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知道“自然之友”,緣于一張小紙條。那是我收到的自然之友的環(huán)?;顒油ㄖ?,通知印在窄窄的紙條上,背面有其他印刷品的字,看得出,是印廠從書上裁下的紙邊。
我肅然起敬。自然之友,是個什么組織?集合了什么樣的人呢?恰巧,我的同事中有一位自然之友成員——奚志農(nóng)。他是一位攝影師,拍攝人物,也拍攝動物。有人說,他太環(huán)保,甚至有點兒極端:坐車出去采訪,他會要求關(guān)上空調(diào);去市場買菜,他會拒絕用小販遞上的塑料袋。在云南的山林里,我們都騎著馬,只有小奚一如既往地走著。他在林間尋尋覓覓,把石頭縫里、雜草叢中的食品包裝袋、飲料瓶、膠卷盒、廢紙片撿起來,放進大塑料袋里。他做這些時,自然得就像在自家院子里。
在云南德欽,有一片原始森林,是世界級珍稀動物滇金絲猴的重要棲息地。1995年,當?shù)貫榻鉀Q財政困難,決定砍伐其中1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奚志農(nóng)聞訊奔走呼號:這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為了保住滇金絲猴的家園,為了保護當?shù)氐乃梁蜌夂?,他到處呼吁:斧下留情?/p>
但是,小奚遇到重重阻力。就在他執(zhí)著奔走的時候,梁從誡先生向自然之友成員呼吁:大家都來做奚志農(nóng)的后盾,各人運用自己一切可能的方式和途徑來聲援他、支持他,并盡可能地使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來關(guān)心這件事。讓我們?yōu)楸Wo我國僅存的幾處原始森林,為保護滇金絲猴,為幫助滇西北少數(shù)民族兄弟擺脫貧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然之友一呼百應,特別是自然之友中的記者,用各種傳播方式呼吁。小奚的努力終于見效了,那片森林保住了。
就是這樣的NGO(非政府組織),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于是,在沙塵暴肆虐的季節(jié),我加入了他們。
那個春天,我們?nèi)ゾ┙荚詷?。盡管我和自然之友的其他成員還不熟,但有環(huán)保傾向的人都很好打交道。他們大都樸素、自然、開朗,讓人喜歡。自然之友凝聚了眾多有環(huán)保理念的成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yè)。大家自帶干糧,自己交錢買樹苗,自己繳費包一輛車,風塵仆仆地到了山坡上,每個人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挖土坑栽樹苗上。我干著活兒,想起另一種栽樹,那種被組織的栽樹太熱鬧了,一陣動員、幾通表態(tài)、若干鏡頭,人比樹苗還多,鏡頭躲都躲不開,是造林,還是造勢?弄得心里亂糟糟的,恨不能逃掉,一點植樹的滿足感都沒有。而此刻,自然之友的成員栽樹就是栽樹,沒有花活兒,沒有虛招,大家都在埋頭干活,看著小樹在山坡上,一排排一片片挺立,很有滿足感。
那個夏天,隨梁先生去額爾古納參加環(huán)境主題的論壇。額爾古納,自然得讓我恍惚,在如今環(huán)境惡化的大背景中,那里的草原、森林、江河,竟然能以它們本來的樣子存在著。在很多地方都在忙活GDP的時候,這個地方卻在守護自己最寶貴的資源。也有不少公司和企業(yè)惦記著這里的開發(fā),但當?shù)氐臎Q策者說:“我們額爾古納是個好姑娘,不能隨便嫁了?!绷合壬澰S這樣的珍惜之心,他聯(lián)手環(huán)保專家的額爾古納之行表達了他的態(tài)度。
那個秋夜,我終于見到珍·古道爾。當梁先生把這位世界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介紹給自然之友和大學生時,好像打開了一個窗口。珍用了40年時間在非洲森林里觀察、記錄和研究黑猩猩的行為習性。
那個冬日,我到自然之友辦公室,遇見梁先生騎著自行車穿過胡同來自然之友上班。梁先生談起,他正在操心明年辦公室的房租問題。NGO生存不易,同時,它要的是:堅持自己理念的生存。自然之友的辦公室簡潔而有品位,沒有一點華而不實的地方。當有人送給梁先生有些奢華的禮物時,梁先生退回并直言相告:自然之友辦公室用的辦公紙都是別的公司或出版社用過一面的廢紙,我自己的名片也是印在這種廢紙背面的。而你們贈送的東西卻是一件相當奢華的擺設(shè),這放在我這個環(huán)保志愿者的桌上,太不相稱了,違反了我們提倡的簡樸生活和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消費方式。當梁先生面對房租之困時,我深感民間環(huán)保組織需要精神理解,也需要物質(zhì)支撐。
2010年10月,梁先生去世。
告別是在世紀壇醫(yī)院后院的小片空地上,沒有花圈,沒有儀式,只有一條條樸素的挽聯(lián)微微飄動。這些挽聯(lián)是自然之友成員和其他環(huán)保組織送來的。現(xiàn)場看起來就像是一張黑白照片?,F(xiàn)場很安靜,是先生一向喜歡的安靜,人們用眼神打著招呼,心里有一份默契。先生表情安詳,身邊放著一瓶水,它來自青藏高原長江之源。
看著那長江之水,我想,梁先生的朋友們太理解他了。梁先生曾經(jīng)多次為高原生態(tài)呼吁,藏羚羊、可可西里、野牦牛群,都是先生傾情關(guān)注的。他儒雅溫和,同時又執(zhí)著堅定。他很少大聲說話,也不慷慨激昂。然而,他的堅持就是一種力量。梁先生努力,再努力,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還是在惡化,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愈發(fā)緊張,先生“知其不可而為之”,傾注了全力。
與梁先生告別的時候,我想,我們在這里紀念的是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他有遠見,不流俗,敢直言。他清高,他自然,他自覺。他的后半生都獻給了自然。
在樸素的悼念紀念頁上,印著梁先生的母親林徽因?qū)懙摹赌闶侨碎g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
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當年,年輕的母親把這樣的詩寫給初生的兒子,可以讀出,梁從誡的到來給母親帶來多少歡愉!我曾問梁先生:“您小時候覺得母親特別美嗎?”梁先生笑了,他回答:“沒有啊,小時候見到的媽媽就是這樣的,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
今天,他追尋母親去了。
梁先生作為名門之后,時代和家族帶給他獨特的經(jīng)歷。文化大革命中,他被看成是“?;庶h的孫子”“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的兒子”“修正主義的苗子”。
干校八年,這位歷史學家遠離自己的專業(yè),親身感受到非常時期的殘酷歷史。
他曾經(jīng)說:“從梁啟超到梁思成,再到我,如果說我們祖孫三代有共同點的話,那就是社會責任感。我們生于斯,長于斯,這塊土地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不能不盡我們的力量,為這塊土地、為這個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報?!?/p>
梁先生說:“我們?nèi)硕际鞘≌??!边@話背后有著怎樣的悲愴之情。
后來去天津出差,我去了梁家的舊居“飲冰室”,感受三代人的氣息和痕跡。梁啟超的變法,梁思成的護城,梁從誡的環(huán)保,三代人都是愛國憂國,他們付出的,都留給后人去思量。
這位致力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人,回到自然中去了。
那以后,我心里出現(xiàn)一片空缺,那是很難填補的空缺。我常去看北京西邊那座古塔,塔默默屹立,古舊質(zhì)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塔下,濃蔭猶在,草坪猶在,梁先生和一群知識分子在1993年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這一天,就是在這里生發(fā)出創(chuàng)立“自然之友”的念頭。
梁先生的聲音好似就在耳邊:
“自然之友的每一個呼吁,都會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一個回音,總有一天,這些回音將引起一種巨大的社會共鳴。”
(般 若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我遇到你》一書,李 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