諸英雄之所見向我們展示了夏日之水泊風(fēng)情:
四面水簾高卷,周回花壓朱闌。滿目香風(fēng),萬朵芙蓉鋪綠水;迎眸翠色,千枝荷葉繞芳塘。華檐外陰陰柳影,鎖窗前細細松聲。江山秀氣滿亭臺,豪杰一群來聚會。
山水花紙,江山松柳,好一幅碧水青山圖。與今日的梁山水泊宛若一體。
八百年風(fēng)雨滄桑,梁山靈秀仍在,豪氣長存。今日的梁山,西枕濁浪翻滾的黃河,東瀕清澈潺緩的京杭古運河,北臨東平湖,山水交錯,湖河相連,港汊縱橫,氣勢磅礴。梁山由四主峰、七支脈組成,虎頭、郝山、雪山、青龍四峰山雖不高,但崛起于大平原上,顯得格外雄渾粗獷,山雖不大,卻是峰巒起伏,形態(tài)多變。梁山北坡平緩,景色秀麗,南坡陡峭,雄險嚴峻,東西多溝壑,幽深中不乏天趣,山頂開闊平坦,略有起伏,翠柏濃蔭,寧靜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