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麗
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早期應用藥物治療的護理觀察
翟海麗
目的 探討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早期應用藥物治療的護理效果。方法 46例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3例。在藥物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給予系統(tǒng)的臨床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3%, 對照組為87.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意識恢復時間少于對照組、血氣分析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患者造成早期藥物治療過程中的系統(tǒng)性護理有助于緩解其神經(jīng)癥狀, 改善肺功能。
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腦病;藥物治療;護理
慢性呼吸衰竭是臨床常見疾病, 患者由于機體二氧化碳潴留、腦組織缺氧會引發(fā)肺性腦病, 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中樞神經(jīng)癥狀[1], 預后不佳。臨床早期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為藥物治療, 治療期間為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應加強臨床護理干預。本文分析總結了該病早期應用藥物治療期間的護理措施和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患者, 男28例, 女18例,年齡40~8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2], 臨床表現(xiàn)為頭痛、失眠、煩躁、嗜睡、幻覺等精神障礙, 其中7例伴有多臟器功能障礙, 5例昏迷, 6例腎功能障礙, 9例心力衰竭。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3例。觀察組中男15例, 女8例;平均年齡(61.5±2.6)歲;對照組中男13例, 女10例;平均年齡(60.5±3.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對癥治療, 包括供氧、補液、解痙、平喘、祛痰、抗感染治療, 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 應用呼吸興奮劑, 即靜脈滴注尼可剎米0.25~0.5 mg, 糾正電解質失衡,并應用納洛酮, 將0.8 mg鹽酸納洛酮溶入100 ml濃度10%葡糖糖注射液, 靜脈滴注, 每3~4 小時1次;待患者恢復意識后調整納洛酮劑量為0.4 mg, 6~10 h靜脈滴注1次, 維持治療1周。藥物治療期間,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給予觀察組系統(tǒng)的臨床護理干預, 具體內(nèi)容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障礙會使其產(chǎn)生緊張、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 對此護理人員應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詳細講解疾病知識、治療方法、成功率、注意事項, 也可通過成功救治的病例增強患者的信心。同時注意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 通過家庭和社會支持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 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和護理。
1.2.2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并詳細記錄呼吸節(jié)律、深淺、頻率, 排出痰液的量、顏色及性質, 24 h出入量;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和生命體征, 保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 嚴格把控輸液速度和輸液量, 若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呼吸困難、氣促、發(fā)紺、胸悶等癥狀時, 及時告知責任醫(yī)生進行對癥處理。
1.2.3 預防感染 患者入院后, 及時給予藥敏試驗和尿液、痰液細菌培養(yǎng), 根據(jù)試驗結果選擇抗生素, 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靜脈給藥應現(xiàn)用現(xiàn)配, 做好吸氧管、霧化螺紋管的滅菌和消毒工作;保持病房通風良好、空氣清新, 定時對設備和空氣進行消毒, 避免過多探視以預防交叉感染;做好口腔清潔, 根據(jù)病情選擇漱口液。
1.2.4 基礎護理 ①飲食護理。叮囑患者進食易消化、纖維含量高、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 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和電解質;由于患者多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因此應忌食碳酸飲料。盡量使患者自主進食, 必要時進行鼻飼或給予靜脈營養(yǎng)。②呼吸道護理。通氣治療有利于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但會造成痰液黏稠, 導致氣道阻塞。因此給予通氣治療時應叮囑患者多飲水, 有助于稀釋痰液;定時取下面罩, 協(xié)助患者咳嗽咳痰、叩背, 也可給予霧化吸入, 以促進痰液排出。③藥物護理?;颊咴趹眉{洛酮治療時存在呼吸抑制的風險,對此給藥時應注意藥物配伍禁忌, 嚴密監(jiān)測血藥濃度, 預防不良反應情況。④合理供氧。患者取半臥位, 給予低流量氧療, 1~2 L/min, 使患者保持輕度“氧饑餓”[3], 有助于對其呼吸中樞的刺激, 排出機體二氧化碳。
1.2.5 健康教育 叮囑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早睡早起、戒煙戒酒、適當運動;使患者掌握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的方法和技巧, 以加強呼吸功能鍛煉, 提高肺功能;指導患者對其心肺功能進行自我監(jiān)測, 掌握家庭氧療方法;定期復診。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意識恢復時間及血氣分析結果, 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療效判定標準[4]:顯效:患者體征及臨床癥狀顯著緩解, 基本糾正腦缺氧狀態(tài), 治療24 h后意識恢復清醒;有效:體征及臨床癥狀有所緩解, 治療24~48 h后意識恢復清醒;無效:體征及臨床癥狀無變化, 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顯效7例、有效14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1.3%;對照組顯效4例、有效16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87.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 觀察組意識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血氣分析結果由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意識恢復時間和血氣分析結果對比( x-±s)
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是呼吸科常見疾病, 患者腦組織處于缺氧狀態(tài), 會引發(fā)頭痛、記憶力障礙、嗜睡、精神錯亂等一系列神經(jīng)癥狀, 隨著腦組織耗氧量的增大, 會加重缺氧狀態(tài), 嚴重時導致昏迷、意識喪失等。發(fā)病早期常用藥物治療方法, 可緩解患者肺功能和腦組織損傷, 治療期間的臨床護理干預對治療效果也具有重要影響[5]。藥物治療常輔助以通氣治療, 但容易引發(fā)呼吸道等不適反應, 因此給予患者系統(tǒng)性的護理干預, 可減輕不良反應, 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 解除二氧化碳潴留和代謝紊亂, 改善腦缺氧。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意識恢復時間更短、血氣分析指標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總之, 系統(tǒng)性的臨床護理有助于緩解病情、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1] 張曉玲.納洛酮治療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的療效觀察.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 2009, 7(4):490.
[2] 康曉燕.慢性呼吸衰竭并發(fā)肺性腦病早期應用藥物治療的臨床觀察.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 2010, 4(9):166.
[3] 趙明棟.納洛酮治療肺性腦病并發(fā)腦電圖異常42例.醫(yī)藥導報, 2010, 32(1):40.
[4] 張彥霞.預見性護理在老年肺性腦病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21):23.
[5] 劉美芳.高齡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30):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158
2015-03-11]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心內(nèi)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