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今年,是新文化運動100周年。以《新青年》創(chuàng)刊為起點,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承上啟下,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從政治層面和思想文化層面鞏固并拓展了辛亥革命的積極成果,使進步愛國、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為五四運動的發(fā)生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鋪平了思想通道。新文化運動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前夕一次重要的思想啟蒙、思想解放運動,彪炳史冊。
當時中國為什么會發(fā)生新文化運動,要從辛亥革命局限性說起。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創(chuàng)建了中華民國,通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臨時約法》,開啟了中國近代政黨政治的閘門,開啟了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閘門,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也是十分明顯的。它帶有極大的不徹底性和妥協(xié)性,盡管推翻了封建帝制,卻未能改變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遠未完成。由于采取的是秘密武裝暴動和南方各省易幟響應的方式,它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社會影響十分有限,封建勢力遠沒有掃除,又在北洋軍閥的旗幟下重新集結起來。此外,辛亥革命沒有使其影響深入到農村和底層社會,沒有引起深刻的社會大變動。正因為如此,辛亥革命以后,盡管中華民國建立起來,但是封建勢力與反封建力量、復辟勢力與反復辟力量的斗爭,仍然異常激烈。這種現(xiàn)實反映到中國的知識界和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段思想彷徨與苦悶的時期。連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陷入了思想苦悶之中。
極度的苦悶,孕育著新的希望。這時的中國知識界,不僅對西方新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中國社會癥結的體驗也更深入了一層,特別是經過辛亥革命之后的冷靜思考,對于封建思想的頑固性和反動性有了切膚之痛。因此,就在1915年9月《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陳獨秀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旗幟鮮明地提出“民主”與“科學”兩大時代口號,鋒芒所向直指維護封建政治統(tǒng)治的封建禮教,其目的是要創(chuàng)建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新社會。正如陳獨秀后來所言:“對于此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徹底之覺悟,猛勇之決心,否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p>
總之,新文化運動第一次把反對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反對封建的倫理道德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次徹底反封建的思想批判運動,把自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以來對封建制度的沖擊進一步引向深入,真正觸及到了本質的方面。
新文化運動具有重大意義和歷史作用。第一,它鞏固和拓展了辛亥革命的積極成果,使“民主共和”、“科學民主”思想進一步深入人心;第二,它以“民主”、“科學”和個人主義為思想利劍,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封建綱常禮教進行了無情的思想批判,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禁錮中進一步解放出來;第三,它以“文學革命”為武器,把封建思想從最后一個庇護所中清理出來,使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中華民族的話語表達方式;第四,在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下,在百家爭鳴、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學校風的感召下,凝聚起一大批進步知識分子,使之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最激進最覺悟的政治力量。以上這些,為五四運動的發(fā)生,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準備了政治前提、思想前提、組織前提,也使北京大學成為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的發(fā)源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孕育地。
評價歷史,最忌諱的是脫離開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以今日之是主觀地評判昨日之非,或以今日之非主觀地評判昨日之是。為了回答當今對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種種詰難,有必要對以下三個問題作出說明。
為什么新文化運動要反孔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集中抨擊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孔教,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從遠因來說,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之后,勢必要提出清理封建綱常禮教的問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從辛亥革命之后封建與反封建、復辟與反復辟的較量中,悟出一個道理。正如李大釗所言:“民與君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由亡?!睆慕騺碚f,是由于辛亥革命之后復古思潮盛行,無論是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其他代表人物,還是思想文化界的守舊勢力,都以“尊孔”和恢復綱常名教為思想旗號。胡繩對這一時期的復古思潮作了這樣的描述:“他們鼓吹封建主義的綱常名教,提倡以‘孔教為‘國教,利用人們對于辛亥革命后局勢的失望情緒詆毀民主共和,詆毀自由平等的觀念,企圖使人相信只有重建封建禮教的權威,中國才能得救。”批判封建禮教,就同捍衛(wèi)辛亥革命成果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陳獨秀指出:“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p>
當然,那個時候的思想家們還來不及搞清楚“孔教”與“孔學”的區(qū)別,為了徹底清算封建禮教,大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氣概,卻未能冷靜地區(qū)分作為封建專制的思想工具的孔教同作為中華文明思想遺產的孔學的界限。這既是他們的歷史局限,也是我們作為后人需要原諒他們的。更何況,在當今系統(tǒng)地弘揚中華文明優(yōu)秀遺產、努力做到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把作為先秦諸子百家的儒學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的儒學混為一談,把儒學等同于國學的偏向。由此可見,局限與偏差是伴隨思想傳承發(fā)展、學術傳承發(fā)展始終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敬畏前人、包容前人、尊重前人,才能使我們的研究更加接近于客觀,更加接近于理性。
正因為有這樣的局限,批判地繼承包括孔子在內的中華文化遺產的歷史重任,就落在了后來者身上,特別是掌握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在1938年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時代命題的同時,提出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的歷史任務。這是對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光榮傳統(tǒng)的最好繼承。時至今日,我們在構建國家文化軟實力之際,仍然需要繼續(xù)完成好這一時代使命。
為什么新文化運動會促進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
在這個問題上,有人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前的思想啟蒙運動作范本,認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最終導致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廣泛傳播,是革命壓倒了啟蒙。還有人認為,如果中國按照“民主”與“科學”的路子走下去,才能真正徹底鏟除封建專制的社會土壤,走上像西方那樣的現(xiàn)代化道路,也就可以避免發(fā)生“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悲劇。
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從當時當?shù)氐纳鐣v史條件出發(fā),而不是從某種理論假設出發(fā),更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fā)。
事實上,新文化運動從倡導“民主”與“科學”為起點,最終經過五四運動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有其內在的歷史發(fā)展邏輯的。
“民主”與“科學”兩大概念,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在當時的中國知識界,的確起了極大的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作用。同時要看到,同樣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下,強調的重點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所起的實際歷史作用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如前所述,那時的當務之急,是要沖決封建禮教的思想羅網。因此,那時對民主這個概念強調的重點是“天賦人權”。陳獨秀指出:“自人權平等之說興,奴隸之名,非血氣所能忍受。世稱近世歐洲歷史,為‘解放歷史。破壞君權,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認教權,求宗教之解放也;均產說興,求經濟之解放也;女子參政運動,求男權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全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蓖瑯拥?,對科學概念強調的重點是崇尚理性和獨立思考,反對迷信和愚昧。陳獨秀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正因有如此鮮明的針對性,“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一出,即得到強烈的社會反響。
這時的思想啟蒙運動,由其時代特點所決定,已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思想啟蒙運動有很大不同,不可相提并論。一方面,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發(fā)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前,為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和輿論發(fā)動。此時的資產階級尚處于未掌握政權的上升時期,具有很強的革命性。中國的這場思想啟蒙運動,發(fā)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易妥協(xié)性,在這場革命中暴露得十分充分。這決定了新文化運動盡管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但運動的中堅力量逐漸意識到,要在中國實現(xiàn)“民主”與“科學”的理想,必須尋求新的社會力量,尋求新的思想。這種變化,是當時中國所處時代使然。在當時的世界上,正發(fā)生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把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弊端暴露得比較充分,也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單純向西方尋求民族振興的道路,已經行不通了。另一方面,在尋求徹底反封建的思想通道上,“民主”與“科學”非但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沒有矛盾,而且前者的張揚恰好為后者廣泛傳播作了鋪墊。這種情況,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沒有過的。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在創(chuàng)立過程中,還從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那里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養(yǎng)料。這也更加印證了我們的結論,“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蒙,客觀上既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也能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掃清障礙。
此外,新文化運動有兩個歷史缺陷。一是就思想文化談思想文化,未能給中國社會變革指明方向;二是其思想武器是個人主義和個性解放,未能突破小我呻吟的局限。這兩者,一個紙上談兵,一個自我呻吟,其實也是自古以來中國士大夫的通病。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fā)展,人們也在為克服這些缺陷尋找出路。“改造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走出書齋、走向底層也成為進步知識分子的共同向往。這種克服缺陷、尋找出路的過程,既使新文化運動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也使這一發(fā)展越來越有利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既然要改造社會,就要找到改造社會的新思想,就要找到改造社會的新力量。這兩者,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通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都找到了。在俄國十月革命將近一年以后,李大釗在《新青年》第5卷第5號上接連發(fā)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在繼續(xù)謳歌民主主義的同時,歡呼勞工主義的勝利、社會主義的勝利。這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批知識分子接受十月革命道路的反映。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些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所謂新學,包括那時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和中國封建主義的文化即所謂舊學是對立的。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除了舊學派,新學派自己表示懷疑的很少?!@就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學習外國的情形。”“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xiàn)?!谝淮问澜绱髴?zhàn)震動了全世界。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fā)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上面這一段論述,生動地說明了新文化運動前后中國思想界的情形,也形象地說明了為什么新文化運動能促進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馬克思列寧主義廣泛傳播促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后來的長期曲折實踐表明,要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取得中國革命的成功,還需完成一件宏圖大業(y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樣,經過長期曲折探索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創(chuàng)建新中國,并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后來的長期曲折實踐也表明,要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取得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功,仍需完成另一件宏圖大業(yè),這就是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在奮力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弘揚科學精神、民主精神,通過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民素質,通過弘揚民主精神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作出更大貢獻。今天是歷史的延續(xù),沒有革命,就談不上建設和改革。今天又是歷史的跨越,會搞革命,不等于會搞建設和改革,搞了建設也不能否定革命。那種所謂“革命壓倒了啟蒙”的說法,是無視歷史條件變化的,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為什么能從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產生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
回答了以上兩個問題,實際上也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年西方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神權和封建王權的銳利思想武器,即“民主”與“科學”,也日益顯示出歷史局限性,實踐證明難以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反帝反封建兩大時代課題,而需要有新的思想武器來代替。經過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的苦苦求索,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終于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資產階級思想家是從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闡發(fā)“民主”與“科學”兩大主張的。盡管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在西方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神權和封建王權的斗爭中,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使人們從封建神學的禁錮中得到極大的思想解放,并為確立以“天賦人權”為出發(fā)點的資產階級憲政民主鋪平了道路。但是,到了20世紀初,這些以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為出發(fā)點的學說,早已失去原有的思想光芒,其局限性日益顯現(xiàn)。正如毛澤東同志當時所說:“世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大概有下列幾種:1.社會政策(指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國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的一種社會改良主義);2.社會民主主義;3.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列寧的主義);4.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羅素的主義);5.無政府主義。我們可以拿來參考,以決定自己的方法。社會政策,是補苴罅漏的政策,不成辦法。社會民主主義,借議會為改造工具,但事實上議會的立法總是保護有產階級的。無政府主義否認權力,這種主義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如羅素所主張極端的自由,放任資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泵珴蓶|同志的這番話,在當時很有代表性。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從陳獨秀、李大釗這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直到毛澤東、蔡和森等思想激進的青年人物的思想歷程,特別是審視了他們在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前所接觸的西方社會思潮之后,便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他們在成為共產主義者、開始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活動之前,都比較完整地接觸過從西方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直到20世紀初期的各種西方思潮,并做過認真的比較和思考,有些還非常認真地實行過。他們對西方思潮的深刻認知和感受,并不比現(xiàn)在的知識界遜色。他們的思想發(fā)展歷程,簡直就是近代中國西學東漸歷程的縮影??梢哉f,沒有這樣的鑒別與比較,不可能為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信仰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也不可能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這種思想選擇的歷程,既從一個方面證明了中國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也從一個重要方面說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也是中國近代思想發(fā)展史中具有內生動力、符合社會思潮發(fā)展邏輯的必然結果,而絕非像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歷史的人所認為的那樣是所謂的“舶來品”。如果這樣來看問題的話,可以說,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迅速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三件接踵而來的大事件,不僅是俄國十月革命影響的結果,也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推動的產物。
這就是新文化運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
(作者:求是雜志社社長)
責任編輯: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