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遠
李大爺七十多歲了,他有三個兒子:大寶、二寶和三寶。大寶、三寶經濟條件好,早就買了新房。二寶夫妻雙雙下崗再就業(yè),工資都不高,女兒小靜正在讀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料又遇上老房子拆遷,買房連裝修又需要將近四十萬。兩口子缺錢,很著急。
其實,李大爺也牽掛著這件事。小靜這么大了,還和父母擠在一間房里,怎么能安心讀書?他就想幫幫二寶,把房子買下來。
李大爺手頭有九十萬存款。他曾跟孩子們說過,自己有工資、醫(yī)保,這九十萬是他們兄弟三人的。不過他又擔心,如果現(xiàn)在就把錢分了,萬一以后自己遇上事,沒錢就難辦了。思來想去,他決定私下給二寶三十萬,暫時不告訴老大老三。再說就是分,二寶也理應分到這個數(shù)。
李大爺叫來二寶夫妻,把這意思一說,兩人很感動。二寶是實誠人,說:“我還是寫張借條給您,免得以后您老說不清?!?/p>
二寶寫了張三十萬元的借條,還寫上按同期銀行利率計息,李大爺想這樣也好,就收下了。
一晃五年過去了,二寶買了新房,小靜也考上了大學,日子雖然艱難,但也算有了奔頭。
忽然有一天,李大爺心臟病發(fā)作“走了”。大寶和三寶清理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六十萬元存單和二寶的借條,于是一家人吵成一鍋粥。
兩個兒媳一個勁兒地埋怨李大爺,不該親的親、疏的疏,三寶質問二寶說:“老爸說過九十萬給我們弟兄仨的,你為什么背著大哥和我,私下拿走三十萬?”
大寶卻說出另一番道理:二寶這三十萬買了房,五年過去房價翻了倍,值六十萬了。所以他和三寶認為,要按一百二十萬來分賬,一家四十萬。二寶已經拿了六十萬,應該退二十萬給他和三寶。
二寶兩口子當然不答應,多次談判都是無果而終。
小靜知道這情況,對父母說:“這樣吵下去不會有結果的,不如讓大伯、三叔到法院告我們,法院該怎么判就怎么判,一了百了,大家都沒話說?!?/p>
二寶夫妻覺得有道理,于是打電話把這個想法說了,大寶、三寶覺得也只有這樣了。
大寶、三寶把二寶告上法庭,審案法官本想調解,但三家都要求法庭判決,于是法庭作出判決:
一、法庭經過調查認定,李大爺?shù)倪z產有:六十萬元存單一張,李二寶三十萬元借條一張,以及因三十萬元借款和六十萬元存單所生利息共計七萬五千元。
二、李二寶三十萬元借條歸李二寶所有。六十萬元存單本金由李大寶、李三寶各得三十萬元。借款和存單所生利息,李大寶、李二寶、李三寶各得兩萬五千元。
大寶、三寶不服,他們去咨詢,律師的一番解釋使他們明白,其實是他們誤解了法律。
律師點評:
本故事涉及的法律問題是,借貸與投資產生的法律后果差異。
根據法律規(guī)定,借款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而投資是對自己所有權的處分,它不是一種債務。由于法律關系的不同,其所獲效益自然也不一樣。借款一般情況下所獲取的效益是確定的,但投資所獲的效益則是未來的,不確定的。
故事中李大爺給二寶的30萬元,有借條和借款利率,這明顯不是投資行為,而是一種債務,因債而產生了確定的利息,故與二寶買房后房價的增值無任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