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新線》雜志是出版商奧托·拜耶于1929年在萊比錫的拜耶出版社( Beyer-Verlag)創(chuàng)辦的一本雜志,一直發(fā)行到1943年。雜志讀者群的定位是上層人士和文化階層,共發(fā)行163期,售出四萬本,每本售價在一帝國馬克,這個價格在當時只能被中高收入的人群接受?!缎戮€》致力于推廣現代主義的全新生活方式,介紹旅游、藝術、建筑等方面的最新趨勢,尤其是以包豪斯為代表的日常生活設計的發(fā)展動態(tài)。因此,《新線》雜志也就成為了包豪斯推廣現代生活方式的宣傳陣地。但從1933年開始,由于政治原因,包豪斯學校被解散,雜志的方向也被逆轉,轉而成為納粹的支持者,充斥著軍人形象和古典大師的藝術作品。
包豪斯平面與印刷工坊的大師赫伯特·拜耶曾經擔任《新線》藝術總監(jiān),為雜志設計過26期的封面?!缎戮€》的版面設計由包豪斯的設計師拉茲洛·莫霍利一納吉和赫伯特·拜耶共同操刀(圖1)。在當時,沒有哪本雜志能像《新線》一樣,采用如此現代的排版方式。雜志一反當時的傳統(tǒng)飾線字體,而使用了無襯線通用字體( Universal font sans serif),并都采用小寫。包豪斯在平面設計中的新技術實驗也體現在了《新線》雜志的設計之中,如清晰的線條、動感的斜線以及戲劇化的拼貼。由于包豪斯成員在雜志編輯中的重要位置,使得《新線》雜志與當時先鋒的設計師和實驗性的設計展覽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魏瑪時期偉大的先鋒詩人、作家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Huxley),戈特弗里德·貝恩(Gottfried Benn)和托馬斯·曼(Thomas Mann)等都曾為《新線》撰文。此外,雜志還介紹了最新建筑發(fā)展趨勢,尤其是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建筑,重點推廣了馬塞爾·布勞耶和米斯·凡·德·羅設計的鋼管家具,以及包豪斯的其他室內器物設計和法蘭克福廚房等?!缎戮€》創(chuàng)刊同年,德意志制造同盟舉辦了名為“居住與生活空間”( DieWerkbundsiedlung Breslau)的樣板房展覽,而《新線》也同時在介紹健康、居住與生活的欄目中推出了一個專題,來介紹這個推廣現代生活方式的展覽。1931年5月號的《新線》雜志封面中,拉茲洛·莫霍利-納吉在一位女性照片剪影旁,用簡潔的線條繪制了一個家居場景,其中就包括米斯·凡·德·羅設計的鋼管桌。1925年,米斯被任命為德意志制造同盟的“家庭住房”展覽負責人,這個展覽同時作為1927年斯圖加特“白院聚落”展覽的一部分。他為展覽專門設計了第一款用鋼管做支撐的無后腿懸空椅,以及相配套的一張桌子和一個無靠背座椅。該桌子由一張沉重的圓形玻璃桌面和一個“連續(xù)線條”的鋼管框架組成,玻璃的透明性在視覺上強化了鋼管結構,展現出前衛(wèi)的現代感。(圖2)
《新線》雜志劃時代地將家庭生活的設計與女性的解放相聯系,并提到了現代化的日程上。雜志經常以女性形象為封面,宣揚現代新女性的生活方式,并批判了好萊塢的艷俗女性和舊式的刻板女性。時尚版塊刊登的精致家居用品試圖定義魏瑪女性應有的優(yōu)雅生活,并把“美好生活”當作一條風景線,成為宣傳全新生活方式的先鋒雜志。
這種理念的背景是當時德國興起的“理性家居”運動。1924年,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出版了《作為創(chuàng)造者的女性》(DieFrau als Sch·pferin) -書,書中認為女性同時是家庭中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因此女性應是新住宅運動關注的核心。陶特認為新住宅中的廚房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理性除了應用在公共領域,還應體現在家庭的財務、烹飪、裝飾、兒童看護、衛(wèi)生保健、娛樂等方面,家庭管理成為一門科學,而女性則成了理性的執(zhí)行者。陶特是新建筑設計理念的推行者,1936年后將包豪斯的理念帶到了土耳其。他對于女性身份的新觀念在魏瑪共和國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將勞動女性提高到了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從家具到廚房、從報刊到服裝,使女性的生活勞動與設計實驗緊密結合在了一起。這種女性解放的理念,與包豪斯的平等主義不謀而合。包豪斯作為提倡男女平等的先鋒派,是當時少數招收女性學生的設計學校。包豪斯的女學生們脫去傳統(tǒng)的厚重長裙,剪掉了長發(fā),和男生一樣在工坊中勞作,并且最終獲得了包豪斯的“大師”頭銜。如女性設計師瑪麗安娜·布蘭德,留下來的大量包豪斯攝影作品中都有她的身影。在包豪斯期間的布蘭德裝扮得十分中性,與她之前學習傳統(tǒng)繪畫時的淑女形象截然不同。而在20世紀20年代的魏瑪德國,正如《新線》雜志上所示,新女性在新觀念的影響下,留下了許多不同以往的全新形象。(圖3)
20世紀是報業(yè)的鼎盛期,《新線》雜志作為經典的傳統(tǒng)媒體展現了現代主義設計師們在現代性上的探索,更折射出包豪斯在擯棄貴族式生活、創(chuàng)造現代生活方式過程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