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光
芪參益心方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
李志光
目的 探索芪參益心方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76例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guī)治療, 治療組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芪參益心方, 4周療程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達81.58%,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79%, 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超聲心動圖射血分值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合用芪參益心方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借鑒和進一步探索。
芪參益心方;風濕性心臟??;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效果
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 是風濕性炎癥過程中累及心臟瓣膜而造成的一種心臟病, 患病初期常無明顯癥狀, 后期則常出現(xiàn)心慌乏力、胸悶氣喘、面唇發(fā)紺、肢體水腫等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表現(xiàn)。作者探索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芪參益心方治療該病并發(fā)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效果滿意, 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臨床觀察對象為本院心病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風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均經病史、體檢、胸心X線片、超聲心動圖檢查而確診, 并排除其他心臟疾病以及肝、腎、呼吸、造血系統(tǒng)的嚴重原發(fā)性疾病, 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7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38例。治療組中男11例, 女27例, 年齡41~70歲, 平均年齡(43.2±6.7)歲, 病程3~23年, 平均病程(9.5±6.3)年, 心功能Ⅱ級9例, Ⅲ級22例, 心功能Ⅳ級7例, 合并心房纖顫13例;對照組中男9例, 女29例, 年齡38~71歲, 平均年齡(45.1±7.1)歲, 病程2.5~22年, 平均病程(8.8±5.6)年, 心功能Ⅱ級11例, Ⅲ級21例, Ⅳ級6例,合并心房纖顫1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guī)治療, 給予氫氯噻嗪片50 mg或呋噻米片40 mg, 1~2次/d口服;螺內酯片20 mg, 1次/d口服;地高辛片0.125~0.25 mg, 1次/d口服;依那普利片5~10 mg, 1~2次/d口服;比索洛爾片2.5~5 mg, 1次/d口服;治療期間視病情給予吸氧、糾正電解質紊亂、抗感染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自擬芪參益心方,處方組成:黃芪40 g、人參10 g(另煎)、制附子10 g(先煎)、桂枝6 g、赤芍15 g、川芎10 g、丹參15 g、當歸15 g、炙葶藶子12 g、茯苓皮30 g、益母草30 g、炙甘草5 g, 1劑/d,水煎取汁400 ml, 分2次溫服。加減:水腫甚者加豬苓12 g、澤瀉12 g、大腹皮12 g;痰多者加清半夏10 g、浙貝母12 g、陳皮12 g;喘甚者加五味子10 g、栝蔞10 g。兩組病例觀察療程均為4周, 治療前后均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NA)心功能分級標準評價心功能, 并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評價左室射血分值等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擬定。顯效:心功能達到Ⅰ級或心功能進步2級以上, 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心功能進步1級而未達到Ⅰ級心功能, 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提升不足1級, 或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無明顯改善??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療效和超聲心動圖射血分值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射血分值情況比較( x-±s, %)
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在中醫(yī)學屬于心悸、咳喘、水腫等疾病范疇, 中醫(yī)學認為該病主要由于素體臟腑氣血虧虛, 復因感受外邪, 邪客心脈, 致心氣愈加虧損, 不能鼓動營血, 因而血行瘀滯, 脈道不利, 氣機受阻, 三焦壅塞, 病久則致陰陽俱虛, 虛實夾雜, 久虛不復, 每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勞累等誘發(fā)或加重病情。因此中醫(yī)學認為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氣虧虛是其病機的關鍵所在, 而血瘀水停是繼發(fā)于心氣虧虛的兼證。在本病病程中, 氣虛血瘀水停并行變化, 隨病程遷延而加重, 其總屬本虛標實之證, 氣血陰陽俱虛為本虛, 血瘀水停為標實。故而中醫(yī)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應標本兼治, 當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基本治法。作者自擬芪參益心方中以大劑量黃芪、人參大補元氣、益心補肺;附子、桂枝溫陽通脈, 當歸、丹參、川芎、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 可以起到改善血液循環(huán)障礙, 減輕肺淤血, 增強心臟功能的作用, 伍用葶藶子、茯苓皮以利肺氣并行水消腫, 改善心力衰竭癥狀, 全方共奏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之功效, 恰能切中病機, 符合中醫(yī)學辨病辨證施治之原則?,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 黃芪具有擴張外周血管、增強心肌收縮力、抗心律失常、利尿、改善心功能和左室重構的作用[2]。人參能改善心肌代謝, 增強心肌能量儲備, 加強心肌收縮力[3]。附子的有效成分之一消旋去烏頭堿對β受體有類似異丙腎上腺素的作用, 能提高心肌收縮力, 提高心排出量[4]。葶藶子也具有顯著的強心利尿作用[5]。本文觀察結果也證實了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合用芪參益心方能夠顯著提高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 并與現(xiàn)代藥理學有關研究成果相吻合, 值得臨床借鑒和進一步探索。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77.
[2] 王浴生, 鄧文龍, 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0:989.
[3] 郭會軍, 楊建寧, 李彥知, 等.中醫(yī)治療擴張性心肌病簡述.中國中醫(yī)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1, 18(9):165.
[4] 姜文卿.附子Ⅰ號的臨床研究.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1981, 1(1):6.
[5] 吳曉玲, 楊裕中, 黃東亮.葶藶子水提取物對狗左心室功能的作用.中藥材, 1998, 21(5):243-24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121
2014-10-23]
455000 安陽市中醫(yī)院心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