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錦江邊兩岸花 , 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 錦, 將向中流匹晚霞。
——劉禹錫 浪淘沙
蜀錦,這種流傳千年的手工絲線技藝,如今已經(jīng)漸漸地湮沒在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明之中。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讓我們無暇來細細品味這精美雋永的絲線藝術。
錦城,錦江,錦里,錦院。“曉看紅濕處,花重錦
官城?!背啥?,這座歷經(jīng)了三千年歷史的西南古城,將它最美的風韻都凝聚在一個“錦”字之上,而蜀錦就是這千年絕代風華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
走進“蜀江錦院”的展廳,時光仿佛倒流。
咔嚓咔嚓,一臺臺長6米、高5米的清代花樓木織機在兩名工匠手腳并用的操作下上下翻舞。一根根五彩的絲線編織在歷史的經(jīng)緯之中,也在這華麗的方寸之間展開了成都因錦而生的歷史長卷。撫摸著璀璨奪目的蜀錦,就仿佛是觸摸到了古蜀祖先們生命的律動和靈光。
蜀錦,這種流傳千年的手工絲線技藝,如今已經(jīng)漸漸地湮沒在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明之中。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讓我們無暇來細細品味這精美雋永的絲線藝術。
蜀錦,手工織造技藝,如今已成為天府之國最后的手工絲線藝術了。
在古代,錦是11種絲織品中最高級的奢侈品,只有皇室貴族、達官貴人才能使用。這一點從中國的造字法可見一斑——錦是唯一用“金”作偏旁的織物。“金帛”其價如金,故有寸錦寸金的說法,自然不可與其他織物同比。蜀錦因盛產(chǎn)于蜀地而得名,與宋錦、云錦和壯錦并稱為我國“四大名錦”,而蜀錦又名列“四大名錦”之首,自古就被稱為“蜀中之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边@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中的詩句,他被美輪美奐的蜀錦所傾倒,詩中描寫的傍晚錦江畔少女濯錦的畫面,為美麗的成都更添一分華麗的姿色。每當蜀錦織成,織錦女工便手持蜀錦,來到濯錦江中漂練,夕陽西下,晚霞當空,江水中的蜀錦與倒映在江水中的晚霞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幅長卷畫一樣在錦江中緩緩展開,為煙雨朦朧的錦官城平添了幾許詩意,而江邊濯錦的美麗意境也永遠定格在了成都人的記憶之中。
談到蜀錦,必言成都。蜀錦與成都,其二者的命運無疑是息息相關的。時間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當年張儀、張若在修建成都之時,在夷里橋南岸修建了一個專門管理蜀錦生產(chǎn)的“錦官署”,署內房屋連綿,四周有圍墻,看起來很像一個城堡,人稱 “錦官城”。而“錦官署”的建立也被看作成都蜀錦正式誕生的標志。如此算來,蜀錦已經(jīng)陪伴蜀人走過兩千多個春夏秋冬了。
蜀錦以華麗精美、色調明艷、文飾典雅著稱。唐宋兩代是蜀錦的鼎盛時期,代表著中國古代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進貢給唐玄宗的“蘭亭序”文字錦,被作為“異物”藏入宮中;為安樂公主出嫁定制的“單絲碧羅籠裙”,采用“細如發(fā)絲”的金線織成花鳥,鳥雀很小,但織出眼、鼻、嘴、甲,“正視旁視,日中影中,各為一色。飄似云煙,燦若朝霞”,更是天下絕品。明清之后,經(jīng)濟中心南移,蜀錦、宋錦崛起,蜀錦失去皇室垂青,曾一度迷失,但是蜀錦藝人很快放下自己織錦老大的身架,吸收了江南織錦的制造工藝,把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融入織錦中,讓蜀錦再次放出異彩,從而織造出了有“清末三絕”之稱的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千年蜀錦又重新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千年來,蜀錦憑借獨特的魅力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有感而發(fā)。早在西漢,揚雄在《蜀都賦》中就用“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的文句來盛贊蜀錦的柔滑質地和鮮艷的色彩。唐代詩人王建曾在《織錦曲》中用“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一梭聲盡重一梭,玉腕不停羅袖卷”將蜀錦織造的過程細細描繪,讓人不禁對織出的蜀錦之美產(chǎn)生無限遐想?!熬艢夥譃榫派?,五靈仙馭五云車。春風因過東君舍,偷樣人間染百花?!碧拼排摹对囆路弥瞥醭伞穭t滿足了人們的遐想,字里行間透出一位女性對華美蜀錦的喜愛。晚唐還有個詩人陸龜蒙也對蜀錦特別喜愛,寫了篇《記錦裙》,說他在侍御史李君家中看到一幅初唐時期蜀錦做的裙子,長一米,裙子前面的左邊有仙鶴二十只,皆口銜鮮花,曲腿起飛;右邊是二十只鸚鵡,聳肩舒尾,極為傳神……此文洋洋灑灑一千多字,最后四個字是“神乎技矣”!
唧唧復唧唧,沿河而上兮。穿過青灰石拱橋,柳樹掩映,有一所傍河而居的千年錦坊,這就是位于成都市錦江河畔的蜀江錦院??邕^一尺高的門坎,便跨過了千年的時光,在這個400平方米的大廳里,五臺大型手工木質織機一字排開,“咔嚓咔嚓”的織錦聲在這個不平凡的空間里輕輕回蕩,充滿了韻律感。這五臺大型手工木制織機叫作大花樓木織機,是織造蜀錦最主要的工具。五臺木織機仿佛五臺時光機,讓人得以領略千年前男耕女織的詩意。在一臺古樸的花樓木織機上,一上一下坐著兩位師傅。一位師傅穩(wěn)坐上面,手起手落,麻利地提起經(jīng)線——共有14000多根線,他要在正確時間和位置,用正確的力度拽出其中正確的線。這是手工織造蜀錦十八道工序之一的“挽花”。坐在機下的,是另一位師傅,他在丟梭織緯,這叫作“投梭”。上面挽花一次,下面就投梭一次。一經(jīng)一緯循環(huán)往復,一幅紅底金花的蜀錦就這樣漸漸出現(xiàn)在織機上。
“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錦市,四月蠶市……”在這個詩意淪陷、風雅湮滅的時代,蜀江錦院的這幾臺古老織機,正孤獨而執(zhí)著地編織著一個喧囂的年代漸已遠去的蜀錦記憶……
蜀錦織機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踞織機、斜織機、丁橋織機、花樓手工提花機的演變過程,而大花樓木織機則是蜀錦織機的巔峰之作。大花樓木織機機長6米、寬5米、高4米、寬1.5米,每臺織機分樓上樓下兩部分,需要兩個人合作操縱:織造時,樓上拽花工根據(jù)花本要求,提起經(jīng)線;樓下織手對織料上的花紋,妝金敷彩、拋梭織緯、自由換色。這種織造方法不受色種限制,整件產(chǎn)品華麗和諧。也就是說,如果要織一幅78厘米寬的錦緞,在它的織面上就有14000根絲線,所有花朵圖案的組成就要在這14000根線上穿梭。這種古老的織錦工藝,至今仍無法用機器替代。
不得不提的是,之所以一幅蜀錦能賣到天價,是因為織一幅蜀錦光準備工作就得花上四個多月時間,在織錦的過程中,拽花工一提線,織手一投梭,才算完成一步,如此重復一百六十多步才換來一厘米的蜀錦,所以也有一個成語叫作“寸錦寸金”。錦工這樣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最多也就換來幾厘米蜀錦。若其中一根蠶線斷掉,還要花上幾個小時來找尋斷線處,然后方能繼續(xù)。因此,一幅蜀錦從準備到完成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故彌足珍貴。
在蜀錦的織造過程中,“挑花結本”是最重要的一道工藝。沒有花本,就沒有絢爛華美的蜀錦。蜀錦工藝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挑花結本;二是花樓織機的織造。凡花先挑而后織,花有本,挑有式,織有法。要織錦,花本必不可少,因為花樓織機產(chǎn)生的圖案紋樣,是由結本的人去創(chuàng)意、設計和編排,再由錦工和拉花工具體操作而完成的。
挑花結本是把復雜的蜀錦紋樣付諸織造的關鍵所在,因為不管設計圖樣的畫師畫出的是什么圖樣,結花本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設計的圖樣仔細量度、精確計算出分寸而編結出花本來。只要是按照花本的尺寸度數(shù)穿梭織造,就算織工事前不知道要織的是什么花樣,織出來的也準確無誤。蜀錦的挑花結本大致分為繃扦起絞、對線、挑扦、穿過線、換結等工序。挑花結本完成后,將花本輸送到花樓織機上,由花樓織機的錦工按照順序一梭一梭移到花樓的纖線上,才能真正地開始織錦。
“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錦市,四月蠶市……”在這個詩意淪陷、風雅湮滅的時代,蜀江錦院的這幾臺古老織機,正孤獨而執(zhí)著地編織著一個喧囂的年代漸已遠去的蜀錦記憶……
蜀錦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而蜀錦織造技藝更是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然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對紡織品需求觀念的大幅度轉變,以及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對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沖擊,昔日被譽為“蜀中之寶”的蜀錦,如今也逐漸開始走向衰落,并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當下,蜀錦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數(shù)碼錦對手工蜀錦的沖擊。數(shù)碼錦是由電腦數(shù)碼印刷合成,成本相當?shù)土?,而蜀錦則是手工織造,即使有經(jīng)驗的老藝人,滿負荷操作一小時,至多能織出二三厘米的蜀錦,因此成本很高,在工業(yè)化的大背景下,其生存境況令人堪憂。然而無論怎樣,有著兩千年歷史的蜀錦,終究是刻在錦官城肌理中的華彩記憶,也是每一個成都人的天生印記。呵護蜀錦,就是捍衛(wèi)屬于中國人的千年風雅。正如錦院里一位蜀錦老藝人說的那樣,“我每天來這兒織錦,每看到一個年輕人進來參觀,或贊嘆或驚奇,我看見他們的眼睛閃著光,就對蜀錦的明天多一份信心?!?/p>
所以,當你有幸來到蜀江錦院的花樓木織機前時,請慢下匆匆的腳步,用驚鴻一瞥的剎那時光,細細領略這天府之國最后的手工絲線藝術吧。(責任編輯/王鑫 設計/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