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平
后顱腦腫瘤開顱術(shù)中硬腦膜重建的研究
蔡維平
目的 探究后顱腦腫瘤開顱術(shù)中硬腦膜重建的材料、方法與效果。方法 200例神經(jīng)外科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00例。觀察組使用枕下正中或枕下正中向外切口入路, Y形或H形切開硬腦膜后, 用雙極弱電流電凝硬腦膜邊緣出血, 待術(shù)后進行硬腦膜重建;對照組采取后顱窩開顱術(shù)(無硬腦膜重建)。對比兩組的術(shù)后恢復情況和患者滿意度。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術(shù)后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后顱窩硬腦膜縫合是手術(shù)環(huán)節(jié)的重要一環(huán), 能有效減少腦脊液漏。通過無損傷不可吸收縫線連續(xù)縫合粘連更輕, 局部筋膜修補比較經(jīng)濟實惠,因此連續(xù)縫合更符合現(xiàn)狀。
后顱腦腫瘤開顱術(shù);硬腦膜重建;相關(guān)研究
后顱窩開顱術(shù)又被稱為顱后窩開顱術(shù), 屬于神經(jīng)外科的一門手術(shù), 主要應(yīng)用于顱腦部疾病。開顱術(shù)分為兩個類型,骨窗開顱和骨瓣開顱。行開顱手術(shù)要求手術(shù)醫(yī)生必須對病變的位置非常熟悉, 并且能夠準確定位并進入[1]。而后顱腦腫瘤開顱術(shù)中硬腦膜重建則是新興的手術(shù), 它可以有效避免硬腦膜和肌肉縫合不嚴、術(shù)區(qū)包扎不緊等問題, 避免造成腦脊液漏或者假性囊腫[2]。本次研究通過收集本院的相關(guān)資料,對硬腦膜重建的材料與方法做出如下歸納總結(jié)。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2月~2013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0例神經(jīng)外科患者, 腫瘤類型共有5種, 分別是小腦半球星形細胞瘤、血管網(wǎng)狀細胞瘤、第四腦室室管膜瘤、聽神經(jīng)瘤以及蛛網(wǎng)膜囊腫。發(fā)現(xiàn)有31例硬腦膜直接縫合, 13例絲線間斷縫合, 18例無損傷不可吸收縫線連續(xù)縫合, 69例修補縫合, 44例筋膜和無損傷縫線連續(xù)縫合, 25例人工硬腦膜經(jīng)線修補。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00例。其中觀察組男65例, 女35例, 年齡14~69歲, 平均年齡(38±12.3)歲。對照組男 78例, 女22例, 年齡13~66歲, 平均年齡(36±9.9)歲。兩組的基本資料與家族病史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手術(shù)方法 采取后顱腦腫瘤開顱術(shù)(含硬腦膜重建), 手術(shù)可以采用不同的切口進入:①枕下正中切口入路:從枕外粗隆上2 cm到第3頸椎棘突, 該入路切口位于后顱窩中線。②枕下正中向外切口入路:從第3頸椎棘突向上到枕外粗隆, 再轉(zhuǎn)向外平行于橫竇至乳突根部, 用于后顱窩偏一側(cè)。在Y形或H形切開硬腦膜后, 用雙極弱電流電凝硬腦膜邊緣出血, 待無回縮后, 可以用顯微鏡進行腫瘤全切,然后嚴密縫合硬腦膜, 若硬腦膜出現(xiàn)缺損可取肌筋膜或者人工硬腦膜進行修補, 達到硬腦膜重建[3]。
1.2.2 對照組手術(shù)方法 采用后顱窩開顱術(shù)(無硬腦膜重建), 在Y形或H形切開硬腦膜后, 電凝硬腦膜出血令其回縮,病變切除后只縫合肌肉層與皮膚層, 不縫合硬腦膜。
1.3 滿意度評判標準 對于患者的滿意度, 采取自制調(diào)查問卷形式進行調(diào)查, 調(diào)查時間為患者手術(shù)后和準備出院前。問卷共有三項指標: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shù)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shù)后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shù)后恢復情況比較(n, x-±s)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
在1980年前, 后顱窩術(shù)后硬腦膜往往開放, 導致許多并發(fā)癥出現(xiàn), 進而手術(shù)失敗患者死亡。硬腦膜重建就是為了防止并發(fā)癥。目的是術(shù)中即將硬腦膜腔完全封閉, 令其恢復至正常的生理結(jié)構(gòu), 以防止皮下、軟組織的滲血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 產(chǎn)生局部粘連。另外也可防止腦脊液漏以及小腦組織膨出,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提高患者滿意度和生存質(zhì)量[4]。
本次觀察組中的硬腦膜重建方法主要分為兩種:直接縫合以及修補縫合。直接縫合使用2種縫線以及2種縫合方式。絲線直接縫合一般采用的是間斷縫合方法。間斷縫合是點對點縫合方式, 兩針間會存留小縫隙, 術(shù)后局部滲出較多,若硬腦膜張力稍高即可能造成硬腦膜局部撕裂。觀察組采用的無損傷縫線連續(xù)縫合硬腦膜, 主要優(yōu)點是針眼小, 并且縫合力度均勻, 硬腦膜撕裂機會小, 連續(xù)縫合可以消除間斷縫合的兩針縫隙。在術(shù)前通過生理鹽水灌注到硬膜下腔也說明,連續(xù)縫合比起間斷縫合密閉性更佳[5]。
觀察組手術(shù)中, 待電凝止血后硬腦膜皺縮, 直接縫合硬腦膜變得困難。因此需要其他材料進行修補, 修補材料包括自體和人工材料。本次采用自體筋膜和人工硬腦膜補片。
本次對患者的治療所取的自體筋膜是患者枕頸手術(shù)野內(nèi)頸部筋膜, 優(yōu)點在于易于取材, 并且具有彈性, 經(jīng)濟適用。另一種人工硬腦膜補片優(yōu)點是即拆即用, 但是費用比較高。這兩種修補材料的大小要適宜, 縫合過程需要注意針距, 在硬腦膜緣安全部位縫合, 便可以達到既保證縫合后的強度,也可以止血。
[1] 秦國強, 王冠, 嚴程芬, 等.膠原海綿人工硬腦膜在重型顱腦損傷中的應(yīng)用.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4, 18(8):1307-1312.
[2] 陳靖, 石松生, 張國良, 等.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硬腦膜缺損.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3, 17(51):8914-8919.
[3] 蔣艷, 劉家剛, 范學政, 等.顱眶溝通性腫瘤顱眶重建及圍手術(shù)期處理.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2, 26(5):567-570.
[4] 王瑩, 雷霆.人工硬腦膜與自體筋膜用于后顱窩重建術(shù)后腦脊液漏的療效觀察.醫(yī)藥論壇雜志, 2013, 1(3):12.
[5] 鐘寶, 周波, 羅赤星, 等.生物型人工硬腦膜在硬腦膜缺損中的實驗研究.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醫(yī)學(下旬), 2014, 11(12):116-117.
Research of dural reconstruction in posterior intracranial tumor craniotomy
CAI Wei-p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ffiliated Zhangzhou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aterial, method and effect for dural reconstruction in posterior intracranial tumor craniotomy.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iddle suboccipital or outside incision approach, bipolar low current for endocranium edge blood coagulation after Y or H cut of endocranium, and postoperative dural reconstruction.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craniotomy (without dural reconstruction).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condi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dural suture is an important section in surgery,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Implement of non-invasive non-absorbable suture can provide slight continuous suture and economical partial fascia repair.Therefore, continuous suture is practical.
Posterior intracranial tumor craniotomy; Dural reconstruction; Correlation research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06
2015-06-15]
363000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