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向閣 黃迎乒
摘 要:《火的戰(zhàn)車》講述的是在那個體育的純真年代,一群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夢想和信念可以不惜一切地付出,他們可以不用勸說地去參加體育運動,去把自己的身體交付于喜愛的運動。沒有物質(zhì)的獎勵,沒有金錢的驅(qū)動,只因心中永恒堅守的意志和尋求身體與靈魂自由的信念。影片中的主人公,一個執(zhí)著于信仰,一個執(zhí)著于信念,他們堅持不懈、永不言棄,他們的精神與毅力不僅是“更快、更高、更強 ”的奧林匹克宗旨體現(xiàn),更是我們在當今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漸漸淡忘和遺失的,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尊敬,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傳承。
關(guān)鍵詞:信仰;體育;奧林匹克精神;魅力
1 前言
《火的戰(zhàn)車》被譽為最勵志的奧運電影,由英國導演休·赫德森執(zhí)導,影片是根據(jù)兩位運動員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蘇格蘭高地也有一個決心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的青年艾里克·利德爾,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而這種意志有助于基督徒抵御“不節(jié)制、怠惰、游手好閑、柔弱、放縱肉欲”等不良品德,與基督教的教義具有神圣的關(guān)聯(lián),既然上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發(fā)揚和傳播這種精神,為基督證明,為上帝爭光。1919年,英國貴族化的劍橋大學凱阿斯學院考進了一位猶太學生哈羅德·阿伯罕姆。這位青年深受種族偏見之苦,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的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
2 奔跑,是壓力也是武器
哈羅德·亞伯拉罕,一個猶太金融家的兒子,劍橋大學的高材生,天才的短跑選手。但是大多數(shù)人都信仰基督教的歐洲,猶太人是很難被一些基督教徒接納的。這個內(nèi)心溫柔而敏感的年輕人用他外表的孤傲和強硬對抗周圍的歧視與不公,為了改變?nèi)藗儗τ诜N族的偏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亞伯拉罕用“跑步”的武器來改變?nèi)藗儗λ姆N族偏見,并且憑借著這樣的壓力和武器,促使他更加刻苦的訓練,他的執(zhí)拗和天分同樣熾烈,性格中有一種絕不服輸、好勇斗狠的勁頭,他要用短跑改變自己被別人輕視的命運。
1923年,在倫敦一次全國性的運動會上,亞伯拉罕和利德爾在跑道上相遇,最后利德爾取得冠軍,而亞伯拉罕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他非常的痛苦、憤怒,但卻沒有放棄,并且得到了著名職業(yè)教練穆薩比尼的幫助,重新開始了訓練,從最基本的體能訓練到有針對性的技術(shù)練習,當別人都在娛樂的時候,他卻從來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亞伯拉罕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都沒有白費,最終他在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上贏得了100米比賽的冠軍,同時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對于亞伯拉罕來說,賽跑是一種武器,也是一種壓力,是他用來推翻別人對猶太人民族偏見的最有力武器。
3 奔跑,朝著自己的信仰
埃里克·利德爾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純粹的蘇格蘭人。他是宅心仁厚的傳教士,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利德爾在賽場上努力爭先、勇于犧牲,這正是對于奧林匹克精神和基督教義的完美詮釋。
他曾經(jīng)說過,上帝創(chuàng)造我一定是因為一些特殊的理由,他讓我跑的比別人快,我知道我奔跑的時候,他一定是喜悅的。這種想法一直激勵著他如風一般的奔跑,既是為了上帝的愉悅,也是為了自己身心的自由。他跑步時總是昂著頭張著嘴,似乎不看前方在奔跑,因為他心中有目標,自然知道往哪兒跑。
1920年,蘇格蘭和法國舉行田徑比賽,利德爾代表蘇格蘭參加。正當比賽快要沖刺的時候,利德爾忽然摔倒,當時所有人都震驚了,以為他一定拿不了冠軍了,但他卻毫不氣餒,奮起直追,最后奇跡般的第一個到達了終點,現(xiàn)場所有的人都在為他歡呼。他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任何事,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要付出一百分的努力,不放棄,或許就會有奇跡。
在巴黎奧運會中,利德爾要參加的100米預賽剛好是在星期天,而這一天是基督教的安息日,不得工作。當信仰與現(xiàn)實發(fā)生矛盾時,他思慮再三,最后決定放棄比賽,這種對信仰的執(zhí)著是值得現(xiàn)在的我們?nèi)W習的。在事態(tài)發(fā)展陷入僵局之際,英國隊四百米選手林賽勛爵主動把自己參加四百米賽的權(quán)利讓給了利德爾,因為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利德爾的強項本來是100米,但是他為了這次的機會,歷盡艱辛,利用最短的時間來鍛煉耐力,這個“會飛翔的蘇格蘭人”雖不習慣長距離比賽,但為了信仰,為了上帝的榮耀,他奮力拼搏。最后在這場比賽中,利德爾不僅奪得了400米賽冠軍,并以47秒6的成績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
4 奔跑,生命絢爛的必然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是體育電影中的經(jīng)典,也是世界電影中的經(jīng)典。影片中的主人公始終堅信奧運會上的冠軍,是對自身信念和信仰的最好證明,因為隨著奧運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張,奧林匹克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口號或者競技態(tài)度,更是成為我們?nèi)松臏蕜t和成功的基石。
運動是奧林匹克的本源。在當下,我們談奧林匹克精神,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頑強、拼搏、公平、公正這些精神的激勵或不屈的斗志,誠然,這些是奧林匹克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但是,我們更加不能忽視的是,奧林匹克的本源——對于身體的鍛煉和提升。奧林匹克精神的源頭是古代希臘文明,古代希臘對人的體格力量與健康的崇尚是奧林匹克運動競技比賽的基礎(chǔ)。從普遍意義上講,我們從事各項工作,健壯的體魄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chǔ),因此,奔跑既是我們沖向目標的方式,也是我們保持健康體魄、始終勇往直前的重要保障,社會需要每個人奔跑起來。
(二)大眾是奧林匹克的基礎(chǔ)。奧林匹克精神是一個普遍的概念,她的具體形式包含了奧林匹克運動和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一種初級活動形式,她面向所有的社會階層,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運動水平高低?!皡⑴c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項原則,參與是基礎(chǔ),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奧林匹克的理想、原則和宗旨等等。”將奧林匹克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更加緊密的結(jié)合,讓每個人參與進來、奔跑起來,踐行和傳播奧林匹克精神,是大眾的權(quán)利,也是體育人的責任。
(三)信念是奧林匹克的價值。隨著當前世界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很多人越來越追求物質(zhì)上的滿足和提高,而漸漸忽略了促使我們進步的真正精神源頭。生活中如果沒有信念,我們就像是一群行尸走肉,沒有生機,黯淡無光。人的一生中,不免有時會懷疑、會彷徨,但是不要忘了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每個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著,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別人,但是在奔跑的同時,不要忘了時時審視,審視我們奔跑的目標是否依然清晰,最初的信仰是否依然堅定。
《火的戰(zhàn)車》導演休·赫德森曾經(jīng)說過:“堅毅、忠誠、為實現(xiàn)夢想而自我犧牲,這部影片探討了信仰和妥協(xié)之間的關(guān)系。這些命題,是當今生活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的人們所需要深思的。”影片中亞布拉罕的壓力、利德爾的信仰、以及隊友的鼓勵和犧牲精神,他們的行為深刻地體現(xiàn)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也體現(xiàn)了“團結(jié),友誼,和平,進步”的世界體壇宗旨,這就是奔跑的魅力體現(xiàn)。今天,奧林匹克已經(jīng)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與使命,一種競技精神、一種生活態(tài)度或者一種人生哲學,每個人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壯大自身,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豐富,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涵,成為人類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增長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chǎn)。
參考文獻
[1]李知宇,奔跑中的人性和社會性——以影片《阿甘正傳》和《火之戰(zhàn)車》為例[J],體育學刊,2008年9月第15卷第9期
[2]位曉寧,永恒的信仰——影片《火之戰(zhàn)車》的奧運精神內(nèi)涵分析[J],電影文學,2008年第14期
[3]胡晶,《火之戰(zhàn)車》彰顯的精神力量[J],時代文學,2012年10下半月
[4]任蓓,奧林匹克精神的當代傳承與發(fā)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第39卷,2013年第5期
作者簡介
彭向閣(1991—),女,河南平頂山人,鄭州大學體育系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