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檢驗結果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為今后的臨床檢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方法 抽取在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臨床確診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和同期健康體檢者60例,對其展開肝功能檢驗,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經對比發(fā)現,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膽固醇水平較健康組發(fā)生明顯降低(P<0.05),總膽汁酸水平較健康組發(fā)生顯著升高(P<0.05),白蛋白水平較健康組低(P<0.05)。結論 對肝炎肝硬化患者進行肝功能檢測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臨床價值顯著,值得關注。
關鍵詞: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臨床檢驗;診斷;臨床價值
臨床上肝硬化屬于一種常見疾病,不但會危害身體健康,同時為肝癌的發(fā)病危險因素,近幾年隨著人們對肝癌的重視,使得肝硬化的防治工作得到了有效的進展[1]。肝硬化的發(fā)病機制主要為不同慢性或者是彌漫性肝病而引起,體內的肝臟纖維速度得以增加,造成肝臟部位的再生結節(jié)而出現假小葉,對肝臟的正常運轉造成破壞。近期有文獻報道[2],肝炎肝硬化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肝功能異常,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檢驗結果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臨床確診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展開了肝功能檢測,并對其檢測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匯報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臨床確診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分別抽取其中的45例和60例作為研究對象,在肝炎肝硬化組中包括有男25例,女20例,年齡34~78歲,平均(55.7±13.2)歲,健康對照組中包括有男35例,女25例,年齡33~79歲,平均(54.8±13.6)歲。以上統(tǒng)計肝炎肝硬化組和健康對照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比較價值,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自愿接受臨床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tǒng)計的研究對象展開肝功能檢驗,并對檢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觀察指標包括:血清膽固醇水平、總膽汁酸水平、白蛋白水平、血清膽堿酯酶的活性等。
1.2.2檢驗方法 所需儀器為我院現有奧林巴斯AU6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所需試劑為浙江奧的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試劑,采集以上統(tǒng)計研究對象的晨起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后進行檢測。
1.3數據處理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患者年齡等相關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形式表示,對比中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的對比則是采取χ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檢驗結果比較 經對比發(fā)現,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膽固醇水平較健康組發(fā)生明顯降低(P<0.05),總膽汁酸水平較健康組發(fā)生顯著升高(P<0.05),白蛋白水平較健康組低(P<0.05),見表1。
2.2不同病情分級者肝功能檢驗結果比較 經對比發(fā)現,不同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檢驗結果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3],其病理特點主要為:大量的間質炎性反應細胞浸潤、結締組織、顯微組織彌漫性增生、肝細胞變性壞死等?,F階段臨床上對于肝炎肝硬化的診斷多依靠影像學檢查、腹腔鏡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等[4]。肝臟在人體中存在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肝臟受到損害后,肝細胞發(fā)生壞死,致使血清膽固醇合成出現障礙,血清中含量明顯降低[5]。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檢驗結果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展開了肝功能檢驗,并對其檢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肝炎肝硬化組患者的血清膽固醇水平較健康組發(fā)生明顯降低(P<0.05),總膽汁酸水平較健康組發(fā)生顯著升高(P<0.05),白蛋白水平較健康組低(P<0.05),血清膽堿酯酶活性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6,7],證實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出現明顯異常。研究中還對比分析了肝炎肝硬化不同病情分級者的肝功能檢驗結果,發(fā)現,隨著病情分級的增加,血清膽固醇水平、白蛋白水平以及血清膽堿酯酶活性呈現逐漸降低趨勢,總膽汁酸水平呈現逐漸升高狀態(tài)。由此我們科推斷,對肝功能進行檢驗可為臨床肝炎肝硬化的診斷和病情分級等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值得關注。
綜上所述,肝功能檢驗對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早期診斷和病情判斷等具有重要意義,值得關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少婷,李曉瑚.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檢驗結果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1(02):983-984.
[2]馬鴻娟.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檢驗結果臨床分析與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3,34(12):2219.
[3]馮巖梅,陳銘,李娟,等.肝炎肝硬化患者降鈣素原與肝功能的關系[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0,24(06):468-469.
[4]張亮.細胞因子與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分級的相關性[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13):98-99.
[5]張志亮.7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檢驗結果探析[J].心理醫(yī)生,2012(12):241-243.
[6]劉新記,史占林.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載脂蛋白AI和載脂蛋白B檢測的臨床意義[J].職業(yè)與健康,2010,11(05):229-231.
[7]潘秀賢,黎建源,梁娟英.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總膽汁酸變化的臨床意義[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0,22(04):1022-1025.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