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
記得湖南衛(wèi)視《天天向上》有一集結(jié)尾是汪涵念了一首滅絕動物寫給人類的信,這幾句印象深刻:現(xiàn)在的地球啊,仿佛是你們獨享的家園,并沒有一寸土地是為我們而保留。如果一棵樹不能成為你們的屋頂或書桌;如果一朵花既不能藥用也不能食用只會在風里輕輕擺頭沖著太陽微笑;如果我們的肉不能成為你們的串燒;如果我們的皮毛不能成為你們身上的衣服;那么,我們還有生存的權(quán)利嗎?
聽完心酸不已,我們什么時候開始這樣霸道的?從前的我們,并不是這樣。按孟子的話來說,善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天良,叫“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不殺孕、不殺長
夏代《逸周書》曰:“夏三月,川澤不入網(wǎng)罟,以成魚鱉之長?!币馑际侨路菔囚~兒生長的季節(jié),不得下網(wǎng),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動物保護法令。
殘忍如呂不韋,他招攬?zhí)煜轮烤幊伞秴问洗呵铩芬裁鞔_保護動物。例如,孟春祭祀山林川澤之神,所獻祭品不得用雌性禽獸,不得殺害懷孕的動物和幼小動物,不得取禽類的卵。
到唐朝,已經(jīng)設(shè)立專門保護生態(tài)的部門——虞部。規(guī)定“凡采捕畋獵必以其時,冬春之交,水蟲孕育,捕魚之器,不施川澤;春夏之交,陸禽孕育、餧獸之藥不入原野……”
如此多案例,總結(jié)出古人樸素的動保觀:不殺懷孕的和生長中的動物,這就是人類對世間萬物的惻隱之心。古人看來,做事要有節(jié)制,至少不殺年幼和懷孕的動物,讓其好好繁殖生長。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得不償失。
不虐殺、嚴懲罰
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8年),朝野內(nèi)外興起戴一種用孕鹿胎所制作的冠帽,甚至婦女也戴此種帽子。一時間殺鹿取胎、販賣鹿胎、制作冠帽成風,震動了朝廷。更殘忍的是清朝乾隆年間,山西有個酒館烹炒的驢肉十分鮮美,得名“驢香館”。其烹制方法是,把草驢綁在木樁上,滾開水澆之刮干凈毛,現(xiàn)場割肉烹調(diào)。往往客人吃完走了,驢還沒有氣絕。
前者被皇帝得知,下令所有人均不準再戴鹿胎冠子,也不準獵殺孕鹿。如果違反,家產(chǎn)充公,并以懸賞鼓勵檢舉,才剎住了這股歪風。后者直到巴延三任山西長官,驢香館才毀掉,為首者斬,其他人充軍,并把禁令刻在石碑上,永遠禁止這種吃法。
可見,就算少數(shù)人沒有“惻隱之心”時,只要從生產(chǎn)、流通、消費三方面嚴加杜絕,不虐殺動物,也是可以做到的。盡可能厚道地對待動物,關(guān)乎人的尊嚴和道德,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我們并非提倡人人吃素,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努力將對動物的傷害降到最低?用“最不壞”的方式來對待動物,人類才能有進步。
不趕盡殺絕
古時候資源匱乏,沒辦法只能獵殺野生動物,如何獵殺才是正確的?古人看來,只要對動物有仁愛之心,便好。《史記》記載:湯王外出,見一人四面張網(wǎng)并說:“天下四方的鳥都到我網(wǎng)中來?!睖跤X得不好,上前將網(wǎng)放開三面說:“要去左邊的向左,要去右邊的向右,不要命的就到我網(wǎng)中來?!?/p>
道理很明顯:不要趕盡殺絕,放人家一條活路。在宋朝,潮州地區(qū)是有鱷魚的,因為吃了人,官員就鼓勵漁民大肆獵殺,結(jié)果漁民摸索出一套殺鱷魚的方法,明初潮州鱷魚就滅絕了。趕盡殺絕的后果,就是物種的滅絕。
在《論語》中,有“子釣而不網(wǎng),弋不射宿”的記載,說孔子不拉大網(wǎng)捕魚,寧愿釣魚;雖然也射鳥,卻放過歸巢的鳥。這些,都是最樸素的“動保觀”——放動物一條生路。
因果輪回的正面效果
古人相信因果報應(yīng),無意間也促進了動物保護?!缎咽篮阊浴酚涊d有個叫勤自勵的獵戶,擅長打獵,被他射殺了不少老虎。后被一位黃衣老者呵斥:“虎乃百獸王,本無害人心,你如此濫殺無辜,將來必為虎害!”勤自勵聞言猛醒,當即折箭盟誓,從此不再殺虎。甚至還救了一只老虎,后來老虎救了他的未婚妻,讓他夫妻團圓。撇開迷信不說,那位“黃衣老者”堪稱動保先鋒!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董昭救蟻,毛寶放龜……固然都有封建迷信成分,卻無意間對動物保護起到很好的宣傳。
孟子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程顥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李漁更是反對虐殺:“以生物多時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地獄之設(shè),正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過于此者。
如果不能說服身邊的人,起碼做到善待每一種動物……因為保護生命,說到底,保護的是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