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每次有北極熊的鏡頭在眼前閃過,就會想起幾年前所見的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一只渾身雪白的北極熊耷拉著腦袋,用四肢艱難地伏在地上,它的后背托著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滾燙的蠟液滴滿全身……這是汪婧4年前留學丹麥時創(chuàng)作的“哭泣的北極熊”系列作品之一,看過的人無不被那些白色的“淚滴”打動。
“那年丹麥承辦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主要探討全球變暖等環(huán)境問題。會場上有個北極熊冰雕吸引了我……”汪婧回憶起當初的創(chuàng)作靈感,情景仿佛歷歷在目。 當時氣溫處于零攝氏度以上,于是北極熊冰雕開始慢慢融化,藝術家在冰雕里所藏的“骨頭”開始逐漸顯露,這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全球變暖使北極熊這樣的動物失去了家園。被深深打動的汪婧受到啟發(fā),將這種引人反思的題材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去,于是從北極熊著手構思相關的創(chuàng)作。
自然界、全球變暖、動物,當汪婧在紙上寫下這三個關鍵詞后,兩個設計方案應運而出——燭臺與動物相框。
“一直記得所學的設計三大類型:本能、行為和反思類設計?!蓖翩合M约旱膭?chuàng)作能將三者完美結合?!氨灸苤饕峭ㄟ^產(chǎn)品的顏色、材料、造型為重點進行的設計,于是陶瓷和白色冰紋釉構成了北極熊的外形;行為設計主要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設計,燭臺是家居品,項鏈是飾品;反思則通過設計來引起人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蓖翩呵擅畹貙⑷箢愋瓦M行產(chǎn)品疊加,于是創(chuàng)作出了《哭泣的北極熊》和《迷失的相框》。
制模、澆鑄、拋光、燒制……一只坐在地上的北極熊、一個圓圓的熊頭和那只四肢伏地的北極熊組成了《哭泣的北極熊》,它們看上去憨態(tài)可掬,但只要點上蠟燭,就能給人帶來一種揪心的痛。
而《迷失的相框》是一套簡潔的相框作品,白瓷畫面上是一幅北極地圖,一只北極熊站在一座小小冰山上,四周的浮冰離它漸漸遠去。而北極熊的背部,有一個中槍的小孔,取下北極熊,可以用繩子穿過小孔做吊墜,但北極地圖上,就只留下一個窟窿,代表著北極熊曾經(jīng)存在過的印跡。
人類的一些活動,對每一種生物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汪婧希望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給人們帶來反思,別讓過激行為毀了我們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