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堂 (貴州省六盤水市中醫(yī)院外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急性闌尾炎患者若不及時治療,病情易惡化為闌尾壞疽及穿孔[1]。開腹闌尾切除術是穿孔性闌尾炎的傳統(tǒng)治療法,但隨著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深化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開腹切除術逐漸被腹腔鏡切除手術所替代,是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首選手術方法,提高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并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3]。本次我院為了進一步對比分析腹腔鏡和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治療穿孔性闌尾炎中的手術效果,選取2008 年3 月~2013 年3 月3年間收治的180 例需進行闌尾手術的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普外科2008 年3 月~2014 年3月于我院行闌尾切除手術的180 例穿孔性闌尾炎患者作為本次探究分析的對象,將其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試驗組患者100 例,其中男20 例,女25 例,年齡16 ~74 歲,平均為(35.2±8.8)歲,病程2 ~72 h,平均為(15.4±1.1)h;對照組患者80例,其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齡17 ~76 歲,平均為(36.6±9.15)歲,病程1.5 ~70 h,平均為(14.1±0.9)h。經比較,兩組年齡、性別、平均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80 例采用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在蛛網膜腔阻滯麻醉下,以闌尾壓痛點處或較傳統(tǒng)麥氏點偏低0.5 cm 為中點,順皮紋切開長約3 ~5 cm 的切口,剪開腹外斜肌腱膜4.0 cm,鈍性分離腹外斜肌和腹橫肌,切開腹膜,將腹膜切緣提起固定與切口外保護切口避免污染,進腹探查后常規(guī)切除闌尾;盡量避免手指進入腹腔內刺激,相對預防術后腸粘連。仔細檢查無出血或其他異常后,依次縫合切口各層。試驗組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具體操作如下:首先使患者取仰臥位,手術臺向左傾斜10°~20°,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式。建立氣腹后,在患者臍部取一切口將30 腹腔鏡由臍部置入,探查腹腔,氣腹壓確認穩(wěn)定在13 mm Hg(1 mm Hg=0.1333 kPa),放大視野觀察并確定既往患者有無腹腔粘連狀況,若有就則采用開放式方法。在患者左下腹鎖骨中線和右下腹麥氏點處放置以5 mm 的套針套管,使用器械暴露探查患者病情,明確闌尾炎癥及范圍,使用特制鉗子(無創(chuàng)抓鉗或者Bobcoke 鉗)將闌尾頭部和系膜鉗住后,向上提起,用分離鉗電灼或超聲刀分離系膜至闌尾根部,于根部用圈套器雙道結扎,切斷闌尾,使用爪形電凝器凝燒。用鉗夾夾住患者的膽囊動脈和膽囊管,然后用剪刀將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剪斷,用鉗子將膽囊從腹壁口處取出。取出闌尾,應避免闌尾和腹壁切口接觸,防止切口感染。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野,再次檢查闌尾殘端,明確無出血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留置引流管引流1 ~3 d,仔細觀察術中是否損傷其他臟器。如果沒有異常情況則關閉氣腹,將穿刺器械取出后縫合切口。術后兩組患者均予以止痛、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并詳盡記錄各臨床指標。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相關臨床指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 軟件分析,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 檢驗比較計量數(shù)據(jù)組間,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試驗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58.9±9.8)min 顯著長于對照組的(42.1±18.2)mi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18.24±4.39)h、(17.9±4.9)h、(4.38±1.4)d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6.8±7.26)h、(23.8±7.6)h、(8.19±2.7)d,以上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shù)平均(手mi術n)時間肛門排(h氣)時間下床活(h動)時間 住院(d時)間對照組80 42.1±18.2 26.8±7.26 23.8±7.6 8.19±2.7試驗組100 58.9±9.8 18.24±4.39 17.9±4.9 4.38±1.4
2.2 兩組患者治療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明顯低于對照組28.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穿孔性闌尾炎患者具有如下特點:病程較短、若不及時治療病情發(fā)展迅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4]。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最重要的優(yōu)點是:手術形成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小、術后恢復時間短且術后發(fā)生各類并發(fā)癥的可能性較低[5]。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小于開腹闌尾切除的患者,為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預后提供了重要依據(jù)[6]。雖然傳統(tǒng)手術方式-開腹闌尾手術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手術時間長較大等客觀弊端的存在導致患者術后恢復速度慢、肛門排氣時間延長且術后發(fā)生各并發(fā)癥的可能性較較高,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7]。而試驗組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給予治療,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等顯著性優(yōu)點,大大降低了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58.9±9.8)min 顯著長于對照組的(42.1±18.2)min,試驗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18.24±4.39)h、(17.9±4.9)h、(4.38±1.4)d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6.8±7.26)h、(23.8±7.6)h、(8.19±2.7)d,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同時,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明顯低于對照組28.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據(jù)此可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不僅可以改善各臨床指標,減輕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治療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以通過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為患者提供有效預后[8]。這主要是因為,通過腹腔鏡可以開闊手術的視野,并可以在手術的操作過程中形成氣腹,從而增大了腹腔內各臟器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各類不同臟器顯示的更加清晰,進而降低了術中損傷臟器的可能性,提高了治療的有效率。
闌尾炎切除術對穿孔性闌尾炎的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改善各相關臨床指標,同時可顯著提高治療的有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腹腔鏡闌尾炎切除術具有一定的治療優(yōu)勢,但是由于現(xiàn)階段人們對腹腔鏡手術的認識尚且不夠全面、開展新技術存在風險及難度等各種因素的作用,腹腔鏡手術的穩(wěn)妥性及安全性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
[1] 胡偉來,何海榮,葉德夫,等.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3):50.
[2] Ruiz-Esteban R,Sarabia PR,Delgado EG,et al.Proe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s diagnostic tools in febrile patients admitted to a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ward.Clin Biochem,2012,45(1-2):22.
[3] 闞雄文,張松柏,謝雄偉,等.腹腔鏡治療小兒穿孔性闌尾炎對血清C 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的影響[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3,13(6):496.
[4] 李龍振,齊紅海.腹腔鏡和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治療穿孔性闌尾炎中的手術效果對比[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151.
[5] 李俊貴.穿孔性闌尾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yī)學,2012,18(11):105.
[6] 陳 平.腹腔鏡和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治療穿孔性闌尾炎中的手術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9):31.
[7] 徐維宇.腹腔鏡和開腹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9):63.
[8] 吳少清.腹腔鏡和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治療穿孔性闌尾炎中的手術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3(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