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教授、作家
如今,“新平庸”一詞開始在經濟領域流行——其始創(chuàng)者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
拉加德于去年10月2日在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發(fā)表演講時,首次拋出這一概念。短短一周后,在IMF秋季年會上她再次呼吁成員國通過大膽的政策促進經濟增長,避免全球經濟陷入新平庸。
是什么讓世界經濟陷入了新平庸?何種政策能夠挽救世界經濟“逃出”平庸?
作為美國的第一任黑人總統,奧巴馬這6年來的日子并不好過。自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經濟一直在尋求復蘇的機會。
今年,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標為奧巴馬初顯花白的頭發(fā)給出了一些交代。根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報告顯示,今年9月,美國非農就業(yè)人數增加24.8萬人,超出經濟學家預期的22萬人;失業(yè)率下降至5.9%,創(chuàng)下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從2010年開始,美國GDP就開始保持持續(xù)增長。雖然增長并不強勁,但相對日、歐等發(fā)達經濟體,美國的調整及復蘇仍然走在前面。美國經濟在2014年開始了持續(xù)復蘇。
今年,美國通脹前瞻指標,包括生產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等,都保持了樂觀的態(tài)勢。IMF在10月8日公布的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2014年經濟增長的最新預期中,也將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1.7%上調至2.2%。
同時,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在2014年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以往美國金融業(yè)和高端服務業(yè)發(fā)達,但制造業(yè)相對衰落。而奧巴馬持續(xù)至今的出口倍增計劃已起到一定成效,美國分布全球的制造業(yè)也有了部分回流。
這一系列指標和數據,都指向了美國經濟的復蘇。不過,美國經濟是否能夠回歸常態(tài),“退出QE”才是市場最終的判斷標準。
10月底美聯儲如期退出QE,預示著美國經濟正式回歸正軌。2015年年中,美國可能開始啟動加息步伐,逐步恢復中性貨幣政策,為美元匯率重回正常運行軌道創(chuàng)造條件。
美國退出QE,并不意味著“寬松貨幣政策時代”的結束。
今年6月,歐洲央行下調邊際存款利率至-0.1,成為了全球首個實施負存款利率的主要央行。這僅僅只是歐洲寬松貨幣政策的開始,隨后,歐洲推出了向銀行提供廉價融資、購買資產支持證券和擔保債券等政策。
但是,即便如此,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仍然在9月25日放出了歐洲可能會推出新一輪的貨幣寬松政策的風聲。
“這代表通脹已進一步遠離歐洲央行的目標”,中歐經濟研究所所長保羅·威爾芬斯表示。而作為支持歐洲央行實施QE的“急先鋒”,法國和意大利希望在歐元區(qū)推出QE的呼聲已越來越高。
不過,作為歐洲經濟支柱的德國并不贊成。10月17日,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明確表示反對歐洲央行有關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的決定。顯然,他對更進一步的QE絲毫沒有褒獎的態(tài)度。
內部未能達成統一,使得歐洲央行各項應對決策都有所滯后。10月7日,IMF更對歐元區(qū)健康狀況發(fā)出警告,稱歐元區(qū)有40%幾率陷入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的第三次衰退。
顯然,相對于美國,歐元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迷霧重重?!爸辽購哪壳暗男蝿輥砜矗掷m(xù)的量化寬松政策不可避免。”保羅·威爾芬斯說,“但這顯然不是最正確的選擇?!?/p>
相較于歐洲,日本的“量寬接力賽”則進行得十分順利,但結果不太讓人滿意。
從擺脫通貨緊縮提高物價的層面來說,日本的貨幣政策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日本政府似乎完全沒有能力幫助企業(yè)提高名義工資來超過物價的上漲。現在日本國內出現的通脹現象不是一個好的勢頭。
“安倍經濟學”現在騎虎難下,零利率的固定化,限制了日本的金融政策手段。美元的持續(xù)上漲會進一步推動日元的疲弱。目前,日本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
一直處于“失落”狀態(tài)的日本,則需要在刺激內需上下工夫。日本經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經濟增長已經不容易。加大出口力度也是一種方法,但從2008年的雷曼危機中可以看到,對外依存度高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有時非常脆弱。
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東歐表現不穩(wěn)以及拉美地區(qū)發(fā)展的不盡如人意,曾經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正處于金融危機以來的低谷。
在IMF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新興經濟體今明兩年的GDP增長預期分別降至4.4%和5.0%。這是2011年末以來,IMF第六次下調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預測。
IMF副總裁朱民在此前的公開發(fā)言中表示,“90%的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在過去18個月都在減速,如何進行調整和改革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包括重建財政空間、重新緊縮貨幣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等一系列調整?!?/p>
不過,即使如此,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容小覷。
在IMF最新預期中,2014年發(fā)達國家只有1.8%的增長。那么,要達到全球經濟3.3%的增長預期,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將要貢獻一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