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明 李曉東
H型高血壓患者心率變異性分析
吳黎明 李曉東
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稱為H型高血壓。近年來研究表明,H型高血壓是心腦血管卒中的獨立危險因子。我們測定H型高血壓患者的心率變異性(HRV)指標,探討H型高血壓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變化,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心內科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療的高血壓病患者96例,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齡34~81(55.06±10.99)歲。根據(jù)是否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H型高血壓組與非H型高血壓組。H型高血壓組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齡36~81(54.45±19.01)歲;非H型高血壓組44例,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34~76(56.32±7.50)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定義為血同型半胱氨酸(Hcy)>15μmol/L。所有患者均排除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感染、腫瘤及炎癥性疾病。
1.2 方法所有受試者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進行生化指標、Hcy等檢測。采用美國PI公司生產的全息型動態(tài)心電圖分析儀進行24h連續(xù)心電監(jiān)測,分析處理所有資料信息,獲得HRV各項指標。HRV時域參數(shù)為SDNN(全部竇性R-R間期標準差)、SDANN(每5min竇性R-R間期平均值標準差)、RMSSD(連續(xù)相鄰正常竇性心動周期值的均方根)、PNN50(全部竇性相鄰R-R間期差值>50ms者占總竇性R-R間期個數(shù)的百分比)。頻域參數(shù)為總頻功率(TP)、極低頻功率(VLF,頻段0.0033~0.04Hz)、低頻功率(LF,頻段0.04~0.15Hz)、高頻功率(HF,頻段0.15~0.4Hz),并計算LF/HF比值。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由表1可見,兩組血壓、血糖、血酯、尿酸水平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2 兩組HRV時域參數(shù)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HRV時域參數(shù)比較
由表2可見,與非H型高血壓組相比,H型高血壓組的SDNN、SDANN、RMSDD、PNN50均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3 兩組頻域參數(shù)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頻域參數(shù)比較
由表3可見,H型高血壓組的TP、LF、HF均較非H型高血壓組低,而VLF、LF/HF較非H型高血壓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高血壓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了,但其中神經、體液功能調節(jié)障礙已證明是其發(fā)病主要機制之一。高血壓患者HRV的改變的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存在HRV的時域和頻域的變化,較正常健康人群均有所減小。本文對非H型高血壓與H型高血壓患者HRV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H型高血壓與非H型高血壓比較,其HRV也有所變化。其中反映HRV時域變異性中SDNN、SDANN、RMSSD、PNN50均有明顯降低。頻域分析中LF、HF,H型高血壓較非H型高血壓患者也有明顯下降,而LF/HF比值卻明顯增高,說明H型高血壓較非H型高血壓患者交感神經功能更為亢進,同時出現(xiàn)副交感神經損傷,自主神經之間平衡發(fā)生更明顯紊亂,這可能與Hcy對自主神經毒性作用有關。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H型高血壓患者表現(xiàn)出明顯的胰島素抵抗,高Hcy血癥損害其冠狀動脈內皮功能可能與之有關,而胰島素抵抗亦可導致HRV降低[2]。
業(yè)已證實,高Hcy水平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外周血管病、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等高度相關,已成為心腦及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及預測指標[3]。高Hcy與高血壓雙重危險因素顯著增加了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大于兩種因素的簡單疊加[4]。較多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H型高血壓在我國普遍存在,且H型高血壓較非H型高血壓心腦血管卒中發(fā)生率高出數(shù)十倍之多,這可能與高Hcy長期存在引起機體神經、體液功能調節(jié)障礙有關。因此,對H型高血壓患者在降壓達標的同時,應對高Hcy進行干預,可能會減輕高血壓患者的靶器官損害。
[1]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0-30.
[2]劉佳,徐援,高霞,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冠狀動脈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3,8∶579-580.
[3]Yilmaz N,Cicek H K,Celik A,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homocysteine,C-reactive and bilirubin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ast MediterHealth J,2007,13(3)∶522-535.
[4]霍勇.H型高血壓轉化醫(yī)學實踐[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12-09-20(C12版).
2014-12-31)
(本文編輯:楊麗)
224100江蘇省大豐市人民醫(yī)院心電圖室
吳黎明,E-mail∶jsdfwys@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