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中,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滲透于沈從文的人格理想、創(chuàng)作心理、文藝觀、創(chuàng)作手法等多個方面。在道家文化的影響下,沈從文的作品給人一種率真自然、毫不矯揉造作的美感享受。
關鍵詞:道家文化;沈從文;影響
作者簡介:張婧冉(1992-),女,河南許昌人,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01
道家文化對沈從文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滲透在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沈從文的許多作品都在不經意間傳達出道家的某些觀點。在道家文化的影響下,沈從文的作品形成了一種清新自然、平靜沖淡的獨特審美品格。
一、生生不息的道家文化
(一)道家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反對過度的人為,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和其他生物并無高低之分,因此不應妄想統(tǒng)治自然、征服自然,而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一顆平等包容的心對待萬事萬物。道家還大力提倡水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p>
道家倡導尊重人的自然天性,保留真性情,不為外物所役使,時刻保持平和的心境。道家還主張“性超善惡論”,認為人本身的性情便是最自然、最理想的,應該順其自然地發(fā)展,不壓抑、扭曲人性。
老子有“三寶”說:“慈、儉、不爭”。其中“慈”包含著仁的意思,提倡仁愛、“與善仁”。莊子所說的仁則有著更廣闊的施予范圍。同時,道家提倡施仁時不自我標榜、不造作,對那些被統(tǒng)治者標榜的所謂“仁義”標準持否定態(tài)度。
(二)道家文藝觀
老子主張順應自然規(guī)律,清靜無為,對于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藝在一定程度上持否定態(tài)度。但是他所否定的是那些刻意為之的文藝,而向往合乎自然的文藝。莊子認為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忘記自我、物我合一,強調“虛靜”、“物化”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言不盡意”、“得意忘言”,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不應拘泥于語言文字本身,而應擅用有限的語言文字去表現(xiàn)無盡的言外之意。
二、道家文化對沈從文人格理想、創(chuàng)作心理等的影響
(一)人格理想
沈從文提倡本真、自然的人性,反對壓抑、扭曲人性。這和老莊提倡的自然人性不謀而合。
沈從文小說中能夠體現(xiàn)他理想的生命形態(tài)的人物,如翠翠、老船夫、儺送、更夫韓伯等,都具有樸實、本真的自然人性之美。這些人身上具有一些可貴的品質,如心地善良、憨厚質樸、無私奉獻,永遠以一顆真心待人?!陡虬㈨n》中塑造的宅心仁厚、無私奉獻的打更老人形象,用行動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更難得的是,這些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好事,更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多么高尚。他們只是順應本心,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和道家施仁而不自我標榜的主張不謀而合。
與此相對,沈從文的都市小說則毫不留情地指出許多城市人患有“文明病”、“知識病”,對壓抑人性、虛偽矯飾的現(xiàn)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比較典型的有《八駿圖》、《紳士的太太》等。
(二)創(chuàng)作心理
沈從文在創(chuàng)作中很重視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及其作用,比如《邊城》中對翠翠神態(tài)的描寫就體現(xiàn)出自然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和個性養(yǎng)成的獨特作用。在沈從文筆下,自然萬物皆有靈,一切生靈都和人一樣,是自然的孩子,有自己的情感意愿。如《貴生》中芭芭草似乎在向人說話,《牛》中的那頭牛有自己的夢想和眼淚等。把人的思想感情放在其他生靈身上,以己度物,也契合了道家所提倡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水對沈從文的影響也很突出。沈從文曾這樣評價他的寫作與水的關系:“我學會用小小腦子去思索一切,全虧得是水,我對于宇宙認識得深一點,也虧得是水?!鄙驈奈膶λ耐瞥?,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沈從文的作品有時也流露出對人生命運的看法。“沈從文常常覺得冥冥之中有一只無形的巨手在撥弄人,陰差陽錯,造成諸多人事哀樂。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道家觀點的表現(xiàn)?!鄙驈奈墓P下的大多數(shù)人物的行為符合道家主張的清靜無為,并沒有試圖戰(zhàn)勝命運,而是順應命運。但是即便這樣,無意中的行為也往往造成最終的悲劇。這也正是命運的神妙之處:不管人們作何選擇,該來的終歸會來,躲也躲不開。
三、道家文化對沈從文文藝觀、創(chuàng)作手法等的影響
(一)文藝觀
沈從文的小說《三個女性》中,黑鳳說:“我們……能夠用一種聲音一組文字說得分明我們所覺到的東西嗎?絕對不能?!焙邙P話里的意思,正契合了道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及“言不盡意”的文藝觀。蒲靜說:“這時不是我們得到了什么,也不是失掉了什么,只是忘掉了自己。”這又體現(xiàn)了道家提倡的忘我、物化的創(chuàng)作心理。
沈從文的作品并不刻意帶有教化意味,他并沒有想用自己的作品教會讀者人生的道理等,但是其作品也在不經意間傳達出他的價值觀和人生哲學,這也正契合了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
(二)創(chuàng)作手法
道家在修辭上反對作過多的修飾,追求自然純樸的境界,這種思想對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沈從文受到故鄉(xiāng)自然山水和風土人情的熏陶,文字風格自然清新。他在描寫湘西時,全無雕琢、毫不藻飾,多用白描手法平鋪直敘,用最淳樸、自然的語言來呈現(xiàn)其原始美、自然美。沈從文認為創(chuàng)作時文字、描寫和全篇分配要“恰當”。他用“恰當”而不是“完美”來表述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這也正體現(xiàn)了道家不強求的精神特征。
閱讀沈從文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和散文,可以發(fā)現(xiàn)比喻是很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他所用的比喻來源于實際生活,比喻恰當貼切,自然天成。比喻的運用可以使讀者有更直觀的感受,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這也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觀點。
本文著重從人格理想、創(chuàng)作心理、文藝觀、創(chuàng)作手法等幾個方面分析了道家文化對沈從文的影響。在道家文化的影響下,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率真自然、平靜沖淡,這在當時的作家中是很少見的。也正是這種獨具特色的美學風格,使沈從文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開拓了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