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秀
古茶道
探尋萬里古茶道的真實與神秘,是在鉛山逶迤的山嶺行走中。
我們試圖復(fù)原萬里茶道的鏈接,重新勾憶茶道起始的淵源?!安柚疄轱?,發(fā)乎神農(nóng)氏?!边@便是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闡釋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譽為茶之祖。十六世紀中葉,中國的茶葉經(jīng)商船傳到歐洲,那醇香醒神的奇效,很快征服了歐洲的上層社會,飲茶便成了權(quán)貴們生活巾不可或缺的習(xí)慣,甚至成了他們招待貴賓、社交活動的身份象征。
我們不難想象,白西方遠航商人把武夷紅茶帶到歐洲開始,古茶道的起點在武夷山上就有了耀眼的光芒。
供需,不經(jīng)意間潛在的商機悄然萌芽。
我們不得不嘆服精明堅韌的晉商們,是他們給萬里茶道打上烙印,并抹上濃彩的一筆。清初,部分機敏的山西商人看準天賜良機,開始返茶,用馬幫的蹄殼踏開了一條財源之路。至康熙年間(1662-1722年),大批晉商舉資南下,大量采購武夷山茶葉,馬幫車隊,似一條洶涌的洪流,滾滾波動,成千上萬勤勞勇敢的馬幫,用清幽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用心血、剛毅和智慧開拓了一條通往古茶道的生財之路、探險之路、人生之路。俯瞰天穹下,那該是一道氣勢磅礴的風(fēng)景,古茶道以她獨特的身姿走上歷史的舞臺,
自清中期的封建一統(tǒng)到清末時的海禁開放,從武夷山茶路起點蜿蜒萬里,跨越千山萬水,聯(lián)通北疆南岸,鑄寫了萬里茶道的豪邁樂章。
我們來到桐木關(guān),這是銜接福建與江西的重要關(guān)口。我們行走在歲月久遠的閩贛古道上,望斷萬里茶道的盡頭,仿佛看到一條美麗的綢帶,飄過溫婉秀美的南國,飄過渾厚樸實的中原腹地,飄過粗獷豪放的北方疆域,似一條曲折卻通暢的筋脈,經(jīng)蒙古、俄羅斯直抵歐亞大陸,將中西古代文明緊緊連為一體。
碎片拼接一起,即可成為畫卷。
從桐木關(guān)的古茶道上,沿著晉商的腳步前行,恍若加入了當年的馬幫車隊。晉商購買茶葉之后,雇傭千百腳夫,肩挑茶葉翻越武夷山的崎嶇山路,經(jīng)閩贛古驛道由陸路向北。在人跡罕至的山谷中,斷斷續(xù)續(xù)還能見到一些青石或鵝卵石鋪成的老路。石面依然光滑,有的明顯下凹,這是無數(shù)腳底板摩擦、車輪碾軋的遺跡,這么一走,就是幾百年。
蹲在古道石路上,品讀清晰的凹槽,仿佛看到一輛輛獨輪車從身邊走過。吱呀吱呀的聲響,再現(xiàn)著昔日的喧鬧和繁華。日復(fù)一日地碾軋,車轍里便映出無數(shù)的喜悅和無盡的辛酸。馬幫車隊,在荒山野嶺之中,晉商大軍因水土不服、中暑、蛇咬、勞累不堪,一個個倒下,把遠離故土的生命熱血灑在古茶道上。
我們沿著晉商萬里茶道一路行走……我們隨著馬幫車隊一同歇息,共進野餐,馬兒一旁咀嚼著勞頓的困乏……
古街
馬幫車隊來了,順武夷山負載而下,走完短暫的一程,進入鉛山的石塘古街歇息,明朝還要改水路運抵鉛山的河口鎮(zhèn)。石塘是一座千年古街,相傳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據(jù)“十塘”的諧音,故名石塘。是歷史上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為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yè)基地之一,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
石塘古街,秀水環(huán)繞青山,水街同行,三條清末人工渠淙淙流過,民宅臨水而建,綿延成街。
其實,石塘街最著名的還是它發(fā)達的紙業(yè)。石塘地處武夷山北麓的外圍,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紙所用的原材料竹絲,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豐富的水資源更為制料抄紙?zhí)峁┝藘?yōu)質(zhì)的水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一個石塘紙業(yè)的王國,其中的連四紙,質(zhì)地潔白如玉,細嫩柔韌,永不變色。素有“壽紙千年”的美譽,是寫字作畫、印刷古籍的絕等上品。當年,在這條繁鬧的古街上,各路商賈云集,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晝夜人聲鼎沸,一派盛世繁華的景象,宛如一幅生動的“清明上河圖”。
與石塘古街近距離接觸,是一場緣分的邂逅。行走于古街弄巷,穿越幾重樓閣深院,到處優(yōu)雅而神秘,嫵媚而安靜,石板與古屋幽幽地訴說著流年的往事,讓我們聆聽漸行漸遠的足音。
老街上的石徑,閃動著古今交匯的暈色,光滑的石板,浸透悲與喜的日子,溫潤著盛世的光景。踏上去,就是踏上了人生的旅途,無論坎坷崎嶇,不論風(fēng)雨磨難,必須走實每一步,堅韌地走下去。
老街上的古屋,散發(fā)著神奇的氣息。貼身老屋的門前,輕輕觸碰銅褐色的門環(huán),頃刻心里便有了一種虔誠與神圣。雙手伸出去的那一刻,顫抖成一份恭敬和景仰,生怕碰碎一個生動而美麗的故事。探首往古屋,忽然發(fā)覺那古屋里深掩著一個美妙悠長的夢,那柔和、溫馨、古舊的氣息,牽動著我的心韻,往夢境的深處走去。我久久地停留在古屋的臺階前,似乎回到了我的故土。回想起自己的大半生,是從故土老屋的臺階上出發(fā),綻開一路的豪放,踏著如意與沮喪的光陰,或許功成名就,或許頹廢失落,走了一個偌大的圓,最終回歸故土,這就是圓夢或夢圓。追夢,便成了許多人終生的祈求。人生巾我們必須永不停息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如果沒有復(fù)原回歸的路,或許就是走遠了。夢斷旅途,如同風(fēng)箏斷了牽引的線。沒有故土不是家鄉(xiāng),沒有父母和親人,便不是完整的家,無家可歸,終究是殘缺的人生,那份失落和惆悵會伴你終生傷懷。
一條老街,剪落幾度燈花,一條老街,送走幾世背影。
河口
萬里茶道第一鎮(zhèn),便是鉛山“八省通衢”之地的河口鎮(zhèn),為江西四大古鎮(zhèn)之一。
河口鎮(zhèn)仍保留著舊時繁華的印記和古樸的風(fēng)貌。明清古街,路面用長條青石鋪砌而成。鎮(zhèn)內(nèi)小河回轉(zhuǎn),水流潺潺,平添了小鎮(zhèn)的水鄉(xiāng)情調(diào)。
一條信江,是晉商茶路上一條寶貴的生財之道,更是鉛山人的生命線。
奔騰不息的江水,在歡笑聲里激揚著萬里茶道第一鎮(zhèn)最輝煌的時代。那時候,這里公用的大碼頭就有十處之多,皆用巨大的青石、麻石壘砌而成,多呈半網(wǎng)形、長方形或梯形。河口鎮(zhèn)的江面上,商船、客船穿梭不息,“繞岸皆是”,碼頭上的貨物日吞吐量達十多萬斤。早春時節(jié),晉商還沒到,武夷山的各路茶商卻早早來了,這種心照不宣的如期而至,為的是禮儀在先,喜迎晉商。鉛山人熱情,在與晉商品茶交盞巾,彼此互利,談笑聲中簽下茶葉貿(mào)易的契約。
一條充滿了生活格調(diào)的明清小街,格局未變,風(fēng)貌依舊,看不到昔日的喧囂繁鬧,也聞不見現(xiàn)代浮躁的氣息。那片安謐幽靜,宛若錯位了一個時空,仿佛在忽然的意念里,滋潤了我們的身心。河口鎮(zhèn)的古街上,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會館。這些會館是當時各地商賈同鄉(xiāng)會組織所在地,仿民居建筑,大都設(shè)計精美,內(nèi)設(shè)戲臺、祭臺、客舍等,一尊雕刻,一幢樓閣,反映不同區(qū)域的風(fēng)格和文化習(xí)俗,饒有趣味。
河口鎮(zhèn)中有惠濟渠,水流清澈,至今流淌,相傳為明朝宰相費宏所修。惠濟渠從獅江引水,貫通全鎮(zhèn),整套設(shè)計縝密科學(xué),既方便居民用水,也有消防的功效。水能生津,津生靈性,這就是古人的智慧,難怪鉛山人大智大謀了。
清乾隆八年(1743年),《鉛山縣志》記載:“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斯鎮(zhèn)盛事,實鉛山巨觀?!边@一幅真實的寫意,說的便是河口鎮(zhèn)。回望那輝煌的歲月,不勝感嘆,何等壯麗的景觀,繁忙生發(fā)商機,無論紳士與平民,商業(yè)的興起,滋潤著那個時代,在河口的碼頭街道,人人收獲了殷實與富足。
穿過惠濟河的流水小橋,行走于河口石板街道,在一幢舊樓門前,與一位老人相遇,老人容顏慈祥,悠閑地坐在門口的石墩上,似乎在守望著久遠的記憶。一番交談,不禁驚訝,老人居然對當年商埠碼頭、商鋪會館的禮儀、規(guī)矩嫻熟于心。這無疑是傳承河口鎮(zhèn)茶道義化的活化石,比之史料和教科書,尤為珍貴。
辭別老人,思緒萬千,華夏民族的歷史遺產(chǎn)需要更多的人去守望、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