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穎
過去的十年,是全世界商學院自我反省的十年。一個問題在人們心中不斷重復出現:這些號稱致力于培養(yǎng)商業(yè)領袖的高級學習機構,到底是如何教導管理者的,為何他們的行為總是讓我們大失所望?
發(fā)出這樣疑問的不單單是公眾與媒體,領軍學者、暢銷書作家、學院院長都認為商學院應該為商界的錯誤決策和丑惡行徑承擔部分責任。這些劣行嚴重破壞全球經濟,令公眾喪失對企業(yè)的信心。
不可否認,這些批評聲帶來了一些變化。大部分的商學院已經開始增加強制性的道德課程或是重新修訂教學計劃,引入大家關心的、有關個人道德和社會責任的內容。但這樣就足夠了嗎?
答案沒這么簡單。
就像批評家們所評論的那樣,商學院許多課程創(chuàng)新仍然固守傳統(tǒng)觀念不放——作為知識中心,主要開創(chuàng)及傳播前沿管理理論和最佳實踐。這雖然必要,但還不夠,僅靠知識和技能并不能成為一名領導者。
我的研究報告建議:商學院要為這些專業(yè)人士提供更廣泛的教育服務。它不應只傳授勝任工作所需的技能,也應該為他們提供夢想與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這里,管理者可以不斷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夢想;讓自己能做的事與自己想成為的人和諧統(tǒng)一;不斷修正引領他們前進的信念,確定他們將為誰而服務;投身于各種組織之中,讓他們在畢業(yè)后依舊能得到鞭策、引導和鼓勵。
簡而言之,商學院的課程要成為一種成人禮——塑造人們的價值觀、信念和習慣,造就更多志向遠大的領導者。
許多資深商學院教授告訴我:“我同意這種廣義的教育觀,但是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并不是這么做的。畢竟,我們已經被訓練成了社會科學家和職業(yè)管理者。相較于引導變革和幫助學生成長,分享經驗和提供建議會讓我們感覺更自在?!?/p>
商學院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一樣,他們通常認為管理者職位只是一種對個人專業(yè)能力的嘉獎。因此他們不斷努力,直至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不僅是變得更重要,而且是變得截然不同。勝任這種角色不只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需要理念的轉變。
批判者希望商學院在實際行動中轉變觀念,為組織和整個社會培養(yǎng)合格管理者。這意味著商學院要同等重視技能及人文教育這兩個目標,而不是僅僅為滿足其中一種需求。我們要像熱衷為股東創(chuàng)造最大價值那般,重視商業(yè)道德、公共服務及社會平等。既要向學生提供指導,也要幫助他們反思自身及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在為他們搭建新社交網絡的同時,鼓勵他們發(fā)揮想象力。
在當今這個高度全球化和快速變化的時代,商學院只有真正做到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及抱負,又增強他們的社區(qū)意識,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商學院不僅要傳授給管理者工作所需的技能,同時也要提醒他們?yōu)槭裁垂ぷ鳌檎l而工作。那些忠于自己內心、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的管理者,才有資格從商學院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