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中國科技館,北京100012)
俄羅斯博物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啟示
王珊珊
(中國科技館,北京100012)
目前對于國外博物館的考察研究多限于歐美國家,而對于俄羅斯博物館的發(fā)展情況卻了解甚少。本文基于筆者赴俄羅斯6所博物館調研中的所見所聞,從建設、運營、管理、教育、服務等角度,對俄羅斯博物館發(fā)展現(xiàn)狀、特點等進行闡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俄羅斯博物館發(fā)展情況發(fā)展啟示
2014年10月,筆者隨團赴俄羅斯莫斯科、圣彼得堡2個城市,就其博物館發(fā)展情況進行調研。期間共走訪了2地6所博物館,類型涉及綜合類博物館、專題類博物館、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等,對其建設、管理、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和經驗有了初步了解。
為保證資金收入,俄羅斯多數(shù)博物館除了收取門票費、出售紀念品、文字和圖像資料外,參觀者在博物館內照相、攝影還需要另外購票,每架相機200~350盧布不等。但是在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為了保護文物,有些展品即使交費也不允許拍照,部分場館宣傳折頁或手冊也需付費購買。博物館對于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實行不同的票價,但門票對于學生有免費或優(yōu)惠政策。
雖然參觀博物館費用較高,但每年俄羅斯參觀博物館的人數(shù)仍然約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有的俄羅斯人還把參觀博物館當作一個生活習慣??梢哉f,俄羅斯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來自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蘊。正是由于俄羅斯人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支撐了俄羅斯博物館業(yè)的繁榮。
對于展品、設施及建筑的維護非常細致,沒有破舊、污損現(xiàn)象。出于對于博物館展品及文物保護的目的,所有博物館都要求參觀者在進入展廳前將大衣和較大的外套存放于存衣處。在售檢票、存衣存物、場館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各方面的管理也都井然有序,體現(xiàn)出博物館在管理和展品設施維護方面的細致工作,既提升了博物館的日常工作效率,也為觀眾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參觀環(huán)境,提高了觀眾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外聘人員是俄羅斯博物館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像埃爾米塔日博物館這樣的大館,還是像國立北極、南極博物館這樣稍小的場館都有外聘人員,外聘人員在幾十到幾百人不等。這些外聘社會人員,主要負責每個展區(qū)的展品和文物的看護工作,但不負責展品的講解和答疑解惑。外聘人員的服裝沒有統(tǒng)一要求,但會佩戴統(tǒng)一的工作證件。外聘人員基本全部為博物館應俄羅斯政府要求而聘用的老年人,其目的是為了提升這些老年人的收入。這類人員流動性較低,對于自身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對于博物館中的展品、文物的保護工作確實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博物館內正式員工大多從事科研、管理、活動策劃等工作,僅有少數(shù)博物館中的工作人員會在展廳內進行講解及其他相關的教育活動,如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傊?,俄羅斯博物館展廳內的正式員工非常少。但是這種工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場館中外聘人員的工作僅限于看護展品,對于展品、文物的相關知識,甚至是博物館自身的人員、運營、發(fā)展等基本情況都不了解,而展廳中又少有正式館員,因此當觀眾希望了解展品和文物知識,或有問題想要咨詢時,很難獲得相關的答案。如果能夠擴展外聘人員的工作范圍,或適當?shù)卦黾诱箯d內工作人員的數(shù)量,將有助于彌補這一不足。
(一)展覽設計簡潔、精細
俄羅斯非常重視國民素質的培養(yǎng)和文化場館的建設,各類展覽設計制作較為精良,如莫斯科綜合技術館在這方面就相對突出,雖然在這里很少見到具有震撼力的大型展品,但是每一件展品都經過精心設計,如造型、色彩并不浮夸,但卻非常別致,頗具美感和藝術氣息。展現(xiàn)形式簡單、樸素,但卻能生動地傳達所要表現(xiàn)的科學原理。應該說,其展品設計勝在精細化和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
(二)以靜態(tài)展品為主,少有互動體驗類展品
在這些被參觀的博物館中,均以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展品為主,并且注重對于實物的展示,而可供觀眾互動體驗的展品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展示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即使是在莫斯科綜合技術博物館這樣的場館中,互動類展品也為數(shù)不多。當然,科普場館的建設目的是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為廣大公眾提供一個終身學習的場所,達到這個目的是沒有固定模式的,關鍵是看教育效果。
(三)布展方式簡單、樸實
大部分博物館在布展方式上都以簡單、樸實、自然為主,很多展品包括珍貴實物,只是簡單地陳列擺放,或以軟護欄稍作隔離,部分展品上放置禁止觸摸和拍照的標識,展區(qū)內有人員負責看護。雖然這樣的布展方式更加拉近了觀眾與展品的距離,但是在觀眾流量較大時,卻無法避免意外事件對于文物或展品可能造成的損壞。另外,此種做法的前提必須是:(1)觀眾均具有良好的文明素養(yǎng),能夠自覺地遵守博物館規(guī)定。(2)博物館展廳內值守的工作人員數(shù)量充足,且對展品看護工作認真負責。(3)博物館具有嚴格、細致的管理規(guī)定,對于不遵守規(guī)定,損壞展品(尤其是文物)者會進行嚴厲地處罰。(4)政府相關部門,乃至整個社會形成一種意識和氛圍,共同支持和推動對于博物館文物的保護。但這些條件在我國目前還無法完全實現(xiàn),因此在科普場館,尤其是文物眾多的博物館內,這樣的陳列方式尚難以實現(xiàn)。
鑒于俄羅斯特殊的歷史及藝術傳統(tǒng),其博物館主題仍以歷史文化類居多,而科技類很少,一些處于國際領先的科技領域,也少有與之對應的主題和內容的博物館或科技館。據(jù)了解,目前在俄羅斯幾乎沒有真正意義的“科學中心”式的科技館,只聽說在遠東地區(qū)有一個較小的類似館,其中有部分動手型的展品,而綜合性的科技博物館只有莫斯科綜合技術博物館,且目前正在進行改造。另外,在前蘇聯(lián)時期,整個國民經濟主要圍繞軍工開展,因此武器類博物館不少。
此行參觀的大部分博物館,都沒有專設的活動室和教室,博物館展覽之外的科普活動基本為團體解說、文化交流、專題科普講座、專題展覽、科學研究等。
學生在博物館內的活動多以參觀為主,少數(shù)博物館,如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內設有博物館教學的教研室,對博物館教學法進行研究,并可面向幼兒組織相應的博物館進行教學活動。大部分博物館中,負責為學生團體講解的大多為學校教師,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講解的內容,比如在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國家博物館這種歷史文化氛圍濃郁的博物館中,教師講解的主要內容是油畫、雕塑等展品展示的內容,或者其背后蘊含的歷史和人文故事,而非深奧的藝術技巧。鑒于學校教師對于學生特點和知識水平的深刻了解,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觀活動的效果,也使博物館不必配置大量的解說人員,使更多充裕的人員開展其它研究、管理等工作。同時,這樣的引導講解活動,便于更多的學生團體參與,具有更大的受眾群體,凸顯了科學“普及”的意義。總體而言,與歐美等地的博物館相比,俄羅斯博物館進行的大部分教育活動在范圍、程度上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俄羅斯很多博物館,如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莫斯科綜合技術博物館等場館都與社會演出團體建立了合作,開展音樂會和戲劇表演。博物館會根據(jù)人們的興趣,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包括巡回展覽、音樂會、歌劇表演等,將教育、文化、娛樂融合為一體,使博物館的責任和義務有所延伸。正如社會上許多餐廳、商店等場所的博物館化一樣,科技館或博物館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與社會接軌,為社會服務。在充分挖掘本館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力量,運用文化交流手段,吸引和擴大觀眾面,將全體社會公眾作為潛在觀眾予以發(fā)展。
俄羅斯博物館非常注重場館建筑、裝飾與展覽的協(xié)調。如莫斯科航天博物館,位于宇宙征服者紀念碑基座下,高聳的紀念碑猶如直沖云霄的火箭,引人注目。而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圣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無論建筑本身,還是內部裝修裝飾,都具有濃厚的歷史感和自身地域及民族特色,作為珍貴的歷史遺跡而成為所在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即使是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館、莫斯科綜合技術博物館和國立北極南極博物館這種技術性、專題性較強的展館,也不缺少精美的浮雕、壁畫和雕塑。這些裝飾及建筑本身與展覽內容融為一體,巧妙的設計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最大限度地烘托、擴展了場館及展覽的主題和內容。而這一特點,也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俄羅斯這個國家和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國民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
此次參觀的大部分博物館,導覽標識、展品說明及其它相應服務,基本上都只有俄文,展廳中外聘人員也只講俄文,這對于外國參觀者而言,會產生很大的溝通障礙,削弱了觀眾對于展覽內容的理解,降低了觀眾參觀的便利性。此外,場館中可供觀眾休息的空間和座椅也較少,這種服務國際化和人性化方面的不足,對場館的服務水平和觀眾體驗產生了不利影響。
此次俄羅斯之行,使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了俄羅斯博物館建設及運行情況,也深深體會到一個國家的科技和文化可以從其各類博物館中直接、快捷、感性地了解到,并延伸至感受這個國家人民的素養(yǎng)。我們在看到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也應更深刻地思考科技館建設和發(fā)展的相關問題。中國的科技館作為一扇向外界敞開的窗口,如何在不斷地學習和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充分展示出我們的風采和特色,還有待于我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