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蘅
都梁的《亮劍》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主人公李云龍是出生在大別山里的貧農,歷經戰(zhàn)爭洗禮,一步步成長為我軍的高級將領。
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抗戰(zhàn)小說中非常經典的一部,它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當時抗戰(zhàn)的真實情況,與時下鋪天蓋地的抗戰(zhàn)劇相比,《亮劍》少了矯揉造作和雷人情節(jié)的浸入,沒有眾多武林高手參與其中,也沒有太多特戰(zhàn)隊的龍爭虎斗,更沒有諜戰(zhàn)交鋒和無聊的戰(zhàn)地愛情。小說所展現的場景布局、人物言行、思想意識都很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境,敘述質樸生動,人物性格鮮明,情節(jié)安排合理。
更重要的是,小說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亮劍”精神。這是主人公最信奉和崇尚的。李云龍認為:“手持青鋒,與天下第一劍客狹路相逢,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化作一座山、一道嶺?!彼倪@種精神,不僅是自己抵御困難、抗擊敵人的強大支柱和力量,也是贏得友軍甚至對手尊重的可貴品質。同時,還是這部作品有巨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所在。
綜觀全書,李云龍有過多次“亮劍”的表現:打坂田,與山崎大隊白刃戰(zhàn),攻平安縣城,騎兵連掩護部隊突圍,與楚云飛部作戰(zhàn)等,都體現了軍人的英勇和劍客的果敢。
讀小說本是為了消遣或娛樂,但此書讀后讓人久久不能釋懷,常反復回味和琢磨書中的情節(jié),體味那種讓人熱血沸騰的“亮劍”精神。
當代的人們很少展示這種“亮劍”精神。安逸的生活增長了我們的惰性,良好的條件消磨了我們的奮斗意識,溫室效應也讓我們懼怕嚴寒,很少有人愿意去激發(fā)自己的能量,也無人敢當傲雪的紅梅,以致有人安于現狀、遇事退縮,更有些人畢業(yè)多年還在啃老。
實則,這個時代的人并不缺乏鋒芒,只是有人不敢展露這種鋒芒。而正因為這種畏縮心理,結果被社會吹涼了熱血也磨平了棱角,最終三尺青鋒尚未染血就蝕在了劍鞘。這樣的劍,怎么能算是曾經存于世間的兵器呢?
英雄是要有“亮劍”精神的。我們即便不想成為英雄,英雄的一些素質和精神還是要學習的。所以,我們不僅要增長能力,還要培養(yǎng)一種氣概,面對人生之路,事業(yè)前途,困難坎坷,要敢于拿出勇氣,亮出“刀劍”。
“亮劍”的表現不是只在面對敵人時才會有,有時也會體現在一些選擇上,比如巴頓將軍的斃驢開道,亞歷山大的刀劈繩團,都是“亮劍”的展現,體現的也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
“亮劍”精神,是人立世做事應有的氣魄和能量,在必要時要展現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