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葳 董高頡
【摘 要】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綜藝中心和藏語廣播采訪制作的廣播特寫《聽見童年 相會祖先》,獲亞太廣播發(fā)展機構(AIBD)2015年雷恩哈德·昆納(The Reinhard Keune)紀念獎。本文從選題、音樂音響的運用、獨白的錄制、后期編輯等方面分享了創(chuàng)作感悟。
【關鍵詞】廣播特寫 音樂音響 主角配角 獨白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AIBD雷恩哈德·昆納(The Reinhard Keune)紀念獎的主題是關注教師群體。一提到教師,首先映入腦海的是以往報道里中國鄉(xiāng)村教師的艱難、奉獻等催人淚下的故事。
但我們不想選擇這樣的故事,我們選擇的才讓旦不是一位普通老師。才讓旦所在的北京春之谷小學比較特殊,學校注重的是學生身體和心靈的整體健康、和諧發(fā)展,注重的是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的開發(fā),這種“全人教育理念”特別符合才讓旦自己對教育的認識,所以作為歌手的他不計得失、義無返顧地走上教師的講臺。在成為教師之前,才讓旦就成立了公益組織——香格里拉民間音樂保護協(xié)會,十多年來自籌資金深入藏地搶救古老歌謠。因此。我們看中的不僅是才讓旦的教學理念,更主要的是看到一位老師身上的文化自覺性。
音樂音響語言的運用
或許是多年來做文藝節(jié)目的慣性,盡管我們準備參評AIBD獎,但節(jié)目第一版還是做成了音樂專題。后來,李宏老師和我們重新制作,把音樂專題變成了廣播特寫,讓音樂從主角退回去做配角,成為用來說明主人公教學理念、展示主人公教學活動的“道具”。同時,在沒有合適的換場音響時,我們用音樂來轉換場景,才讓旦本身就會唱歌,節(jié)目中所有的音樂都來自才讓旦本人的演唱。當他回憶自己童年時,我們采用他演唱的歌曲《菩提心》的前奏音樂,以轉換場景,使他的獨白更深情而富有詩意。
音響原本就是廣播特寫的主要元素。在這個作品中,我們特別強調音響的環(huán)境感、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比如藏地的牦牛聲、寺廟的法號聲、僧人的誦經聲,學生操場上的嬉鬧聲。此外,我們還著力去發(fā)現(xiàn)并抓住有特色的音響。采訪時我們觀察到才讓旦的辦公室有一根一米多長的竹筒,問了才知道那叫“雨棍”,是制造大自然音響效果的樂器。還有一個四百多年的法器鈴鐺,這種鈴鐺的制作方法已經失傳,它的聲音更顯特別和珍貴。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這些展示大自然的樂器和有特色的音響是才讓旦和孩子們交流的“秘密武器”。
獨白的錄制
我們在采訪中感覺到,才讓旦的漢語雖然說得不很流利,但是有一種內斂的震撼力,所以我們決定節(jié)目里只出現(xiàn)才讓旦一個人的聲音,沒有記者,沒有學生,沒有學生家長,沒有才讓旦的朋友和同事。其實這些人我們也都采訪了,但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聲音融進這個節(jié)目,都會顯得浮躁,都會破壞寧靜。
為此,我們需要錄制才讓旦的獨白。為了保證聲音質量,我們把才讓旦請到錄音室。沒有青山綠水,沒有孩子們的嬉鬧聲,只有話筒和空曠的錄音間,這對才讓旦是另一種挑戰(zhàn)。為了緩解才讓旦的緊張,我們請他帶著自己熟悉的樂器進錄音間,讓他邊撥弄樂器邊說。我們還把他平時教課的視頻錄到手機里,和他一起看,幫他回憶,然后請他說。
有的時候,我們把才讓旦一個人留在錄音間讓他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只見他靜靜地坐在那里,不說話,卻開始了清唱,等到他感到自己進入放松的狀態(tài)后才慢慢開始自己的敘述。在錄音間外聽才讓旦的獨白,就像聽他的音樂,他的聲音呈現(xiàn)了音樂的本質。
作品中有好幾個段落其實是才讓旦和李宏的對話。因為盡管修改后的節(jié)目已經通過臺評審委員會的審核,但李宏依然覺得8分鐘的節(jié)目內容顯得單薄,需要再補充。才讓旦推掉天津的活動再次來到錄音間,這一次他提出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為了創(chuàng)造獨白的感覺,李宏關掉錄音間所有的大燈,只留一盞小小的臺燈,她和才讓旦面對面相坐,一問一答中,才讓旦又說出了更深的教育理念和更新穎獨特的教學實踐,比如: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親子森林音樂會、現(xiàn)實中普遍存在的學生心理浮躁問題如何解決、用民間音樂培養(yǎng)孩子喜樂生命觀,等等。當錄音師把問話剪去后,才讓旦的回答依然像獨白一樣,從心里流出,直接面對聽眾,聽眾感覺不到與才讓旦之間還有第三方的存在。
后期編輯——“垃圾堆”里撿黃金
這個作品改了十遍,每一遍都在向主題一點點靠近。業(yè)務指導李宏說,要反復聽你們采訪得到的所有錄音素材,從中發(fā)現(xiàn)有用的材料,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篩選材料提煉主題。我們被點撥,原本被淘汰的素材中竟然找出很多“黃金”,像108歲老奶奶的歌聲,正是由于這個音響的被抓住、被放大,節(jié)目標題由原來的《聽見童年》改為《聽見童年 相會祖先》,完整、精練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又能激發(fā)人的好奇。許多人說:“一看這個標題就很想聽節(jié)目。”
還有節(jié)目開頭的音響,才讓旦帶領春之谷的學生演唱一場音樂會的壓軸節(jié)目,我們去采錄了,但因為那天錄音師出差在外,我們覺得自己錄得效果不理想就沒有用。李宏說,這個音響非常重要,是展示作為教師的才讓旦的教學成果,應當以此開篇。還有才讓旦帶領春之谷的學生去藏區(qū)的帳篷學校的音響,才讓旦在鳳凰嶺親子森林音樂會的音響,也是這樣一一被撿回來、被挖出來的。
團隊合作 各顯所長 互相彌補
每一個成功的作品背后,都會凝聚著無數(shù)人的辛勤汗水。廣播節(jié)目的制作需要一個好的團隊,大家一起克服困難,精誠合作,取長補短。藏語編輯格桑德吉加班加點的翻譯,保證了節(jié)目藏語版的高質量;錄音師林強軍的高超技藝,使這個作品聽起來就像一部電影紀錄片。就像教學活動中“教學相長”一樣,我們在制作這期節(jié)目中也深受才讓旦老師的影響,我們節(jié)目主創(chuàng)人員和才讓旦結下了友誼,愿意加入到他的民間音樂保護團隊中。此次獲獎獎金也將捐給才讓旦購買錄音設備。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綜藝節(jié)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