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祝明
(宜興 214221)
宜興是紫砂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紫砂漸呈欣欣向榮之勢,成為中國陶瓷工藝的代表之一。紫砂壺不單單是一件煮茶器物,紫砂藝人在創(chuàng)作時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吉祥符號、宗教文化、政治思想及自身感悟融入其中,賦予精神內(nèi)涵和藝術魅力,引起人們的共鳴,增加壺的收藏價值,這也是紫砂工藝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1 蓮花開壺
歷代文人雅士喜飲茶、性高潔、好清雅,自然重視盛茶器具的雅致。晉代時期,茶文化和紫砂文化開始融合,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論述飲茶的著作《茶經(jīng)》,系統(tǒng)地論述了飲茶與茶具,由此,紫砂文化逐漸進入發(fā)展的新紀元??v觀紫砂工藝的發(fā)展歷史,可發(fā)現(xiàn)不少文人雅士都參與到紫砂壺的設計和制作中,有的以自然實物為型,刻以書畫、詩文,雕以花卉、動物等,增加壺的雅趣,也有的是以展現(xiàn)紫砂藝人的生活態(tài)度及對世人的警示,比較有特點的就是以“曼生壺”系列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壺”。一把好壺不拘于外形,應當兼具造型美、意境美,在給予賞玩者美的享受的同時,能夠不斷引人探討生活哲學,這樣的壺才能堪稱經(jīng)典之作。
蓮具有較深的文化淵源,世人自古就有愛蓮的情節(jié),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周敦頤《愛蓮說》中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蓮性高潔、正直,常被喻為君子,后來延伸為正直、謙虛、堅強不屈等美好的精神品質(zhì)。此外,蓮花還與佛結(jié)有不解之緣,佛祖以蓮花自喻,相傳后來成為佛祖悉達多太子出生后,下地行走,步步生蓮?!吨T經(jīng)要解》曰:“佛,同生于淤泥之中,三生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可見蓮花有去煩惱、清心寧神之效,超凡脫俗。佛經(jīng)中稱寺廟為蓮舍,稱袈裟為蓮服,引導人們擺脫俗世紛擾,潔身自好,隨遇而安,去除心靈上的塵垢,到達蓮花般純凈美好的境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紫砂“蓮花開壺”(見圖1)取型蓮花,來源于自然,與大眾審美情趣相符。壺身圓潤豐滿、賞心悅目,使用筋紋塑形,線條清晰、收放自然,明暗線搭配適宜,均勻等分壺體,條理分明,巧妙勾勒出片片蓮花瓣;花瓣碩大,呈向外凸雕狀,似盛開至極致,勃勃生機,將整只壺緊緊包裹,從每個方位看,都可賞蓮之清姿,似有清幽香氣傳來,醉人心脾,讓人親近之中篤生敬畏之情,不敢輕易褻瀆。圓形壺底與壺身銜接,像托起了整朵蓮花,絢麗多姿;壺把由粗到細,收于壺腰,走勢自然;壺嘴彎曲,從壺肩處微微探出,高度與壺把、蓋處水平高度相同,設計結(jié)構(gòu)嚴謹,承接自然;壺蓋為荷葉狀,整體與壺身一致,利用筋紋將壺蓋均勻等分,與壺身連成一個整體;壺鈕為整只壺的畫龍點睛之筆,仿若一朵蓮花花蕾傲然而立,形態(tài)逼真,工藝巧奪天工,眼前似是展現(xiàn)了一幅“蓮花盛開圖”,將人帶入江南水鄉(xiāng),感受蓮花的高潔之美。此時此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荷葉團團、荷花挺立,像是在靜靜等待蜻蜓飛來,生動形象,富有畫面美。細觀紫砂“蓮花開壺”,壺身與壺蓋為一株并蒂蓮,一朵綻放到極致、姿態(tài)飽滿,一朵含苞待放、含蓄嬌羞,可謂蓮中精品,也進一步增添了此壺的審美情趣。
蓮花品性高潔,世人皆知,紫砂“蓮花開壺”以并蒂蓮為創(chuàng)作原則,展現(xiàn)了蓮花盛開綻放與含苞待放的風韻,與主題相互照應,使得整壺張揚與內(nèi)斂并存,豐富了壺的內(nèi)涵,更是讓人愛不釋手。用此壺泡茶,茶香陣陣,可安撫世人浮躁的心,告誡人們在人生這場短暫的旅途中,以本心為人處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