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揚
他年青的時候,心中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國家昌隆,天下太平。
如果沒有這個夢想,他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就不會選擇艱苦的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十幾歲的他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城市少年,本可以在滿眼繁華的大都市享受一份安寧優(yōu)裕的生活。但他第一次看到農(nóng)業(yè)園里綠油油的作物時,心里就播下夢的種子——將來去搞農(nóng)業(yè),解決中國幾千年沒解決的溫飽問題。當年邁的母親擔憂地注視目光堅定的他時,他自信地說:“我不怕吃苦,我還有一把小提琴。”于是,那個身軀日漸挺拔的小伙子背著簡單的行李,走進了廣大的農(nóng)村。十八歲的袁隆平還未經(jīng)歷風雨的洗禮,但他的眼里卻跳躍著夢想的火花。這時,他其實非常明白中國的農(nóng)村有多么落后,自己將要面臨多大的困難;但他沒有后悔,只要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吃多少苦他都甘心。
也正因為這個夢想,他咬緊牙關,熬過了漫長的艱苦研究時光。他面對的不只是炎炎的烈日,龜裂的泥土,一陣陣襲來的眩暈感,粗陋的一日三餐;還要面對國外專家“自花授粉水稻雜交無優(yōu)勢”的質(zhì)疑,長達十年而無任何結果的艱難探索。不過,他心中的夢想沒有熄滅,反而燃燒得更加熾烈。夢想的熱度支持他做了十年人工雜交稻實驗,夢想的火花也讓他的靈感在探索中迸發(fā)——為何不試著去找一株野生水稻呢?果然,他在1971年找到了一株雄性野生水稻,他用這珍貴的水稻培育了“南優(yōu)2號”。當然,這只是個開始,他接著研究雜交水稻的特性,不斷地改良品種,水稻畝產(chǎn)量越來越高,他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他和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越來越有名。那一天終于來了,他的水稻被農(nóng)民們廣泛種植,他的研究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他獲得了無數(shù)的國際獎項。他的夢想為他帶來了名,帶來了利,帶來了“隆平高科”,帶來了身價——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似乎永遠不會再從神壇上走下來了。
可是袁隆平走下了,他還是因為他的夢想。中國的小康仍只是極不均衡的小康,還有數(shù)千萬人民生活在饑餓中,他怎能置若罔聞?全世界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掙扎在貧困線以下,他怎能棄之不管?國家還沒有完全昌隆,天下還沒有完全太平,夢想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他還得繼續(xù)前行。他戴上農(nóng)民帽,挽起褲腿來到田間繼續(xù)實驗;他辭去了“隆平高科”董事長職務,繼續(xù)專注于研究超級雜交水稻。即使已成為人大代表,他仍然是當年那身簡陋的打扮,仍然是當年那個熾熱的夢想,仍然是當初那樣欣喜地注視著農(nóng)作物。他的每個提案都是在為人民著想,“人民不是小白鼠”的呼吁振聾發(fā)聵!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理想是最偉大的理想;為了昌隆,為了太平而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是最可敬的人。當下越來越浮躁虛榮的社會缺少的正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風吹十里稻香飄。昌隆太平,人民足食,這就是袁隆平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
學校:湖北武漢武昌實驗中學;導師:曹淑芳
點評:文章以豪邁的筆觸寫下了一段不平凡的夢想——昌隆太平,人民足食。作者巧妙地將袁隆平其人其事與夢緊密結合在一起,扣合題目“圓夢”,記載著偉人從風華正茂到老驥伏櫪的追夢歷程。為了夢,吃下苦,放下名,這是袁隆平的氣節(jié)所在,也體現(xiàn)了圓夢的堅定之心。面對大人物,作者抓住細節(jié),突出人物特征,感情充沛,似一曲浩蕩頌歌,回蕩于朗朗乾坤。(施麗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