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平
淋巴細胞亞群在小兒川崎病患兒外周血中的檢測意義
郝金平
目的 探討川崎病患兒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在該病臨床診斷中的意義。方法30例川崎病患兒和30例具有相似體征的非川崎病患兒, 分別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兒淋巴細胞亞群的水平在外周血中的變化, 探討其臨床診斷意義。結(jié)果 觀察組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的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觀察組的曲線下面積均在72%以上, 均有較高的診斷可靠性, 其的敏感度與特異度均較高。結(jié)論 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CD3+CD8+、CD4+/CD8+的診斷界值對川崎病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符合度, 可以作為川崎病早期診斷的定量指標。
川崎病;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意義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jié)綜合征, 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自限性小兒疾病。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淋巴結(jié)腫大等, 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tǒng), 已成為小兒后天性心臟病的最常見的原因[1]。KD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目前認為該病與感染介導(dǎo)的免疫系統(tǒng)異?;罨芮邢嚓P(guān), 可表現(xiàn)為細胞亞群各種細胞比例的失調(diào), 如外周血活化B細胞的增多, NK細胞數(shù)的減少, 以及水平的降低等[2]。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30例KD患兒為研究對象, 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推薦的川崎病診斷標準[3]。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齡5個月~6歲, 平均年齡(41.2±9.7)個月。以同期具有相似體征的非川崎病患兒30例為對照組,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齡4個月~7歲, 平均年齡(39.1±10.1)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及年齡構(gòu)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兒取外周靜脈血2 ml, 經(jīng)EDTA抗凝后, 離心分離血清, 于-20℃保存待測。的測定使用美國Ba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chǎn)的EpicsXL-MCL流式細胞儀檢測。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本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2 觀察組淋巴細胞亞群受試者體特征(ROC)曲線特征指標 觀察組的曲線下面積均在72%以上, 均有較高的診斷可靠性, 其中的敏感度與特異度均較高。詳見表2。
表1 兩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表1 兩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組別例數(shù)CD3+CD4+(%)CD3+CD8+(%)CD19+CD23+(%)CD4+CD25+(%)CD4+/CD8+觀察組30 35.10±7.68a7.23±1.24a15.20±3.15a4.87±1.12a2.21±0.52a對照組3019.02±3.7222.47±4.3110.11±2.436.56±1.371.60±0.31 t 4.12-5.163.41-3.873.80 P<0.01<0.01<0.01<0.01<0.01
表2 觀察組淋巴細胞亞群ROC曲線特征指標(%)
KD作為一種由免疫介導(dǎo)的急性血管炎性綜合征, 主要累及中小動脈, 尤其是冠狀動脈, 導(dǎo)致冠狀動脈狹窄或血栓,甚至導(dǎo)致心肌梗死, 具有嚴重危害性。KD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確, 多數(shù)研究認為該病與患者免疫系統(tǒng)的異?;罨嘘P(guān)[4]。T細胞介導(dǎo)的異常免疫應(yīng)答使患者免疫系統(tǒng)處于失衡狀態(tài), 細胞因子的級聯(lián)放大效應(yīng)導(dǎo)致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 從而引起血管炎性損傷[5]。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應(yīng)答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jù)功能不同分為參與細胞免疫的T淋巴細胞和參與體液免疫的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又分為輔助性/誘導(dǎo)性T淋巴細胞和抑制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在體液免疫方面, 只有活化的B細胞才能產(chǎn)生抗體, 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為一類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的T細胞亞群, 具有免疫無能和免疫抑制功能。
[1] Newburger J W, Takahashi M, Gerber M A, et al.Diagnosis, treatmea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 Endoc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 2004, 110(17): 2747-2771.
[2] 李瑩, 封其華.川崎病患兒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及診斷意義.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2, 6(13):3749-3751.
[3] 胡亞美, 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xué).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698-705.
[4] Meissner HC, Leung DY.Superantigens, conventional antigens and theetiology of Kawasaki syndrome.P Ediatr Infeut Dis J, 2000, 19(2):91-94.
[5] 皮光環(huán).川崎病研究進展.川北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 2008, 23(1):1-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036
2014-02-24]
274000 山東省菏澤市立醫(yī)院兒科
張曉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