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璐
現(xiàn)在北京每年春節(jié)期間,都會舉辦傳統(tǒng)的廟會或花會,主要有地壇的文化廟會、白云觀的民俗廟會和龍?zhí)逗拇笮突〞?,還有廠甸廟會、大觀園廟會等等。各個廟會雖然隨著時代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被賦予了更多新的時代內容,但是它們依然保留了傳統(tǒng)特色,像地壇廟會有“祭地”表演;白云觀廟會有“摸石猴”、“打金錢眼”等傳統(tǒng)節(jié)目;廠甸廟會還保持著廟會的最初形式,不售門票等等。勞碌了一年的人們在春節(jié)里會好好地慶祝一番,老百姓在節(jié)日里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就是逛廟會。
據(jù)說最早的廟會源于古代的“社祭”。而北京的廟會據(jù)記載,始于遼代,稱為“上巳春游”,但真正興起則是在明代。舊時的廟會與現(xiàn)在的廟會不同,現(xiàn)在的廟會多是每年春節(jié)一次,一般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初七左右結束,主要是為了配合春節(jié)假期。而舊時的廟會不局限于春節(jié)才有,據(jù)《都門紀略》記載,每月逢三在土地廟,逢四在花兒市,逢七、八在護國寺,逢九、十在隆福寺;每月初一、十五、十六在東岳廟,此外,這幾天藥王廟也有廟會;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在火神廟廠甸、曹老公觀;正月十五在黃寺、二十三在黑寺,正月十八、十九在白云觀,三月初一至十五在蟠桃宮,四月初一在西頂,五月初一在南頂,五月在都城隍廟,六月初一在中頂,春秋二季掩骼會在忠佑寺,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在南城隍廟都有廟會。如此算來舊時京城幾乎是天天有廟會,月月有廟會了。雖然說廟會天天有、月月有,但是最熱鬧的還是春節(jié)期間的廟會。在老北京民間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初一東岳廟,十五逛花燈。燕九白云觀,三十雍和宮?!闭f的就是老北京人過年要去的幾個地方。
東岳廟內,大年初一求子孫
除夕夜守歲的人們在正月初一一早就會出門拜年,然后就到東岳廟燒香、敬神、逛廟會,開始春節(jié)的一系列活動。出朝陽門不遠就是東岳廟了,此廟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的第三十八代孫,張留孫及弟子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籌資興建的,初時賜名仁圣宮,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名東岳廟。東岳廟所在這一帶是從都城通往大運河通州碼頭的交通要道,凡取道大運河和直沽海道進京的商賈多在此居留,因此這一帶十分繁榮。東岳廟自元代以來香火一直旺盛,備受歷朝重視。廟堂經歷代不斷修葺,成為京都著名古廟。
東岳廟內所供奉的神靈是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泰山神東岳大帝和其統(tǒng)領下的幽冥地府“七十六司”,還有喜神,即所謂“月下老人”、子孫娘娘等神靈??梢哉f這東岳廟的神靈把人世間從生到死的事兒全管了。
舊時東岳廟每月朔望開放一天,春節(jié)期間從正月初一至十五開放半個月。東岳廟廟會是京城春節(jié)的重要廟會之一,來此廟敬香的香客絡繹不絕,而且據(jù)說不管有什么愿望,只要上這里敬香都會得償所愿。特別是廟里的子孫娘娘更是靈驗,沒有子嗣的人到這里燒香許愿就會得到子嗣。在子孫娘娘殿中有兩匹雄馬,一匹是瓷身,一匹是銅身。如果想生男孩的,只要在殿上那匹銅馬的頭上摸一把,再在它的腹下摸一把,保管生男孩。所以常有一些婦女逛廟會時,在殿里乘沒人注意時偷偷地摸上幾把,久而久之,那匹銅馬身上有幾處被人摸得是光可鑒人。
白云觀正月初八“祭順星”、十八“會神仙”、十九“耍燕九”
出西便門里許,就是北京著名的道教宮觀白云觀。此觀是明代以來道教全真派的第一叢林,有“天下第一觀”之稱。該觀建于唐代,在開元時稱天長觀,金朝泰和時更名為太極宮,長春真人丘處機在此主持北方道教,元太祖時更名為長春宮。丘處機仙逝后,其尸骨葬于長春宮東側順堂,堂號白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稱白云觀。
白云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日開廟,舉辦廟會活動。舊時白云觀廟會以其開放時間長、香火旺盛,獨具特色而享譽京城。
那時每逢白云觀廟會時,香客們大多沿宣武門外護城河西行,出西便門,成群結隊地到白云觀上香,逛廟會。香客們進到觀中,首先就是“摸石猴”和“打金錢眼”了。在白云觀山門有一石猴浮雕,據(jù)說此猴乃是神仙化身,如果香客身上哪兒有病,只要摸石猴身上的那個部位,保證病癥痊愈。
白云觀山門內有一座南北向的單孔石橋,橋下無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窩風橋。在橋下的橋洞前懸掛著一枚巨大的銅錢,錢中間有個方形的錢眼,里邊掛著一個銅鈴。在大銅錢后邊的橋洞里,每天都有老道端坐在蒲團上打坐。香客們用錢換了廟里專用的小銅錢,向大銅錢的錢眼里投,這就是“打金錢眼”。據(jù)說誰要是用小銅錢打中了銅鈴,特別是打中了洞里的老道,誰就會交好運,一年大吉大利。
白云觀廟會期間活動很多。正月初八是順星日,香客們都會到廟里的元辰殿中祭祀自己的本命神,謂之“祭星”。而初九日是玉皇大帝誕辰,廟內香火更是旺盛。
整個廟會中最高潮的活動,莫過于“神仙會”和“燕九會”了。據(jù)說正月十九日是丘處機誕辰,十八日會有神仙化裝成凡間百姓來到此地,也有人傳說是丘真人化裝成乞丐,或老者,或孩童來到白云觀中,凡有緣者,可得與真人相會。于是眾多善男信女們便于這幾日寄宿于白云觀中,盼望著能與神仙結緣。神仙遇到沒有不得而知,但是這一夜倒時有風流韻事發(fā)生。十九日是丘處機誕辰,上午在觀里會舉行盛大的“宴邱會”,老百姓按其諧音習慣稱為“燕九會”。有許多心誠的香客不遠千里來參加,也有一些人專門在這天散錢布施,以求長生不老。一些民間花會藝人也來湊熱鬧,表演扭秧歌、踩高蹺、耍獅子、龍燈、跑旱船,賽馬射箭,無所不有,所以民間又有“耍燕九”之稱。
正月初八弘仁寺、十五黃寺、二十三黑寺、三十雍和宮“跳布扎”
弘仁寺、黃寺、黑寺和雍和宮是北京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弘仁寺在西安門里,現(xiàn)在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至大紅羅廠街的愛民街,在清代被稱為旃檀寺西夾道,亦稱旃檀寺,1911年后又稱旃檀寺西大街。因街東舊有旃檀寺之故。旃檀寺即為弘仁寺,是康熙五年(1666年)明代的清馥殿舊基改建而成。寺內原有從鷲峰寺內移來的旃檀佛像一尊,可惜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時寺被燒毀,佛亦無蹤。
黃寺在安定門外黃寺大街一帶,現(xiàn)在黃寺大街也是因此寺命名的。黃寺分東黃寺和西黃寺,二寺毗連,故稱雙黃寺。東黃寺敕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初,順治皇帝邀請五世達賴喇嘛進京,并下旨在東黃寺以西建造寺院供達賴喇嘛駐錫,于是人們便稱此寺為西黃寺。西黃寺建成于順治九年(1652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禪率領三大寺堪布及僧職人員百余人,到北京覲見乾隆皇帝,并為乾隆皇帝祝賀七十壽辰。乾隆皇帝為此萬分感動,在承德避暑山莊為六世班禪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班禪參加了萬壽節(jié)的朝賀,親自誦《無量壽經》,施無量壽佛大灌頂儀式,然后隨駕進京,乾隆皇帝指定西黃寺作為他的駐錫之所。
從五世達賴、六世班禪開始,歷世達賴與班禪,每隔一年都派官員和喇嘛來北京朝貢,他們照例都在西黃寺居住。從蒙古各部來京朝賀的佛教徒也都在西黃寺居住禮佛。
黑寺在海淀區(qū)東升鄉(xiāng)馬甸村西。原為前后兩寺,中以一街相隔。因為寺頂覆以青瓦,故稱黑寺。前黑寺建于清朝初年,名慈度寺。后黑寺為東蒙察罕呼圖克圖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募化創(chuàng)建,名察罕喇嘛廟。
雍和宮本為雍親王胤禎的藩邸。乾隆九年(1744年)將其改建為寺院,成為北京最為著名,也是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清代自乾隆朝以后,每年正月初八在弘仁寺、十五日在黃寺、二十三日在黑寺、三十日在雍和宮都會舉行重要的宗教活動“跳布扎”,并以此來慶祝新年。
“跳布扎”是伏魔驅祟的意思,普通老百姓就形象地說是“打鬼”。“打鬼”是西藏風俗,據(jù)說在乾隆年間從西域傳到了北京的黃寺。之后,雍和宮、黑寺、弘仁寺等喇嘛廟才相繼舉行“打鬼”儀式,歷代相傳。
雍和宮每年都會舉行“跳布扎”,跳布扎共分十三幕,是一種大型樂舞劇。清代,雍和宮的“打鬼”十分隆重,據(jù)說一般由特遣的大臣主持,有時甚至皇帝也來參加。民國初年的“打鬼”,由蒙藏院具體承辦,基本上沿襲清制。
各寺的“打鬼”儀式略有差別,但大體內容一致。據(jù)說儀式開始,由喇嘛扮成二鬼,手舞足蹈。象征邪祟初露。還有一些各喇嘛扮演諸天神將,手執(zhí)法物,象征要以佛法收服邪魔。黃衣番僧誦經送祟。其間一些小喇嘛會揚起“白土子”,據(jù)說誰被沾上便一年晦氣。另有兩個喇嘛扮成牛頭護法和鹿頭護法,邊舞邊持刀砍地,作殺鬼姿勢,表示將邪魔正法。最后,一喇嘛盔甲戎裝,持方天戟,從殿上吐著火焰跳躍而出,表示打鬼告捷。這時,觀眾們都會向其頂禮膜拜,還有的人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哈達獻上去。
打完鬼,就要送鬼,就是把一個象征鬼的面人送到山門外火化。送鬼的行列浩浩蕩蕩,凡扮演鬼怪的走在最前面,有少壯的喇嘛在“鬼怪”兩旁,甩著大鞭子,啪啪作響,有時會揚起“白土子”。“打鬼”之日萬人空巷,很多擠不到廟里看“打鬼”的觀眾,就在廟外等著看送鬼。因此,送鬼行列一露頭,廟會各玩意場子的觀眾,各貨攤旁的人們便紛紛離開,追著去看“鬼”。此時是廟會活動的最高潮。
正月三十看完雍和宮“打鬼”,熱熱鬧鬧的新年慶?;顒铀闶歉嬉欢温?。辛勤的人們帶著對新年的憧憬,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