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吳正憲,數學特級教師、國家督學、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數室主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全國小學數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曾任北京市政協(xié)常委、民進中央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北京市政府“人民教師獎”、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北京教科院職業(yè)道德標兵等稱號。
“這節(jié)課整體上不錯,你已經意識到要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但是放手還是不夠。我們要相信孩子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課堂成為孩子互動分享的平臺……”
2015年3月19日,北京市燕山向陽小學一間普通的辦公室里,幾位教師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剛剛結束的一年級數學研究課。這些教師并不都是向陽小學的,也有來自其他學校的,他們在百忙之中趕來這里,都是為了他們心中的明星——吳正憲老師,而吳老師也絕不會讓他們失望。她認真地翻閱了課堂記錄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房山、延慶、門頭溝、密云、平谷……每一個邊遠區(qū)縣都有吳老師的身影,很多小學教師都接受過吳老師的親自指導?!安皇窃趯W校,就是在去往學校的路上”,用這句話來形容吳老師的日程最貼切不過了。
身為數學特級教師、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學數學研究室主任,吳正憲老師幾乎“駐扎”在了課堂上。她認真觀摩每一節(jié)課,鉆研教學改進方法,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好吃又有營養(yǎng)”的知識。
從2013年開始,吳正憲老師去學校的關注點又多了一個。這一年,她成為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代表基礎教育在國家事務上建言獻策。身為基礎教育戰(zhàn)線的人民代表,調研學校辦學質量,關注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關心學校、教師、學生,成為吳老師心中沉甸甸的責任。
用純凈的心做專業(yè)的事
在吳正憲老師心中,人大代表不僅僅是榮譽,更是一種責任。人大代表要對得起人民的信任,要為人民辦急事、辦實事、辦好事。
她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這三年,吳老師提了不少建議、議案,關于環(huán)境保護問題,關于養(yǎng)老問題,關于醫(yī)藥改革,但她最熟悉最關注的還是教育,尤其是邊遠地區(qū)的教育。
“錦上添花的事可以不做,雪中送炭的事一定要做?!边@是吳老師的工作原則。作為國家督學,吳老師去過太多邊遠地區(qū)的學校,她欣喜地看到由于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學校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仍有一些地區(qū)落后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育質量讓她擔憂。就像多年前希望工程公益廣告里那個大眼睛的小女孩一樣,這些孩子渴求知識的目光觸痛了吳老師的心。
改善農村地區(qū)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最重要的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因此,如何讓邊遠地區(qū)留住教師,成了吳老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作為人大代表,她多次呼吁全社會給農村學校更多的關注,并在“兩會”上提出要改善邊遠地區(qū)教師的生活環(huán)境,重視教師的健康問題、待遇問題,保障教師的切身利益。
雪中送炭,吳老師首先做了示范。她的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都建在邊遠區(qū)縣,工作站的團員們許多是來自農村的一線教師。在她看來,東城、西城、海淀、朝陽等城區(qū)本身教育資源就很豐富,而邊遠區(qū)縣才是最需要被關注的。因為吳老師和她的團隊,深山里的教師有了和專家交流、對話的平臺,有了走出大山上課、作報告的機會,有了更廣闊的專業(yè)發(fā)展的空間。
肩負著人民的信任,吳老師始終踐行著她曾經說過的那句話,用純凈的心做專業(yè)的事,把專業(yè)的服務送給最需要的人。
人大代表的角色讓吳老師開闊了眼界,從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問題、民生問題和發(fā)展問題。以前,她是一名教研員,關注的是教師的課講得怎么樣,孩子是否掌握了知識和方法。如今,她還是一名人大代表,在學校里,她還會觀察燈離地面是不是國家所要求的一米七到一米九的標準,黑板前面的掛燈是不是傾斜四十五度,學校有沒有合格的操場,學生的圖書擁有率達標不達標。以前,遇到空氣污染,她只是感嘆幾句。如今,她還會觀察為什么污染這么嚴重,思考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減輕污染,看到焚燒垃圾等污染環(huán)境的行為,她會給市長熱線打電話或者通知相關部門盡快治理。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都是小事,但是在吳老師眼中,人大代表就應該從這些小事做起,關注人民最直接、最貼切的利益,讓他們享受到身邊的幸福。
人大代表給了吳老師傾聽人民聲音的責任,也給了她表達人民聲音的機會。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教師,吳老師首先想說出教師的心聲、孩子的心聲。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國夢”,而在吳老師心中也有一個夢,就是讓孩子幸福、快樂地成長,于是,她提出了“我的中國夢:給孩子時間做夢”,呼吁減輕兒童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保護好兒童的成長利益。
讓孩子在學校幸福地生活,首先要讓教師幸福。于是,她提出了“關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提高教師生活質量”的建議,呼吁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讓教師感受職業(yè)的尊嚴和價值。
要讓孩子身心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讓孩子在校園里安全、快樂地運動,減少并妥善處理校園意外傷害。于是,她提出了“建立校園學生意外傷害事故法,提高體育鍛煉實效性”的建議,并很快得到了教育部的回復。
……
吳老師在心中列了一個長長的單子,關于教育、關于民生,這些都是她想去做也正在努力做的……
有調研才有發(fā)言權
你留意過孩子上課坐的板凳是什么樣的嗎?你覺得孩子坐在上面會舒服嗎?長期坐小板凳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嗎?面對這些問題,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搖搖頭,或者一臉茫然。
很少有人會去關注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而吳老師留意了。今年“兩會”,吳老師提出“為農村孩子添把有靠背的椅子”。
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在隨教育部到學校督查時,吳老師發(fā)現很多孩子經常坐在凳子上亂動,不一會就佝僂著身子。吳老師想,是不是因為凳子沒有靠背,孩子坐著不舒服才會這樣的,長時間坐凳子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endprint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想,吳老師專門請教了正在研究此問題的北京師范大學的梁威教授。梁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也發(fā)現了這個問題,她告訴吳老師成千上萬的孩子都是這樣的,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關注和重視。在梁教授的幫助下,吳老師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并認真研讀了國家規(guī)定的《學校課桌椅功能尺寸》標準。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科學依據,“兩會”間歇,吳老師還咨詢了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yī)學研究所主任醫(yī)師周海強和北大第三醫(yī)院骨科主任劉忠軍教授,請教他們孩子每天長時間坐小板凳會不會影響發(fā)育。兩位專家都明確地告訴吳老師,長期坐小板凳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脊椎發(fā)育和視力發(fā)展。
咨詢了教育專家和醫(yī)學權威后,吳老師意識到,這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它關系到千千萬萬孩子的身體健康。因此,她積極地提議,能不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給農村孩子上課坐的小板凳加個椅背,讓孩子能夠放松一下肌肉,調整一下視力。吳老師的提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教育電視臺還專門制作了專題節(jié)目《人大代表牽掛孩子的小板凳》。
就像這個建議一樣,吳老師在“兩會”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實地調研中發(fā)現的,每一個建議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調研考察、資料分析和科學研究得出的。沒有調研就沒有發(fā)言權,身為人大代表,這是吳老師始終銘記的。
吳老師對待問題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是和她的經歷分不開的。吳老師喜歡讀書,尤其是哲學方面的書籍。哲學讓她明白思維方式的重要性,讓她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邏輯。哲學教會她,作為人大代表,在提出建議時,要擺問題,講證據,重事實,這樣才能以理服人,才能提出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建議。
那么,如何提出真正有價值的建議呢?在吳老師看來,這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走進學校,踏踏實實地調研,大量搜集資料,咨詢相關領域的專家,掌握科學的數據。心中有底,說話才有力量,才能提出“接地氣”的建議。
為了找問題,找證據,吳老師不斷地走區(qū)縣,進學校,和教師交流,和學生交流。她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了解教育現狀,才能發(fā)現普遍的問題。
比如,吳老師一直關注教師研修問題,也在不斷地努力提高教師研修的有效性。這次在燕山聽了兩節(jié)數學課后,吳老師深刻意識到加強教師研修的必要性。在返程的車上,吳老師已經在思考如何繼續(xù)呼吁提高教師研修的有效性。她決定要把這兩節(jié)課當做案例,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教師研修要圍繞著課堂教學的實踐,用案例的方式進行教師培訓。一路上,吳老師還在思考應該如何對教師研修現狀做一個深入的調查,應該從哪幾個方面提升教師研修的有效性,什么樣的建議才能推廣落實……
吳老師說,光提出建議是不行的,一定要讓自己的建議有說服力,有可行性,這樣才能使工作實實在在地推進。
讀懂孩子和教師的心
“你能告訴我你擺的這些圖形的規(guī)律是什么嗎?”
“就是一二一三一。”
“奧,原來是這樣,你真厲害,老師都沒想到呢!”
這是一節(jié)一年級的數學課,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找規(guī)律。老師讓學生將手里的圖形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排列起來。
吳老師認真觀察了旁邊孩子排列的圖形,卻看不出什么規(guī)律。起初,她以為學生擺錯了。詢問后才發(fā)現,原來學生并沒有按照老師講的規(guī)律排列,而是自己創(chuàng)造了新的規(guī)律。
吳老師不禁感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真是太驚人了。教師一定要讀懂學生,深入學生的內心,給予學生所期待的支持和鼓勵,這樣他們才能熱愛學習,才能始終保持創(chuàng)造力。
一個好教師要讀懂學生,一個負責任的人大代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吳老師深知,作為基礎教育戰(zhàn)線的人大代表,讀懂教育,讀懂教師和學生的心,有多么重要。
吳老師16歲就走上了講臺,做了25年的班主任,教過語文,教過數學,如今成了一名教研員。她對基礎教育有太多的感情,對基礎教育的現狀也有著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體會。正是因為這些經歷和這樣的情感,她才能真正地讀懂孩子,讀懂教師。
讀懂別人,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吳老師去學校督查的時候,有老師反映,孩子在板凳上坐一會就不停地亂動。吳老師反問他,這樣的凳子你坐坐試試,能不動嗎?別說坐一天,你坐一節(jié)課試試行不行?
正是因為心中有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吳老師才會看到被這么多人熟視無睹的問題,才會有感觸,才會去呼吁。多從別人的立場去想想,才能感受到別人的困難,進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吳老師在哪里我就在哪里”,這是一位教師在吳老師去山區(qū)調研時說的一句話。在他們眼中,吳老師是師長,是專家,更是親人。因為吳老師最懂他們。她不僅毫不保留地向他們傳遞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更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努力改善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
吳老師說,成為人大代表后,隨時隨地都是調研的現場。她在每一節(jié)課上、每一個校園,用心讀懂孩子,用心讀懂教師。
因為懂得,她能切身地感受到在成績的重壓下孩子是不快樂的;因為懂得,她能親身體驗到農村地區(qū)的教師有多么渴望專業(yè)成長;因為懂得,她能發(fā)自肺腑地呼吁為農村學生添把有靠背的椅子;因為懂得,她愿意為孩子的成長、教師的幸福、教育的發(fā)展不遺余力。
身為人大代表,吳正憲老師其實只是在做一件事——讓別人幸福。讓孩子幸福成長,讓教師幸福工作,讓社會和諧幸福。而為了做好這一件事,她的足跡遍布在北京郊區(qū)的學校,她的身影留在了農村小學的課堂,她的呼吁回蕩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會場。
對吳正憲老師來說,人大代表總有卸任的那一天,但是傾聽教育的聲音,為教育發(fā)展服務,她不會卸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