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濟
潛艇與飛機是伴隨工業(yè)文明出現(xiàn)的兩大新式武器,一個潛入水中,以隱蔽性見長;一個翱翔天際,打擊力強大。若是能將兩者結合,造出一種能潛水的航母,其威力可想而知。在潛艇飛機剛剛問世不久的歲月里,便有許多軍事強國試圖造出這樣一種武器來,這種努力到至今都在繼續(xù),以致于許多人都堅信,未來的海軍之王,不再是浮在水面上的航母,而是這種藏在水下的航母了……
先行者——轟炸目標是倫敦
潛艇的起源很早,傳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就曾設想過要制造一個出來,近代意義上的潛艇則是美國人所發(fā)明,而將其發(fā)展成一種極具威力之戰(zhàn)爭武器的,則是德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德國人就已開始大規(guī)模應用潛艇作戰(zhàn),而潛水航母的靈感,也就是萌芽于他們的靈機一動。
當時德國有一位名為弗里德里?!ゑT·阿諾德的海軍空勤部隊中尉,當他于1914年年底,帶著麾下兩架FF.29型水上偵察機到達德軍占據的比利時澤布勒赫港時,其銳利目光似乎能穿越兩百來公里的英吉利海峽,直達英國本土,沒看多久便萌生出要用他的飛機去炸倫敦之念頭。
需知當時距離萊特兄弟發(fā)明飛機還不過十來年,這種還比較原始粗糙的東西基本上只用于偵察,主要武器是飛行員的手槍。但阿諾德中尉卻天才地預見飛機具有將戰(zhàn)火燒到敵國本土的能力,那就是轟炸。
說干就干,阿諾德中尉遂利用手頭的工具,對飛機進行改裝,將陸軍用的M18式木柄手榴彈當做炸彈弄了上來,滿滿的裝了二十來顆,載彈量在當時算是驚人了。
1914年圣誕節(jié),阿諾德中尉親自駕機出擊,目標:倫敦。依靠他的飛行技術和英國人的懵然無知,飛機成功靠近倫敦,眼看英國人就要成為史上首次水上飛機轟炸的受害者,卻不料飛機發(fā)動機傳來陣陣異響——快沒油了,再不返航就要掉海里了。阿諾德中尉不得不將他那一堆“炸彈”扔在了倫敦郊外的荒地上,炸沒炸就不得而知了。
匆匆返航歸來的阿諾德中尉,又將目光放到了一艘剛剛抵達澤布勒赫港的德軍潛艇U-12身上,靈感乍現(xiàn)——不就是燃油不夠、航程不夠嗎?我把飛機弄到這艘潛艇上,讓它運著飛機靠近英國本土,然后再放飛飛機不就得了?反正都是水上飛機,有浮筒,從水上起飛并無大礙。
行動派的他馬上找到這艘潛艇的指揮官瓦爾特·福斯特曼,后者也對此奇想產生濃厚興趣,一拍即合。于是,在對飛機和潛艇進行匆忙改造之后,1915年1月15日拂曉,U-12帶著一架飛機出擊了。
這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日子,只不過有些出師不利。
本來原計劃是要開到足夠靠近英國本土才放飛飛機,至少也要過了海峽中線,不料那天上帝似乎有意站在英國人一邊,海上掀起了驚濤大浪。U-12潛艇屬于近岸小型巡邏潛艇,全長不過50多米,而它所帶的飛機卻是翼展面積接近60平米的大家伙,不得已飛機只能橫著架在潛艇前部。在海浪拍打之下,很有些搖搖欲墜的危態(tài),連帶著小小的潛艇也劇烈搖擺起來。福斯特曼立即催阿諾德趕緊飛走。
無奈之下,阿諾德只得發(fā)動飛機,與此同時福斯特曼則操縱潛艇,讓其半潛入水中,而且前部朝下、后部翹起,如此才能方便水上飛機依靠浮筒起飛。一番極其艱難的動作之后,阿諾德終于駕機起飛了。
由于此次純屬實驗性質,沒有攜帶炸彈,也就沒有必要深入英國本土,阿諾德便駕機慢悠悠地沿著英國海岸線飛行,在他那銳利目光的掃視下,對于下一次大規(guī)??找u的地點已經有了些打算。而英國人似乎根本就沒意識到有一架飛機正在窺視他們,直到阿諾德又聽到發(fā)動機傳來異響,才“依依不舍”地掉頭返航。
有了這兩次經驗,阿諾德和福斯特曼合寫了一份報告,交給上面,極力建議給他們派人派錢派設備,推進潛水航母的實驗。誰知上面卻以技術上根本不可行為由斷然拒絕,大約那些還沉迷在戰(zhàn)列艦對轟中的上司,覺得這兩個小軍官的想法太荒謬了。
但兩人并未死心,三年之后,當戰(zhàn)爭陷入僵局時,德國開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zhàn),希望以此絞殺英國,大型遠洋潛艇紛紛投入作戰(zhàn)。而在茫茫大海上尋找敵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當時沒有雷達沒有衛(wèi)星,全靠肉眼和事先的情報估算。兩人又發(fā)現(xiàn)了“商機”,立即制定出一個給這些潛艇配備水上偵察機的方案,四處推銷。其具體方案是在潛艇上隔出獨立艙室,將折疊后的偵察機收納于其中,需要放飛時,潛艇浮出水面,取出飛機展開組裝,放飛。這個方案很快引起了上面的注意,因為此時德軍的戰(zhàn)列艦龜縮于港中根本不敢動彈,海上的存在力量只有潛艇了。
很快,兩種潛艇專用的水上偵察機就進入了試飛階段,但它們并未迎來出擊的日子,因為一年后戰(zhàn)爭就結束了。
當時英國人通過種種渠道探聽到了德國人的這種新式武器,也搞了些類似的實驗,只不過英國當時依靠數十艘戰(zhàn)列艦橫行大洋,根本就看不起潛艇這種暗殺型的武器,更遑論研究什么潛水航母了,他們只是精力過剩,玩玩而已。其實驗的最大成果就是將兩架水上飛機裝到了一艘潛艇后甲板上,但前提是潛艇不能下潛,要一直帶著這兩架飛機在水面游蕩。這與德國人已經發(fā)展到真正攜帶飛機潛入水中航行、浮出水面放飛的技術相比,差得太遠了。
但德國人戰(zhàn)敗了。其龐大的潛艇部隊除了自沉者外,許多都被戰(zhàn)勝國瓜分,潛水航母的資料也隨之流入各國手中,其中有一個最為熱心的國家——日本。
狂夢者——要毀巴拿馬運河
日本窮兵黷武之下拼湊出來的龐大海軍,一直被視為英國海軍的翻版,但實際上那只是針對水面艦艇而言,其潛艇部隊真正老師是德國人,潛水航母的老師,也是德國人。
作為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日本瓜分到了7艘德國潛艇,其中有排水量達1100余噸的大型潛艇,大約就是阿諾德和福斯特曼心目中潛水航母的改造平臺之一。日本還采取種種手段,獲得了許多德國先進潛艇圖紙,挖來許多潛艇技術人員,其中便有德國潛艇設計大師泰黑爾。大費心機的結果,便是讓史上第一種實用型的潛水航母,于1932年出現(xiàn)在了暗流涌動的大洋之上。
此艇名為巡潛1型改,編號為伊-5,排水量高達2000余噸,需知當時列強的潛艇都不過是七、八百噸大小。弄出如此大的個頭來,自然是為了帶飛機。在吸收消化了德國大量技術成果之后,伊-5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將一架小型偵察機收納在密封隔間內,能夠潛入水中航行也能浮出水面放飛。
雖然相關技術還顯得很粗糙,那偵察機也沒有攜帶武器,嚴格來說只能算是迷你偵察型水下航母,但畢竟是一個巨大突破。2000余噸的潛艇本來就是威力十足的水下殺手了,何況還帶了一架偵察機,能打能搜能藏,在戰(zhàn)爭中的價值不可小視。
隨著對華侵略戰(zhàn)爭的擴大,以及與英美矛盾的加劇,日本對別的國家沒有的秘密武器興趣更加濃厚,這種潛水航母即是其中之一,接連造出了十多艘來。在這些軍國主義分子的幻想中,這些潛水航母將在太平洋戰(zhàn)火燃起時,充當急先鋒,用攜帶的偵察機對英美主力艦隊的活動進行偵查,創(chuàng)造主力艦隊決戰(zhàn)的良機。
而這些潛水航母在戰(zhàn)爭中也確實有不俗的表現(xiàn)。如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便有多艘潛水航母前往珍珠港外海設伏,意圖截殺逃出港口的美軍航母。在撲了個空之后,這些水中惡狼又受命越過大洋,跑到美國西海岸,浮出水面來炮擊美國本土,攻擊美國商船。遭到美軍猛烈反擊之后,它們轉而退回,參加在南太平洋的海陸空大搏殺。結果是美軍航母“薩拉托加”號被擊傷,“黃蜂”號被擊沉,而美軍當時在太平洋的航母僅有六艘!此前已有“列克星敦”號、“約克城”號戰(zhàn)沉,加上日軍潛水航母的一通亂搞,美軍能作戰(zhàn)的航母銳減到了兩艘,因為這番雪上加霜,美軍戰(zhàn)史將這一年稱為“航母災難年”。
潛水航母的表現(xiàn)有目共睹,日本海軍的核心人物山本五十六更是對其青睞有加,他深知戰(zhàn)爭拖得越久,日本就會輸得越慘,唯一的勝算在于迫使美國求饒。為了達到該目的,就必須將戰(zhàn)火燒到美國本土去,讓美國人嚇破膽,能完成這一任務的只有潛水航母。
于是,在他的極力推動下,名為“潛特型”的潛水航母應運而生。其排水量高達6500余噸,接近一艘巡洋艦,為核潛艇之前最大潛艇。攜帶的燃料足夠繞地球一周半,能輕松從東京殺到美國東西海岸,是一種全球化兵器。最大的特點則在于其巨大的機庫,內藏三架折疊水上轟炸機,用起重機回收。由當時日本主力飛機制造商愛知特別研發(fā)的這種轟炸機,能攜帶八百千克重的炸彈或者魚雷,美其名曰“晴嵐”,意思就是晴天霹靂。因為在山本五十六的狂想中,這些突然從水底下冒出來的轟炸機絕對是美國人預知不到的,如同晴天霹靂一樣。
山本五十六原計劃建造18艘“潛特型”潛水航母,編成一支能放飛五十多架轟炸機的強大潛水航母艦隊,但沒等到他看到第一艘下水,自己便先一命嗚呼了。主謀者一死,剩下的人對此興趣索然,眼看美軍航母越來越多,還是將寶貴的鋼鐵拿來造正規(guī)的航母吧。
結果便是潛水航母艦隊的規(guī)模一減再減,最后減到了3艘而已,其中真正服役的只有兩艘,編號為“伊-400”和“伊-401”。
當時已到1945年,日本正走在窮途末路上,絕望之下,指揮海軍的小澤治三郎企圖用這兩艘潛水航母創(chuàng)造一些“奇跡”出來。他先是制定了一個PX特攻計劃,主要內容是將細菌武器裝到“晴嵐”上,用潛水航母偷偷運到太平洋上美軍控制的島嶼附近散布,或者干脆弄到美國本土去。遭到高層否定之后,他又想到運用潛水航母突襲巴拿馬運河,將其破壞、癱瘓,達到削弱美軍的目的。
其實從海軍戰(zhàn)略的角度而言,該作戰(zhàn)計劃堪稱高明,因為美國地理的緣故,太平洋、大西洋都得布兵,其海軍兵力調動主要靠一條巴拿馬運河,若是將其破壞,那么至少半年內美軍兩洋海軍都得各自為戰(zhàn)。從理論上來講,巴拿馬運河也確實存在脆弱點,那就是船閘,因為這條運河不同于蘇伊士運河,是通過船閘調節(jié)水位才得以通航,一旦船閘有損運河便告報廢,而這些兩米厚、二十米高的大家伙在魚雷面前不堪一擊。
問題是,此時已是1945年,美軍都打到你家門口來,根本就不需從大西洋調動太多兵力過來,真要去破壞的話,偷襲珍珠港時就應該干了。美軍在運河地區(qū)的設防情況也不清楚,如果有戰(zhàn)斗機和雷達布防的話,那么“晴嵐”靠近的幾率微乎其微。
如果山本五十六的18艘潛水航母大艦隊已經建成的話,還“值得”一試,現(xiàn)在卻只有兩艘。小澤治三郎卻是越想越興奮,非要去炸不可。
為了加強攻擊力,他又調來兩艘迷你潛水航母,加強之后也能各自帶上兩架“晴嵐”,如此一來,便有10架轟炸機的陣容。信心滿滿之下他開始布置訓練、收集情報,甚至還找來當年參加過巴拿馬運河的日裔工程師打探,搞出了一個船閘模型來當靶子演練。
誰知還沒練幾天,燃油便不夠了,只得派出一艘潛水航母四處搜刮燃油,倒霉的是路上又撞了水雷。待到好不容易演練熟悉,湊夠燃油,那美軍已經攻占沖繩,準備大舉登陸日本本土了。
此時襲擊巴拿馬運河還有何用?小澤治三郎只得將攻擊目標轉移為美軍艦隊集中停泊的烏利西環(huán)礁,做一番垂死掙扎。于是,四艘潛水航母編成的小艦隊,出發(fā)了。
這是一條絕路。還沒走多久,便被美軍擊沉一艘。另一艘則以偵察為名脫離了戰(zhàn)線。 剩下相依為命的“伊-400”和“伊-401”,到達攻擊陣位時,卻突然從無線電中收到天皇之聲:“無條件投降!”
這才是晴天霹靂。本來個個都是一副“玉碎”表情的艇員,面色劇變,隨后陷入不知所措的慌亂中,甚至有人想搶走潛艇去當海盜。率隊的有泉大佐穩(wěn)住局面后,決定服從天皇的命令,但天皇的秘密武器要盡可能的消失,不能落入美國人手中!他下令將所有的魚雷射入海中,轟炸機也扔到海里,然后浮出水面,用無線電聯(lián)絡附近的美軍艦艇,等待受降。
聞訊前來的美軍驅逐艦布魯號,首先就被這種噸位差不多是它三倍的大家伙給嚇住了。獨吞了日本海軍潛水航母的美國人,對這種秘密武器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如果不是蘇聯(lián)人表示也要來插一杠子,美國人甚至還有將其改裝成為美式裝備的念頭。結果是蘇聯(lián)方面表示要派一個工作組前來檢查這些戰(zhàn)利品之后,美國人在1946年6月4日將其以魚雷實驗為名擊沉在了珍珠港附近。
但潛水航母的故事卻并未就此結束。
爭斗者——核彈來自大洋底
雖然蘇聯(lián)人并未得到一窺日軍潛水航母的機會,但他們發(fā)展這類新式兵器其實已經很有些年頭了。
早在衛(wèi)國戰(zhàn)爭初期,艱苦卓絕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wèi)戰(zhàn)中,蘇聯(lián)人就已經大規(guī)模運用潛艇執(zhí)行運輸任務,積累起了豐富的運載經驗。需知航母的英文縮寫為:aircraft carrier,直譯就是飛機運載船,只要把起飛和回收問題解決好,便能從運輸船搖身一變?yōu)楹侥噶恕?/p>
而如果蘇聯(lián)人采用水上飛機上潛艇的模式,他們造出潛水航母的進度未必會比日本人晚多少。因為這方面的情報和技術并不難搞,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德國人曾經和蘇聯(lián)人有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軍事合作。
大約就是因為這種積累,在戰(zhàn)爭中蘇聯(lián)人先后開發(fā)了許多運輸潛艇,雖然并無一艘下水實戰(zhàn),卻明顯有向潛水航母加速前進的趨勢。結果戰(zhàn)爭剛剛結束沒幾年,蘇聯(lián)的第十八中央設計局便搞出了一個頗為成熟的621潛水航母方案。
該方案設計的潛水航母水面排水量接近6000噸,大小與日本的“潛特型”相差無幾,其技術性能則高得多。能運載700多名步兵外加10輛坦克、12門榴彈炮,最強之處則是能帶3架拉-5戰(zhàn)斗機。這種戰(zhàn)斗機并非如“晴嵐”一般量身打造出來的水上飛機,而是貨真價實的空軍用常規(guī)戰(zhàn)斗機,放置于機庫中,能直接彈射起飛。蘇聯(lián)人能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繞過水上飛機直接上常規(guī)戰(zhàn)機,在潛水航母方面的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鑒于621方案的成熟度,美國情報部門一度十分憂慮蘇聯(lián)如果大規(guī)模開建這類艦艇的后果。美國軍方曾有評估,認為如果蘇聯(lián)潛水航母發(fā)展到能攜帶噴氣式戰(zhàn)斗機,那么便能實現(xiàn)用噴氣式戰(zhàn)斗機裝上小型核彈,用潛艇秘密運輸抵近目標進行突襲。在還沒有發(fā)明潛射核導彈的那個時代,這一招堪稱最難以防范的核打擊戰(zhàn)術。即便蘇聯(lián)潛水航母只能攜帶一架噴氣式戰(zhàn)斗機,也能輕而易舉地毀滅一個美軍基地。
那美國人在干嗎呢?這個最早實施核打擊的國家,在草草研究了一番日本“潛特型”潛水航母之后,便對這種兵器失去了興趣。直到核潛艇的面世!這種能長時間潛伏于水下,真正意義上的潛艇,讓美國海軍有了新的危機感。他們的對手蘇聯(lián)海軍一直偏重發(fā)展?jié)撏?,核潛艇更是重中之重。故而美國海軍終于將心思放到了潛艇部隊之上,同時也開始再度嘗試起潛水航母來。
美國人最初拿出來的方案是將一架水上噴氣式戰(zhàn)斗機塞入核潛艇巨大的導彈庫之中,彈射起飛,用起重機回收,平時飛機是折疊存放在導彈庫中。更加先進的方案來自大軍火商波音公司,其代號為AN-1,排水量接近萬噸,全長150多米,是一個龐然大物。內部設有兩個巨大的機庫,能攜帶八架F-11噴氣式戰(zhàn)斗機。其發(fā)射方式十分特別,乃是采用垂直發(fā)射器外加助推火箭發(fā)射,類似于用運載火箭發(fā)射航天飛機,如此高難度,不知道飛行員受不受得了。
最為神奇之處在于,波音公司還在設計藍圖中提出了飛機直接降落于潛艇甲板的構想,因為垂直發(fā)射出去不可能也垂直回收回來,那飛機又不是水上型,怎么弄?索性把潛艇甲板設計成類似航母飛行甲板一樣平坦,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攔阻手段,進行“硬回收”。顯然,對于飛行員而言,這是比彈射出去更加危險的高難度任務,搞不好就會機毀人亡。
一籌莫展之際,英國人發(fā)明的“鷂”式戰(zhàn)斗機帶來了轉機,波音公司將其引入,推出AN-2方案,換作攜帶8架垂直起降戰(zhàn)機,起飛回收難題都解決了,而且成本低廉。但美國海軍說,不造了。
原來當時核導彈技術進步神速,直接用此武器便能實現(xiàn)突然打擊,何須還要用潛水航母偷偷摸摸地跑到對方眼皮子底下放飛機?再加上美國情報部門已經探明,蘇聯(lián)人早就沒搞這東西了,正開足馬力在造核導彈呢!
就這樣,潛水航母在美蘇爭霸的風起云涌之中靜悄悄地退場了。但潛水航母的故事還是沒有結束。
隨著無人機的大規(guī)模應用,攜帶無人機的潛水航母再度引起軍事強國的重視,美軍早就進行了這方面的實驗,并已設計出名為“鸕鶿”的潛射無人機,能裝在核潛艇的導彈發(fā)射筒中進行垂直發(fā)射,采用隱形設計,外觀十分科幻。只不過美軍聲稱在2010年前后就會將其裝備,時至今日卻都無消息,是早已悄悄部署還是因為缺錢無疾而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