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青 盧昌政 王先林
危重患者低膽固醇血癥與疾病嚴重程度關系及對預后的影響
劉忠青 盧昌政 王先林
目的 探討伴低膽固醇血癥危重患者不同膽固醇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關系及對預后的影響。方法 75例伴低膽固醇血癥的危重患者, 分析血清膽固醇(TC)水平與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同時根據膽固醇水平分為輕度降低組44例(TC:2.30~3.24 mmol/L)、重度降低組31例(TC<2.30 mmol/L), 比較兩組患者28 d的病死率。結果 危重患者TC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呈顯著負相關(r=-0.763, P<0.05), 重度降低組28 d病死率高于輕度降低組(χ2=4.9624, P<0.05)。結論 危重患者低膽固醇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同時低膽固醇水平預示著患者預后不良。
危重癥;低膽固醇血癥;疾病嚴重程度;預后
由于高膽固醇血癥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因此長期以來大家高度關注高膽固醇血癥的危害并積極干預。但是作者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危重患者中具有相當高的低膽固醇血癥的發(fā)生率。因為膽固醇具有諸多的生物學活性, 是維持細胞膜完整性和流動性的重要因素, 同時也是多種類固醇激素和某些維生素的重要來源。因此血膽固醇水平的降低勢必導致病情惡化, 并且在預測危重患者病情進展、判斷預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本文選取75例患者進行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的APACHEⅡ評分>8分并伴低膽固醇血癥的危重患者75例,仔細回顧病史資料, 排除高脂血癥、肝臟慢性病變、腎臟疾病、糖尿病等, 近3個月內未服用降脂藥物。以血清TC水平<3.24 mmol/L為入選標準, 平均年齡(59.23±18.43)歲, 其中男49例, 女26例。嚴格剔除同期血清TC值在正常范圍的危重患者。75例患者中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31例;急性重癥胰腺炎13例;多發(fā)傷11例;復雜腹腔手術9例;其他疾病11例。
1.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入科次日晨留取空腹血檢查血脂水平, 并計算第1個24 h APACHEⅡ評分, 作血TC水平與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分析;根據血清TC值分為輕度降低組(TC:2.30~3.24 mmol/L)、重度降低組(TC<2.30 mmol/L)。75例患者中輕度降低組44例, 重度降低組31例, 統(tǒng)計兩組患者28 d病死率, 比較兩組患者28 d病死率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對膽固醇水平與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做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低膽固醇血癥患者血清膽固醇水平與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 危重伴低膽固醇血癥患者越低的膽固醇水平伴隨著越高的APACHEⅡ評分, 兩者之間呈顯著負相關(r=-0.763, P<0.05)。見圖1。
圖1 血清膽固醇水平與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
2.2 兩組患者28 d病死率比較 重度降低組28 d病死率明顯高于輕度降低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624,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28 d病死率比較(%)
膽固醇是小分子脂溶性物質, 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具有加強生物膜穩(wěn)定性及調節(jié)流動性的作用, 是機體必需的一種小分子有機物, 與細胞表面的分子和結構功能密切相關,同時參與細胞之間的黏附和識別功能, 因此低膽固醇水平會直接影響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正常運行。體內各種類固醇激素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 而膽固醇也是體內各類固醇激素合成的母體化合物, 所以, 低膽固醇血癥可以引起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 不利于機體的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正常機能的運行。研究發(fā)現(xiàn)低膽固醇血癥與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 如:癌癥、感染風險增加、精神異常等, 也與一些疾病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1]。
目前危重患者出現(xiàn)低膽固醇血癥的原因尚未完全闡明,研究分析系多因素所致。首先考慮血膽固醇大量消耗為重要原因。由于膽固醇是細胞膜的重要結構成分, 也是多種類固醇激素和某些維生素的重要來源, 在應激時機體釋放大量類固醇激素以及維持細胞膜穩(wěn)定等都需要消耗膽固醇, 同時新細胞合成利用總膽固醇增加, 因此可能導致血中總膽固醇含量降低。在膿毒癥患者中, 細胞分化和修復過程中對膽固醇的需求量是膽固醇最大合成量的5~6倍, 并且膿液形成的病理過程中存在大量的以崩解的白細胞形式的膽固醇的丟失,并且這種膽固醇不能被重吸收再利用[2]。同時危重患者往往存在營養(yǎng)底物攝入不足、利用障礙, 而且肝臟缺血缺氧低灌注、藥物損害等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臟損害導致血膽固醇合成進一步減少。此外, 危重癥患者由于血漿蛋白和肝臟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導致脂蛋白的合成減少也是原因之一[3]。同時, 感染時產生了大量的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C-反應蛋白、白介素-1、腫瘤細胞因子等均影響膽固醇的合成與代謝, 導致膽固醇水平進一步降低。
有學者認為, 血漿膽固醇水平的下降是比血白細胞數升高更為敏感的急性炎癥指標[4]。同時研究顯示膽固醇水平與疾病進展密切相關。膽固醇對炎癥反應存在調節(jié)作用, 膽固醇可將脂多糖(LPS)與脂多糖結合蛋白(LBS)相結合, 易于將脂多糖轉運到肝細胞加以解毒。由于膽固醇水平降低, 脂多糖與脂多糖結合蛋白的結合能力下降, 從而活化單核細胞,加重炎癥反應。本組研究顯示合并低膽固醇血癥的危重患者其膽固醇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呈顯著負相關, 越低的膽固醇水平預示者患者危重程度越嚴重。亦進一步證明了低膽固醇血癥與膿毒癥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低膽固醇血癥與患者預后的關系[5,6]。Charrin等[7]報道血清膽固醇水平能夠預測危重患者的生存情況。還有研究報道多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血脂水平越低,病情越重, 病死率越高[5]。本組合并低膽固醇血癥危重患者根據膽固醇下降程度分組, 分析發(fā)現(xiàn)膽固醇重度降低組患者28 d病死率明顯高于輕度降低組。提示嚴重降低的血膽固醇水平預示著患者不良的轉歸。
綜上所述, 通過本組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 常規(guī)檢測血膽固醇水平可作為評估危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判定預后的一項方便、有益的臨床化驗指標, 合并低膽固醇血癥的危重患者預后不良。
[1] 薛華, 黎介壽.預后的危險信號:低膽固醇血癥.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 2004, 11(6):380-381.
[2] 陳皙, 段美麗.低膽固醇血癥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意義.實用預防醫(yī)學, 2010, 12(12):2472-2473.
[3] 李海玲, 劉宏, 黃金林, 等.低血脂水平與危重癥預后的關系.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 2005, 12(2):111-113.
[4] Dunham CM, Fealk MH, Sever WE.Following severe injury, hypocholeslerolemia improves with convalescence but persists with organ failure or onset of infection.Crit Care, 2003, 7(6):R145-R153.[5] van Leeuwen HJ, Heezius EC, Dallinga GM, et al.Lipoproteinmetabolism in pationts with severe sepsis.Crit Care Med, 2003, 31(5):1359-1366.
[6] 鄧烈華, 邵義明, 姚華國.重癥膿毒癥患者血漿脂蛋白水平動態(tài)變化的臨床研究.廣西醫(yī)學, 2005, 27(3):364-365.
[7] Charrin S, Maine S, Thiele C, et al.A physical and functional link between cholesterol and tetraspanins.Eur J Immunol, 2003, 33(9):2479-248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20
2015-05-26]
265500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