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修齊
云水堂:
翻來復去,缽吃千家,如不了道明心,
踏破草鞋非諦當;
朝南走北,身游萬里,果能懸崖撒手,行參云水實悄然。
云水堂是云水僧來寺掛褡暫住的處所。
僧人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飄泊無定,故稱。
『堂前有匾曰』從哪里來。此聯為李宏錕撰,貫一書。李宏錕(一八九五——一九五七),字劍鳴,三臺縣中太鎮(zhèn)人,曾就讀四川陸軍速成學堂、保定軍官學校、廣州黃埔軍官學校,歷任重慶市市長、國民軍第二十一軍中將參謀長、蘭州市市長等。
【注釋】
缽: 『梵語』缽多羅的略稱,音意合譯為『缽盂』,為僧人盛齋飯專用。現在僧人多在齋堂吃齋飯, 所用碗筷和常人一樣。但僧人受戒時也要受衣、缽,缽即作化緣應齋用?,F在托缽云游的僧人極少,缽已成為象征性器物。
了道明心: 佛教指教徒熟知教義,徹悟真理,明心見性。
草鞋: 又稱芒鞋,古時行腳僧常穿之輕便鞋。
諦當: 佛教指真實無謬的道理,即真諦。
懸崖撒手: 在攀附懸崖時放開雙手,比喻舍身求法勇往直前的無我境界。
【講解】
上聯意為: 云水僧托缽行化,去了又來,吃著千家飲食,如果不誠心修行,縱然踏破草鞋也尋求不到佛教的真諦所在。
下聯意為: 云水僧朝南走北,身游萬里,果真能夠達到在攀附懸崖時放開雙手的無我境界,來到這里,定會墨守佛門規(guī)矩。 下聯首句可能是』走北朝南『之誤。
此聯形象地描繪了水云僧的云游生活,掛褡寺院向他們提出要求: 一是要了道明心,二是能懸崖撒手,這樣的云游才有意義。
齋堂:試問世間人,有幾個知道飯是米煮;請看座上佛,亦不過認得田自心來。
【說明】
齋堂即五觀堂, 因僧人用齋時要作五種觀想而得名。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你為這碗齋飯做了多少功德, 它是怎么得來的); 二、自忖德行,全缺應供(你今天是否具有認真修持的德行, 是否白受施主供養(yǎng));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提防自心挑食的過錯, 去掉貪圖口福的習氣);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應把齋飯作為治療饑餓的良藥對待); 五、為成道業(yè),應受此食(為了維持生命, 達到修行目的而吃此齋飯)。
此聯刻于齋堂前廊柱上,未署作者姓名,據有關資料記載,為民國九年(一九二零)由張鳳篪撰書。張鳳篪(一八六五——一九二零),名元鈺字式如,廣東順德舉人,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零三)官四川冕寧知縣,晚歲寓居新都,與寶光寺方丈無窮、貫一和尚相友善。他篤信佛教,禪風高雅,蜀中謝子厚、吳夢齡、能海法師等皆師事之。著有《片香集》。
【講解】
上聯意為: 試問世間的凡夫俗子,有幾個人懂得米煮飯的深刻哲理呢? 飯是米煮成的,這個淺顯常識,誰人不知!突然發(fā)問,當頭棒喝,這正是禪機所在。
下聯意為: 請看寶座上的佛祖,他與眾不同的是, 不僅懂得飯是米煮成的,米是黃谷碾磨出的, 黃谷是田里生長的,還懂得田不僅是勞力開墾出來的,田更是心力開墾出來的哩。
此聯意在宣揚佛家』食存五觀『的觀念,體現了『五觀』思想。它以佛教禪宗在議論上轉換機鋒的手法,闡明在對待物質變化的認識和理解上, 世間人不如出家人,出家人不如座上佛。聯語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教化人們,一是要愛惜糧食,『領會』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的道理。 二是要像佛那樣廣做善事,多種心田,才會有更大的福報。
禪堂:若不明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念,罵佛也是真修。
禪堂即佛教禪院中專供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設在禪院偏西的靜僻處。 進門為前廳,廳右一巷道通向四合院,院西即為禪堂(大徹堂)。
【注釋】
明心: 體現自己的真心, 對佛祖的誠心。
業(yè): 佛教稱一切行為、言語、思想為業(yè),分別叫做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這『三業(yè)』都包括善惡兩面,一般專指惡業(yè)。
護念: 堅定護持佛法的信念。
罵佛: 禪宗重視自我,強調自心是佛,蔑視佛陀、祖師,常有呵斥,責罵佛祖的言行。 如唐代德山宣鑒禪師就說: 達摩是老臊胡,釋迦老頭是干屎橛,文殊、普賢是挑糞漢(見《五燈會元》卷七)。
【講解】
上聯意為: 你來坐禪,如果不體現自己的真心,對佛祖的誠心,坐禪只會增加你行為、言語、思想方面的痛苦。
下聯意為: 你來坐禪,如果能堅定護持佛法的信念,縱然有責罵佛祖的言行,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修行。
此聯意在宣揚佛教禪宗坐禪,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 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 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
祖堂:先后只此燈,任顛倒去來,莫忘初意;頓漸無他說,但堅強清靜,總合禪機。
祖堂為寺廟供奉其歷代祖師的殿堂,相當于世俗人的祠堂。 寶光寺祖堂正壁供奉歷代祖師的牌位,壁前一龕,塑傳曹溪正脈臨濟宗第三十二代、 寶光寺清代中興第一代祖師笑宗印密禪師像。
【注釋】
此燈: 指佛法, 佛教以為燈能指明破暗,因此用來比喻佛法。
頓漸: 佛教禪宗自五祖弘忍以后,在對禪的領悟方面,弟子中形成了以神秀為代表的漸悟派,以慧能為代表的頓悟派。
禪機: 指禪法機要。 佛教禪宗僧人在談禪說法時,常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 使人得以能觸機領悟。
【講解】
上聯意為: 祖堂從開始到現在都是燈火長明。 后代子孫面對這種代表佛法世代相傳的燈火,任隨其時代、環(huán)境的改變,都不要忘記禪宗祖師開宗立派的意圖。
下聯意為: 禪宗頓悟派和漸悟派的學說都沒有根本上的差別,只要信念堅定,身心清靜,終會求得禪法機要,使人領悟。
此聯頗具佛教禪宗寺院祖堂的特點。上聯以燈為喻,說禪宗的歷史,希望禪僧牢記歷代祖師弘揚佛法的初衷; 下聯以禪為綱, 說本宗的理論, 希望禪僧堅定學佛信念,參悟禪法機要。聯語呈『五/五/四』句式,而變幻有致。在『五/四』句式中,除卻領字,又成為標準的『四/四』句式。聯語聲律協(xié)調,巧合『馬蹄韻』。
影堂:面壁指心傳,萬代禪宗由祖證;影堂遺像在,千秋佛法見根源。
影堂即供奉中國佛教禪宗歷代祖師塑像和畫像的殿堂。 堂中塑像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此聯為貫一撰,顏楷書。顏楷(一八七七——一九二七),字雍耆,四川華陽(今屬成都市)人,清光緒三十年(一九零四)舉進士,翌年奉派赴日本學法政。學成歸國,供職翰林院,授編修,加侍講銜。辛亥保路運動中,任保路同志會干事長,遭到四川總督趙爾豐的拘禁。晚年在鄉(xiāng)著述講學,為蜀中著名學者和書法家。
【注釋】
面壁: 指面對墻壁默坐靜修。南北朝時,南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嵩山面壁九年,以究明佛心為最后目的, 他傳法給慧可等人,后被尊為禪宗初祖。
禪宗: 佛教宗派,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菩提達摩為初祖,由達摩而慧可、僧燦、道信, 至第五世弘忍門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漸悟說和南方慧能的頓悟說兩宗。 后世頓悟說盛行,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
成佛。
【講解】
上聯意為: 菩提達摩以面壁靜坐、究明佛心來傳授禪法,禪宗代代相續(xù),可由這位祖師作見證。
下聯意為: 影堂內掛著歷代祖師的遺像,從此間能追溯到佛教傳承的根源。
有人評此聯對仗欠工,如『面壁指心/影堂遺像』,事實上是工穩(wěn)的。 因為這屬于聯藝中的當句自對。 又可解為『面于壁、指其心』對『影于堂、遺其像』『面』、『影』, 名詞作動詞用。只是『祖證/根源』,結構不對,但『祖/根』甚妙。 有人將此聯標點為』面壁指心傳萬代, 禪宗由祖證; 影堂遺像在千秋,佛法見根源。 『勉強。
東方丈:
凡事盡其當然,總期各了各心,方無掛礙;
有生根乎自在,只是我行我法,不蹈虛鋒。
東方丈在寺院中軸線東側的上首,為佛教叢林的主僧方丈大和尚的住地。 由方丈室、客堂、經堂、衣缽寮和花園組成,又名東花園。 東方丈的門額和門聯由清代大學士潘世恩題并書。門額名『獅窟』,跋語為七絕詩一首:『獅子窟中獅子兒,全威污地爪子齊,有時返擲尋芳草,百獸聞之角皺眉?!?/p>
聯語為:
獅窟常出獅兒,吼天吼地;
紫山接來紫氣,亙古亙今。
此聯刻于東方丈大客堂(問本堂)當心間前廊柱上, 『上款署』光緒丁亥歲秋九月立,『下聯署』按察使銜、前湖北荊宜施道甘肅安肅道何元普書,何元普,見本文大雄寶殿聯。
【注釋】
掛礙: 指牽掛或阻礙。
有生: 有生命者。
根: 佛家指能產生感覺、 善惡觀念的機體或精神力量,如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 又指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據?!痘茨献印?原道訓》: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也指植根,《孟子· 盡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
『自在: 佛教以心離煩惱、 通達無礙為自在。』《百喻經》: 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 『
蹈虛鋒: 指無根據的虛構。鋒: 事物發(fā)展的頂點。
【講解】
上聯意為: 凡是世間的事情, 應當盡其力量去做,總期望各人了各人的心愿,這樣在心中才沒有牽掛。
下聯意為: 整個世間的眾生, 應植根于消除煩惱,通達無礙,認真把穩(wěn)自己的言行,不作無邊際的幻想。
此聯以得道高僧的口吻, 暢談自己修行的感受, 也教化人們要正確對待處理世間的一切事理。
意妙云何,法法相融,世法出世法;
寂真如是,緣緣恒順,上緣增上緣。
此聯掛于東方丈大客堂(問本堂)金柱上,『上款署』意寂法師榮膺寶光寺方丈升座志慶,『下聯署』佛歷二五四八年歲甲申之春伯明撰聯, 己丑冬月應輝書于錦里?!郝撜Z以』鶴頂格『嵌,『意寂』。楊伯明,生于一九六四年,成都人,四川省宗教局副局長。何應輝,生于一九四六年,成都人,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書法家。
【注釋】
意妙: 佛教指佛法的妙意、禪意。寂真: 佛教指真如之體, 離一切之妄染。 《因明大疏》上本: 『歸真寂于兩河,余烈光乎沙劫。』
世法: 佛教把世間一切生滅無常的事物都叫作世法,《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佛觀世法如光影?!?/p>
出世法:『佛教指達到超脫生死境界之法叫作出世法』。清· 錢謙益《華嚴懺法序》: 子之所疑,皆世間法耳,非所論于出世法也。
上緣: 『佛教』四緣『中的前三緣。因緣,指六根為因,六塵為緣; 次第緣,指心心所發(fā),次第無間,相續(xù)而起; 緣緣,指記緣而生,自心所緣。
增上緣: 『佛教』四緣『中的后一緣。 指六根能照境發(fā)實,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
【講解】
上聯意為: 世間生滅無常的事物和超脫生死的境界,都相互融洽,這就是佛法的微妙之處。
下聯意為: 佛教中的因緣、次第緣、緣緣和增上緣,都保持順序,這樣可避免真如之體不受妄染。
此聯以辯證法的觀點論述和闡發(fā)佛教在世間的妙意和因緣。聯語為增加藝術性,以兩個『世』字對兩個『上』字,以四個『法』字對四個『緣』字,并以『鶴頂格』嵌方丈和尚『意寂』之名。美中不足是『出世』二字處應為平聲,這樣才能與下聯平、仄相對,而『出世法』又形成了『尾三仄』,為聯家所忌。
西方丈:
著先著后來參禪,禪無著相,幻相究非上一著;
門內門外共說法,法有門徑,捷徑須歸不二門。
西方丈在寺院中軸線西側的上首,為佛教叢林退隱方丈老和尚的住地。 也有客堂和花園,又名西花園。西方丈的門額和門聯由潘世恩題并書。門額為『龍?zhí)丁?,跋語為七絕詩一首:『靈軒夜靜續(xù)燈談,不道前三與后三,若問德山歸所事,紫霞何異古龍?zhí)?。』聯語為:『地震龍?zhí)?,涌出大千世界;天垂寶塔,撐持不二法門。』此聯刻于西方丈大客堂)靜照亭)當心間檐柱上,下款署『金臺何元普并識?!缓卧?,見本文大雄寶殿聯。
【注釋】
著: 有多種用法,可釋為在、『憑』計謀、手段『等』。
參禪: 佛教禪宗的修持方法, 有游訪問禪、參究禪理、打坐禪思等形式。
著相: 指樣子、相貌。
門: 指佛門、法門、禪門等。
說法: 宣講宗教教義。
不二門: 即不二法門,詳見《十五、天臺勝境坊》注釋。
【講解】
上聯意為: 無論你在先或在后來參究禪理,都要明白』禪『是只可領會不可看見的東西,若一味追求虛表現象,終究不是上策。
下聯意為: 無論你給佛教內或教外的人宣講佛法,都要認定佛教的門道,若要選擇便捷的途徑,必須走禪宗這唯一道路。
此聯以一位老修行者的口吻來講述參禪和說法的切身體會。 上聯指出參禪的高深要求, 下聯指出說法的正確道路,切合西方丈的環(huán)境氛圍和主人身份。 聯語藝術上的兩大特點是:一、以四個『著』字對四個『門』字,并以『鶴頂格』和『鳳尾格』分別嵌入『著』、『門』二字。二、在上下聯第一分句尾字與第二分句首字分別以『頂針格』嵌入『禪』、『法』二字,從而使此聯緊扣佛理,更富禪意。
石刻舍利塔:
脫盡塵塵劫劫;
本來色色空空。
石刻舍利塔雕鏤于清末,內藏佛舍利三粒,矗立在念佛堂中。塔的上下層檐柱上各刻聯三副。 此聯刻于塔的下層側柱。
【注釋】
塵塵劫劫: 塵劫之疊用。 佛教稱一世為一劫,無量無邊劫為塵劫,后亦泛指塵世的劫難?!独銍澜洝肪硪唬?『縱經塵劫,終不能得?!?/p>
色色空空: 色空之疊用。 佛教指物質的形相及其虛幻的本性為色空,又指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衍生、虛幻不實。
【講解】
上聯意為: 舍利歷盡了無限時間、脫離了無數劫難。
下聯意為: 舍利本來就是由因緣所生,既有其物質形相,又有其虛幻本性。
此聯以時間和形態(tài)說明舍利的靈異,并化裁佛經語句為之,在聯藝上采用『流水對』的法式,讀來瑯瑯上口。
瑞蓮閣:
不染不污,花開凈土;
觀空觀色,果證禪心。
蓮花視為佛教的圣花,瑞蓮象征吉祥之蓮,故以此名閣。
【注釋】
不染不污: 不污染、弄臟之意。唐· 孟郊《古意》詩:『手持未染采,繡為白芙蓉;芙蓉無染污,將以表心素。』
凈土: 指佛所居住的無塵世污染的清凈世界,也指美好的社會環(huán)境。
觀空觀色: 佛教所謂空,是指物質的本性,所謂色,是指物質的外部形貌。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禪心: 佛教指清靜寂空的心境。 南朝梁· 江淹《吳中禮石佛》詩:『禪心暮不雜,寂行好無私。』
【講解】
上聯意為: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在當今美好的社會環(huán)境里。
下聯意為: 只要認清事物的外形和本質,就可獲得清靜寂空的心境。
此聯以佛家的觀點, 贊美蓮花的品質,指出人們要認清事物的外形和本質。
化身窯:
鍛煉身心無形相;
永證金剛不壞身。
化身窯為僧人圓寂后火化之處,窯額上刻有『即見如來』四字。
【注釋】
鍛煉: 鍛造冶煉。金剛不壞身: 指佛身?!洞蟀隳鶚劷洝肪砩希骸哼^去諸如來,金剛不壞身,亦為無常遷,今我豈獨異!』
【講解】
上聯意為: 佛教徒在死后遺體火化,就如金屬用高溫鍛造冶煉,使肉體身心化為無形相的灰燼。
下聯意為: 佛教徒的遺體火化后,永遠成就了堅如金剛不壞之身,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成佛。
此聯形象地描繪佛教徒在死后遺體火化的實況,以巧妙的比喻道出了生與死的辯證關系,聯語貼切自然,無悲無懼。 惟幾處失諧。
茶園:心態(tài)要平衡,欲參公案吃茶去;事情當考究,且看蓮花出水來。
自古以來,佛寺離不開茶。如供佛時要獻『奠茶』,結夏時要飲『戒臘茶』,方丈議事要請僧眾吃茶,稱為『普茶』等等。寶光寺禪茶,久負盛名。唐代祖師悟達國師(知玄禪師),追求超悟人生、淡泊意境,故在寺內設茶堂,置茶鼓。茶堂下屬茶頭,專司烹茶技藝,接待僧俗賓客,把『請吃茶』作為習禪養(yǎng)心和聯絡感情的重要內容。寶光寺宋代祖師圓悟國師(克勤禪師),弘揚唐代禪茶之法,時有日本僧珠光來寺,國師授以『正法眼藏』,并書『茶禪一味』墨跡相贈,使日本茶禪之道綿延不絕。明清以來,寶光寺歷代方丈仍十分看重茶禮,專派禪僧赴邛崍山脈建禪茶園,特制寶光禪茶。此聯為張少成撰,奇晉書。張少成即張紹誠(一九三五——二零一四),成都人。成都大學教育學院退休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楹聯學會顧問,四川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奇晉:生于一九四二年,成都人。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
此聯為張少成撰,奇晉書。張少成即張紹誠(一九三五——二零一四),成都人。成都大學教育學院退休教授,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楹聯學會顧問,四川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奇晉: 生于一九四二年,成都人。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
【注釋】
公案: 原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佛教指前輩祖師的言行范例。
吃茶去: 唐代從諗禪師住持趙州柏林禪寺,兩位僧人向禪師請教什么是禪。禪師問其中一位:『你以前來過嗎? 』那人回答:『沒有來過。 』禪師說:『吃茶去!』 又轉向另一僧人問:『你來過嗎?』 僧人答:『我曾經來過。 』禪師說:『吃茶去! 』身邊的監(jiān)院好奇地問:『禪師,怎么都叫吃茶去呢? 』禪師又對監(jiān)院說:『吃茶去! 』『 吃茶去』這三個字,見仁見智,直指人心,故為后人所樂道。
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人們自古贊美吟詠的題材, 也比喻佛門的妙法。
【講解】
佛教教人要隨緣,要保持平常心態(tài),來到茶園,更應多多領悟』吃茶去『的禪門公案。蓮花出水,這里形象地描繪了沏茶時,川茶中特有的茉莉花浮現在水面上, 也比喻佛門妙法的出現。由此可知,飲茶亦如參禪,茶中自有禪味。
廁所:
離垢祛污,輪回有所;
潔身凈手,解脫無憂。
為廁所撰聯,古已有之。《楹聯叢話》記載明代魏善伯為范承謨的廁所撰聯曰:『成文自古在三上,作賦而今過十年』。廁所
對聯,詼諧有趣 ,語意雙關,題在廁所,意在言外,變俗為雅,化腐朽為神奇,處處體現出對聯傳統(tǒng)藝術的璀璨光輝。 為佛教禪院廁所撰聯, 尚屬探索。 聯語由勝成居士撰,意寂書。勝成居士: 即張紹誠,見茶園聯。意寂: 名際正,號幻空,生于一九六三年,重慶開縣人,俗名傅世立。一九八五年在新都寶光寺依明高和尚出家, 一九八七年受具足戒, 一九九零年畢業(yè)于四川省佛學院, 二零零七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學歷。歷任寶光寺知客、副寺、監(jiān)院、二零零四年榮膺寶光寺清代中興以來第二十五代方丈。現為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擅長書法。
【注釋】
離垢: 佛教菩薩修行所歷『十地』之二曰離垢地。
輪回: 佛教有六道輪回, 人體有五谷輪回。
凈手: 指入廁所解便后洗手, 故廁所又叫洗手間。
解脫: 佛教指擺脫煩惱業(yè)障的系縛而復歸自在。明李贄《與周友山書》: 『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p>
【講解】
此聯用通俗語道出緊要事。 便溺本污垢,借五谷輪回之所而『離』『之』祛之,不亦快哉! 潔身是為人持身守正之道, 與『凈手』『解脫』均屬雙關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