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平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疼痛的中醫(yī)護理
任 平
目的 探討中醫(yī)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 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術后常規(guī)護理的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中醫(yī)護理技術對術后疼痛進行護理。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疼痛例數(shù)較對照組少,使用止痛藥例數(shù)均較對照組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穴位貼敷配合紅外線照射的方法,有效地緩解了術后疼痛,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作用,有效避免了殘余腰腿痛的發(fā)生,提高了護士對術后疼痛的護理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中醫(yī)護理
腰椎盤突出癥好發(fā)于25~50歲的青壯年,為骨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表現(xiàn)為腰腿痛、麻木,重癥者大小便失禁、肢體癱瘓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腰椎間盤突出癥常采用經后路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文獻報道其遠期優(yōu)良率可達到80%[1],但仍有一部分患者術后會遺留腰背部疼痛及小腿疼痛、麻木等。術后疼痛是人體受到手術傷害刺激后的一種反應,它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能影響患者術后體力恢復并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手術后許多患者因為術后疼痛劇烈,影響了術后康復,甚至導致濫用止痛藥。如何解決患者術后疼痛、止痛藥濫用及早期康復鍛煉的問題仍然是困擾臨床的一個護理問題[3]。本文應用疼痛貼穴位貼敷與紅外線照射相結合的辦法來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取得明顯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6.02歲。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穴位貼敷法加紅外線照射法給予止痛,具體穴位為環(huán)跳穴、秩邊穴、委中穴、承扶穴、承山穴、腎俞穴、阿是穴。
1.3 護理措施 對照組采用術后常規(guī)護理,即術前進行訓練指導。指導患者腰背肌鍛煉、直腿抬高訓練、軸線翻身訓練排大小便,避免術后因臥位發(fā)生尿潴留或便秘。關心體貼患者,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疼痛閾值。主動與患者交談,轉移話題,分散不良情緒等。遵醫(yī)囑適時應用鎮(zhèn)痛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yī)護理技術。具體如下。
采用疼痛貼穴位貼敷前,先清潔穴位體表皮膚,揭掉穴位貼保護膜,外敷于疼痛和相關穴位,貼敷時間為12~24 h/貼為宜或遵醫(yī)囑。取穴環(huán)跳穴、秩邊穴、委中穴、承扶穴、承山穴、腎俞穴。對醫(yī)用膠帶過敏者,白細胞總數(shù)<4.0×109/L的患者,有出血傾向或者出血者慎用,使用中若有不適或偶有皮膚表面發(fā)紅,請立即停止使用。紅外線照射護理:采用由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特定電磁波治療器(簡稱TDP),連接電源:打開電源開關,待預熱5~10 min,方可進行照射治療。暴露病灶區(qū)及穴位貼敷部位直接照射,照射處皮膚距離照射板30~40 cm,皮膚表面溫度保持在(40±2)℃。照射30 min/次,2次/d。
1.4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與分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評,分值越低,疼痛越輕。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比較 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應用止痛藥類別比較 觀察組使用止痛藥的例數(shù)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使用各類別止痛藥的比較[n(%)]
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4]。術后疼痛從多方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疼痛可導致機體免疫球蛋白下降,降低機體免疫力,影響術后康復[5]。但朱軍方等[6]報道,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仍有5%~25%的患者殘余腰腿痛,需要進一步治療。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疼痛部位經絡循行規(guī)律選取環(huán)跳、委中、秩邊、承扶、承山、腎俞諸穴進行穴位貼敷與紅外線照射相結合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環(huán)跳在臀大肌、梨狀肌下緣;內側為臀下動、靜脈;布有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深部正當坐骨神經,可治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委中腘窩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脈;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癥;秩邊有臀大肌,在梨狀肌下緣;正當臀下動、靜脈處;布有臀上皮神經及股后皮神經,外側為坐骨神經,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癥;承扶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承山主治腰腿拘急,疼痛;腎俞主治頭暈、耳鳴、耳聾、腰酸痛等腎虛病癥。
各種致病之邪滯留在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致使經絡澀滯,郁而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則百病生焉。此時,可能在經絡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屬腧穴部位)出現(xiàn)麻木、疼痛、紅腫、結節(jié)或特定敏感區(qū)(帶)等異常情況。而運用穴位貼敷療法,刺激和作用于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和偏衰,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tài),產生良好的治療和調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臟,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紅外線照射、磁場共同作用,將中藥活化物質轉化為離子狀態(tài),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發(fā)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強筋壯骨,行氣止痛等作用。
綜上所述,采取穴位貼敷配合紅外線照射的方法,有效地緩解了術后疼痛,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作用,有效避免了殘余腰腿痛的發(fā)生,提高了護士對術后疼痛的護理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候樹勛,李明全,白巍,等.腰椎髓核摘除術遠期療效評價.中華骨科雜志,2003,23(9):513-516.
[2] 吳在德.外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50.
[3] 王清香,歐貴雪.穴位按摩聯(lián)合早期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中華護理教育,2012,9(4):164-165.
[4] 趙繼軍.疼痛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7.
[5] 梁茜茜.中醫(yī)護理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中的應用現(xiàn)狀.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4(4):116-117.
[6] 朱軍方,梅偉,楊豪.再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分析.中醫(yī)正骨,2007,19(6):2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152
2015-05-27]
277101 棗莊市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