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加劇,環(huán)境污染嚴重,人均綠化面積不足,而垂直綠化是解決人和建筑物兩者與綠化爭地的矛盾滿足城市綠化要求的最佳措施。本文從垂直綠化的發(fā)展現狀,國內外垂直綠化的發(fā)展水平,垂直綠化的主要形式以及所選的植物幾個方面來闡述。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導致了城市綠地面積不足,人均綠視率不達標;同時,伴隨著對城市的開發(fā)潛力及挖掘,大量人工環(huán)境的建設,致使城市正面臨著環(huán)境污染、土地資源緊缺等系列負面影響,諸如PM2.5天氣、熱島效應、氣候變暖等氣候狀況;這些問題給人類帶來了較大的生存危機,制約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對城市本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問題的解決或緩解要諸多方面的提高和發(fā)展,其中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在目前城市用地緊張、綠地面積不足、人均綠視率低的現狀下,可以通過發(fā)展垂直綠化這一有效途徑來解決問題。垂直綠化是解決人和建筑物兩者與綠化爭地的矛盾滿足城市綠化要求的最佳措施。
垂直綠化發(fā)展概況
垂直綠化是指利用地面上的各種不同立地條件,選擇適宜植物,使綠色植物覆蓋地面以上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空間結構的表面,利用植物向豎向空間發(fā)展的一種綠化方式。主要形式有屋頂綠化、壁面綠化、挑臺綠化、柱廊綠化、立交綠化和圍欄、棚架綠化等。
1.國內
在我國,垂直綠化的真正發(fā)展是20世紀中后期開始,成都從1970年左右即產生了立體綠化,重慶市在一些樓房頂上覆土或鋪上一層鋸末、蛭石,種植甘薯、花卉等。1983年,北京在五星級飯店長城飯店主樓西側的低層屋頂上,修建了北方第一座大型露天屋頂花園。北京市垂直綠化的大力發(fā)展是在20世紀末,為了迎接2008年為了迎接奧運會的到來,大力發(fā)展綠化建設增加綠視率,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2005年定為屋頂綠化啟動年,2006發(fā)展年、2007沖刺年、2008景觀年,大力推行建筑屋頂花園的建設。截止2007年3月,北京城八區(qū)23萬平方米的灰屋頂已經變成名副其實的“空中花園”。
近年,國家更加重視屋頂綠化的發(fā)展,包括屋頂農業(yè)、雨水收集等一系列新技術、新理念,2010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世界屋頂綠化大會,這次大會具有很強的國際影響力,很多領域知名的學者詳細講解了立體綠化技術,并對國內外的立體綠化技術發(fā)展現狀進行了簡要的介紹。組委會編譯了一套最完善的立體綠化論文集,涵括了立體綠化技術、案例和國家地方政策等。2012年10月在杭州召開的世界立體綠化大會上,更深入研討了屋頂綠化、墻體綠化、屋頂農業(yè)、雨水收集等內容;這些內容與措施可以使城市增加綠量、優(yōu)化環(huán)境、增加人均綠化面積。
2.國外
國外的垂直綠化不管在技術還是藝術上對中國的發(fā)展屋頂綠化都有借鑒參考和學習價值,其中,德國、日本以及韓國等國的立體綠化相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早在195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興市的Kaiser Center建成面積達1.2公頃的屋頂花園,這個屋頂綠化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不但考慮了建筑結構、建筑負荷、覆土深度、植物選擇和園林用水等技術問題,而且也考慮了高空強風以及相鄰建筑的俯視視覺情況等技術和藝術要求。
1975年,德國成立了園林綠化研究、發(fā)展與建設組織(FLL),旨在研究、創(chuàng)立、普及并推廣一切與園林綠化發(fā)展相關的原則、指南與規(guī)范,從而確保環(huán)境量。早在1982年,《屋頂綠化法則》出臺,作為德國屋頂綠化的標準被使用,1984年,《屋頂綠化規(guī)范》進行了修改和更新,增加了防止植物根系穿透的要求。
垂直綠化的主要形式
1.屋頂綠化
在建筑物的屋頂進行綠化,屋頂花園的建造,不僅是造園藝術,還涉及到建筑靜荷載、動荷載、植物的選擇、土壤的合成、防水排水構造、防根系穿刺構造、植物的支護措施等多項有別于地面景觀的技術難題。屋頂綠化按照養(yǎng)護措施可以分為:密集型、拓展型、半密集型三種;密集型是需要人工養(yǎng)護的屋頂綠化的形式,拓展型是不需要人工養(yǎng)護的屋頂綠化形式,半密集型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形式;按照登頂方式可以分為兩種:可登頂和不可登頂兩大類;
上人屋頂花園兼綠化與使用者休憩活動功能為一體,這種屋頂綠化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建筑荷載,以及登頂后的動荷載、節(jié)假日人數突增的動荷載,所以在設計時應考慮安全系數,荷載=靜荷載+動荷載,再加上10%—30%的安全系數。不可登頂的屋頂花園一般鋪設大面積易生長的地被植物。
2.立柱式
隨著城市用地緊張,地面交通堵塞,城市建設不斷向前發(fā)展,出現了大量的立交橋、高架路,從而推動了立柱式綠化的發(fā)展。立柱式綠化是借助于路燈燈柱、高架路立柱、立交橋梁立柱、建筑物下層立柱等等作為載體,利用吸附式攀緣植物的生長特性,從而作為垂直綠化的一種形式存在。立柱式綠化設計與養(yǎng)護相對簡單,易于操作,但由于環(huán)境比較惡劣,所以在植物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攀藤類植物中適應水平高、抗污染水平高的品種。在植物定植后,每年應適當修剪。
3.籬垣式與棚架式
籬垣式是將籬架、短墻、護欄、鐵絲網等為載體,借助攀援植物的生長特性,從而把土木構件轉化為生機勃勃的綠化圍墻的一種綠化形式。例如,居住區(qū)、工廠、學校等外界圍墻、河道的護欄、鐵絲網,可以利用這些載體,種植植物,不但能夠營造出良好的綠化景觀,還可以提高安全性、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同時可以產生一個明顯的圍合空間。
棚架式的依附物是花架、長廊等。利用此綠化形式可以營造綠亭、綠門、拱架等景觀效果,可以在人口非常集中的地點得到采納,能夠開展各種娛樂休閑活動。從廊架中休息的過程中,同時能夠欣賞這些植物的花果之美。
4.附壁式
附壁式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垂直綠化,操作簡單、易于栽植養(yǎng)護。把建筑物墻面、擋土墻、裸巖等作為載體。此類綠化方式不需要對城市建筑物的立體空間做大的改造就能實現,還可以利用攀援植物的生長習性,達到打破墻面呆板的線條、單一的顏色,柔化建筑物的外觀,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吸收夏季太陽的強烈日照,降低室內溫度,達到減少空調使用的效果,達到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目的。
植物的選擇
不同類別的垂直綠化形式應選用合適的植物,在垂直綠化的類型中,屋頂綠化的植物選擇相對復雜,可根據類型、覆土厚度、護養(yǎng)程度、生產環(huán)境等因素要選用不同的植物。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搬到屋頂,要對植物進行篩選,如在二氧化硫、氯氣、氯化鈉釋放氣,氟化粉塵等污染較嚴重的地區(qū),在選擇植物時,就要選用抗氧化硫較好的松柏,梧桐;防粉塵較好的:女貞、廣玉蘭、木槿等;吸收氟化物較好有:夾竹桃、棕桐、萬壽菊、牽牛、郁金香等。
根據屋頂綠化的類型來分,拓展型屋頂綠化以景天科植物為主,如佛甲草、垂盆草、凹葉景天、德國景天、大花馬齒莧等植物。在密集型屋頂綠化類型中,植物應用也采用群落式,可選擇的綠化植物比較多樣。根據屋頂綠化土壤基質厚度,選擇不同的植物,合理配置。如下表:
結語
垂直綠化不但可以拓展綠色空間,提高城市綠化面積,促進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而且,附著在建筑物外立面的垂直綠化能夠有效地降低室內溫度減少建筑能耗、吸附塵埃凈化空氣、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 緩和建筑表面極端溫度,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德國的研究資料表明:在綠化覆蓋下的屋頂平均壽命是40~50年,而裸露屋頂的壽命只有 25 年。此外,垂直綠化還可減少粉塵,降低噪音;增加空間綠化景觀,豐富城市景觀,構建“連線、連片、成景、多樣化”的特色城市風貌,在當今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城市管理者、投資方、設計師都應該樹立正確科學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保證城市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景觀效果的和諧,最終達到既能體現自然景觀特征,又能凸現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效果。
(作者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陳傳榮 女,講師,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