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惠萍
在腎臟生化檢驗中分級檢驗的應用效果與意義
任惠萍
目的 對腎臟生化檢驗中分級檢驗的應用效果與意義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選取接受腎臟生化檢查的4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檢驗;觀察組則采取分級檢驗法進行檢驗,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觀察對比。結果 兩組患者在胱抑素C(CysC)陽性檢出率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血尿素氮(BUN)的陽性檢出率上存在顯著差異, 且觀察組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檢驗結果血肌酐的陽性檢出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腎臟生化檢驗中應用分級檢測法可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 有效的避免了誤診和漏診,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腎臟生化檢驗;分級檢驗;臨床效果
目前, 如何高效、準確的開展實驗室研究已成為檢驗人員面臨的首要任務, 實驗室要通過不同項目的檢查形成檢驗的組合項目, 從而提高臨床診斷的特異性及靈敏度。對于腎功能衰退的患者來說, 臨床上主要通過對腎小球濾過率進行檢查作為診斷依據(jù), 利用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 再以血尿素氮以及胱抑素C作為輔助檢驗項目, 這種診斷方法的應用明顯提高了診斷的精準度及靈敏性, 但是其缺點在于檢測費用較高[1]。而近兩年, 臨床上興起一種新的檢驗方法——分級檢驗法, 自臨床開展試用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篇文章將針對腎臟生化檢驗中分級檢驗的應用與意義進行分析, 以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實施腎臟生化檢查的4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0例;對照組中男158例, 女42例, 年齡23~68歲, 平均年齡(45.6±5.3)歲;觀察組中男136例, 女64例, 年齡21~72歲, 平均年齡(46.8±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分級檢驗法進行檢驗, 對腎功能組合項目尿素氮、胱抑素C、血肌酐進行分級檢測, 其中將胱抑素C設為第一級檢測項目, 血肌酐及尿素氮設為第二級檢測項目, 同時采用常規(guī)拉網(wǎng)式測定法對同一標本進行測定處理。如有漏診病例則采取分級檢測, 并對所有項目在1個月內(nèi)進行復查, 以保障試驗的準確性。設置分級檢驗閾值[2]:胱抑素C為0~1.40 mg/L, 如果胱抑素值超過1.40 mg/L則可進行下一級檢測, 并將血肌酐及尿素氮的檢測作為第一級檢測的補充。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方法進行檢測,即采用傳統(tǒng)方法對患者的胱抑素水平、血肌酐水平及血尿素氮水平進行檢驗。檢測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主要觀察指標為血肌酐、胱抑素C及尿素氮。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胱抑素C的陽性檢出率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在血肌酐及尿素氮的陽性檢出率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對比結果[n(%)]
臨床采取的腎臟生化檢查是診斷腎臟疾病最常用的一種檢驗方法, 其能為醫(yī)生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jù), 進而幫助醫(y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判斷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而臨床上將血肌酐、尿素氮以及胱抑素C作為測定腎臟功能的有效指標。傳統(tǒng)方法雖然有著較高的準確性及靈敏度, 但是患者所承擔的經(jīng)濟負擔較重, 同時浪費了醫(yī)療資源,因此, 重新選擇適宜的檢驗方式對腎臟檢查具有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3]。
分級檢驗是以設置檢驗先后順序為原理, 先從靈敏度較高的項目進行檢測, 如果發(fā)生問題再檢測靈敏度較低而準確度卻很高的項目, 這種的方法的應用有效的節(jié)約了醫(yī)療資源的浪費。
單位時間內(nèi)腎臟所產(chǎn)生的尿液量被稱為腎小球濾過率,而對腎小球濾過率造成影響的主要為以下三點因素:腎小球血漿流量的大小、濾過膜的通透性和濾過面積以及有效濾過壓。其中血漿流量的大小以及有效濾過壓是影響腎臟的外在因素, 而濾過膜的通透性和濾過面積則是影響腎臟的內(nèi)在因素, 而腎小球濾過率則是檢驗腎臟是否發(fā)生病變的重要指標。其主要表現(xiàn)在當腎臟患病時, 腎小球的有效濾過膜通透性及濾過面積就會明顯下降, 濾過率及排廢功能會發(fā)生明顯的下降, 從而使患者體內(nèi)堆積大量的肌酐霉素[4]。肌酐是作為肌肉代謝的產(chǎn)物, 通常情況下20 g肌肉代謝的肌酐在1 mg左右,最后通過腎小球排出體外。臨床上將肌酐分為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兩種類型, 其中外源性肌酐是由肉類食物代謝產(chǎn)生的。一般情況下, 人體內(nèi)肌酐的生產(chǎn)量是相對不變的, 因此考慮到肌酐不易被腎小球重復吸收及排泌量非常少等特點, 血肌酐值是相對恒定的, 臨床上將其定為檢驗腎小球濾過率的有效指標。
腎臟是人體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 在尿素濾過腎小球時重吸收大量的尿素, 但是腎小管尿流速較快, 所以導致重吸收效率非常低, 因此可以說尿素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最大程度的清除。在高分解代謝狀態(tài)、高蛋白飲食、腎缺血以及缺水等情況下都會提高血尿素氮的含量, 而肝臟疾病及低蛋白飲食則會引起血尿素氮值降低, 所以尿素氮和血肌酐聯(lián)合檢測可作為診斷腎小球濾過率的主要項目。胱抑素C則屬于低分子量非糖基化堿性蛋白質(zhì), 分子量小。人體核細胞均能夠產(chǎn)生胱抑素C, 生產(chǎn)速率穩(wěn)定, 少見變異發(fā)生, 能夠自由通過腎小球濾過膜, 可在曲小管中降解并重復吸收, 無法返回到血液中進行循環(huán), 因此胱抑素C是較為理想的內(nèi)源性標志物。
本篇文章以三項檢驗項目的靈敏度進行分級, 將靈敏度高的胱抑素C作為第一級檢測項目, 血尿素氮和血肌酐作為第一級檢測項目的補充檢測, 因此當胱抑素C靈敏度正常時,可不必進行補充檢測。本文結果顯示, 觀察組在胱抑素C陽性率上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在尿素氮和血肌酐陽性檢出率上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充分表明, 在腎臟生化檢驗中采用分級檢驗的方法可有效的提高疾病的診斷準確性, 同時降低費用, 避免資源浪費,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向英.分級檢驗在腎臟生化檢驗中的應用.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 2013, 11(9):169-170.
[2] 王麗萍.在腎臟生化中分級檢驗的應用研究.健康之路, 2014(1):375-376.
[3] 王月高.分級檢驗法在腎臟生化檢驗中的臨床價值分析.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4(12):70-71.
[4] 史文應.腎臟生化檢驗中分級檢驗的效果分析.健康之路, 2014(8):36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50
2014-10-21]
274000 菏澤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