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克鵬
曾見過魯迅先生的一幅畫像,最使我難忘的便是他瘦削的臉龐上那雙透著深深的孤獨的眸子。我總以為是他的批判性太強以至于曲高和寡,才會這樣。
后來,我漸漸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偉人的眼中都充滿著一種不被世人理解的清冷和一種不活在別人眼光里的韌性。黃碧云在她的《七宗罪》中寫道:“如果有一天,我們被湮沒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要活得豐盛?!蔽蚁耄苍S正是太多世俗的眼光,讓我們放棄了活出自我的勇氣和為之付出的努力。
王爾德告訴我們:“我們都活在塵埃之中,但始終有人仰望著星空?!被蛟S汨羅江邊的那位漁父依然在質疑:“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但正因為屈夫子以及和他一樣的后繼者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始終活出一種清者自清的姿態(tài),才使得人類社會不致一片混沌。
我想,“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大概是人類最初的堅守。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位先民定是知音難覓——面對世人的猜忌,世俗的流言,卻沉浸在亡國的痛苦與反思之中。正因為先民未活在他人眼中的精神,才激勵無數(shù)后來者的堅守。屈子不隨波逐流,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李贄不順應“主流思想”……正是這些不活在別人眼光里的特立獨行者,在漫長的人類史上,挺起了泱泱華夏的脊梁。
千年轉瞬即逝,但那位孤獨的先民的慨嘆似乎還在低唱淺吟。中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顧準,“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楊小凱,文學圈之外寫作的王小波,就是這樣的人。正是他們的不妥協(xié),不活在別人的眼光中,為我們的時代點上了一盞明燈,給來者以堅守與堅持的勇氣。
曾經讀過劉瑜的一篇文章,題目令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F(xiàn)在想來,這是多么強大的一個標題啊。即使懷才不遇,不被世人理解,也要逆水行舟,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為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不妥協(xié),不為世俗的目光和標準所左右,聽從內心的召喚,在自由的天空搏擊。
而現(xiàn)在,多少青年為了獲得一份“體制內”的工作,放棄了最初的夢想,聽從父母,追隨世俗?多少學子迫于家庭和就業(yè)的壓力,無視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投身管理、經濟、金融等熱門行業(yè)?誠然,活在別人眼光里是一種駕輕就熟的生活方式,但用一生庸碌無為換取世俗的認可,究竟是否值得?
人生的旅途中若有知己的支持,能有人與你的想法不謀而合,固然妙不可言。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與別人的眼光相違忤,甚至格格不入,請相信尼采說過的那句話:“有時,即使白晝的光,也無法了解夜晚的深沉?!毖刈约旱穆纷呦氯?,也許無人處更美。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仿佛,又看到那位先民漸漸消融在夕陽中的身影——這是他鐫刻在歷史畫軸中的一道孤獨的背影。我愿緊隨其后,直到走向真理的朝陽。
——無論世人的眼光如何,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