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明
月亮是個變臉王,有時變成彎彎的眉毛,有時又變成通圓的玉盤。月亮這種盈虧圓缺的變化,天文學家稱為“月相”。為什么月亮會經常改變自己的容貌呢?
原來,月球和地球一樣,本身不發(fā)光,是靠反射太陽光而發(fā)亮的。被太陽照射的一面是明亮的,反之,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繞著公轉中的地球自西向東旋轉,這樣當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相對位置發(fā)生變化時,月亮也就學會了變臉(如右圖)。
在農歷的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成一條直線的位置,月亮以它最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并且與太陽同升同落,人們無法看到它的尊容。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后,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qū)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可以看到。
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經移到太陽以東90度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
上弦月過后,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的時候,地球位于太陽和月亮之間,這時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此時的月相叫做“滿月”或“望月”。黃昏時滿月由東升起,黎明時向西沉落。
滿月過后,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依次經歷凸月(農歷十八)、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和峨眉月(農歷二十八)幾個階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峨眉月”稱為“殘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峨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他們出現(xiàn)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峨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xiàn)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xiàn)在黎明和后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邊亮。因為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時根據月相來判斷日期和夜間的大致時間。
月亮就是這樣以月為周期,月月輪回,點綴著美麗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