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秀
春,從漢雨唐風(fēng)一路走來。
春天有白居易“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的喜出望外;有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的黯然神傷;也有張若虛“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愁。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倍鸥υ谶@惜春;“春山暖日和風(fēng),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柳燕,小橋流水飛紅?!卑讟阍谶@賞春;“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比萑粼谶@傷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朱自清在這畫春……
筆酣墨飽只為春。
春,充滿了哲理和禪意,無盡藏比丘尼嗅一嗅梅花就悟出了“春在枝頭已三分”。 春袒露自己于眾生眼際,不管看它的人是美是丑、是富是貧、是達(dá)官顯貴還是一介布衣,總依然故我,寵辱皆無,無媚眼也無冷臉。
春坐禪于夏日,閉關(guān)乎萬物,用生長的姿態(tài)修行自我,以無聲的恩惠普度眾生。直到零落成泥,等待下一個輪回。
這豈不是春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