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
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EM)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常見病,卵 巢子宮內(nèi)膜異位囊腫是其常見的類型,大約占盆腔子宮內(nèi)膜內(nèi)異癥的17%~44%[1]。目前診斷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的金標準及治療的首選手術方式是腹腔鏡手術。但是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治愈率低,而復發(fā)率高,特別是經(jīng)手術治療后仍有復發(fā)。國外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報道: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nèi)膜異位組織后,仍有36%的患者會復發(fā),需要二次手術治療[2]。因此,一些研究認為在EM保守性手術之后,繼續(xù)藥物輔助治療可以使EM的復發(fā)率降低并改善疼痛癥狀,從而使患者生活的質(zhì)量得到改善。
近年來,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工作。但隨著GnRH-a在臨床中的應用增多,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雌激素降低癥狀(如失眠、潮熱出汗、情緒波動、乏力、性生活障礙等圍絕經(jīng)期癥狀)以及骨密度降低越來越多的被發(fā)現(xiàn),因此限制了GnRH-a的長期應用。為進一步完善GnRH-a的臨床應用方案,本研究對100例卵巢內(nèi)膜異位囊腫患者給予GnRH-a治療,其中50位同時給予反向添加療法聯(lián)合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內(nèi)膜異位囊腫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年齡24~44歲,在本院行腹腔鏡保守性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結果為卵巢子宮內(nèi)膜異位囊腫;(2)術后2個月內(nèi)給予GnRH-a治療;(3)術前至少3個月未給予激素治療;(4)根據(jù)“修正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分期法”(1985年由美國生育協(xié)會提出)術后診斷為為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Ⅲ~IV期;(5)告知其本次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糖尿病患者;(2)患惡性腫瘤疾??;(3)合并肝腎功能異常或患免疫系統(tǒng)疾?。唬?)合并心血管疾??;(5)半年內(nèi)有血栓性疾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年齡24~44歲,平均(34.3±3.3)歲,其中診斷為EM Ⅲ期者22例,Ⅳ期者28例。對照組:年齡22~41歲,平均(33.8±2.1)歲,其中診斷為EM Ⅲ期者23例,Ⅳ期者2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EM臨床診斷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月經(jīng)第1天給予醋酸曲普瑞林注射液(達菲林,法國博福一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產(chǎn)品)3.75 mg皮下注射,間隔28 d重復注射,治療共6次。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于第2次給予達菲林治療的同時開始應用補佳樂(戊酸雌二醇,德國拜耳先靈公司產(chǎn)品)1 mg/d及醋酸甲羥孕酮3 mg/d直到完成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的低雌激素癥狀、血漿性激素指標及CA125的水平。具體觀察方法如下。
1.3.1 低雌激素癥狀觀察 采用門診就診隨訪的方法,詳細了解患者出現(xiàn)潮熱出汗、失眠、乏力、情緒改變、骨痛、性交不適等副反應情況。并根據(jù)Kupperman評分法對患者治療3個月后圍絕經(jīng)期癥狀進行評估,統(tǒng)計兩組患者各項癥狀的發(fā)生情況。其內(nèi)容包括:失眠、潮熱出汗、情緒改變、性交不適及骨痛。每項得分為0~3分,無上述癥狀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計算上述癥狀得分及總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1.3.2 血漿性激素及CA125水平的觀察 研究組及對照組患者在給予GnRH-a治療3個月后,早晨空腹靜脈采血4 mL,由本院檢驗科進行檢測,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漿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癌胚抗原125(CA125)的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絕經(jīng)期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潮熱出汗癥狀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圍絕經(jīng)期癥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絕經(jīng)期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血漿E2、FSH及CA125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SH、CA125及E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水平,研究組血漿E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上各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E2、FSH及CA125水平比較(x-±s)
目前,保守性腹腔鏡手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并作為卵巢子宮內(nèi)膜異位囊腫的首選治療方法[3]。有研究表明,如果腹腔鏡術后不應用任何藥物治療,其5年的復發(fā)率為36%[4]。有些學者認為EM Ⅰ、Ⅱ期患者的復發(fā)率為37%,而Ⅲ、Ⅳ期患者的復發(fā)率高達70%[5]。腹腔鏡術后復發(fā)率較高,主要由于:(1)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為性激素依賴性疾病,本身就具有易侵襲、轉移、復發(fā)等病變特點;(2)腹腔鏡手術為保守性手術,只能去除肉眼能辨認的子宮內(nèi)膜異位病灶,難以清除全部的EM病灶,殘留微小病灶可引起術后EM復發(fā);(3)即使腹腔鏡下觀察正常的腹膜,如行病理活檢仍有18.5%的子宮內(nèi)膜存在病變,提示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存在顯微鏡下病變,腹腔鏡手術中可能無法發(fā)現(xiàn)這些病灶[6-7]。研究發(fā)現(xiàn),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藥物治療可以改善單純手術治療的缺陷,提高EM治療的效果。
藥物治療主要通過造成一個低雌激素狀態(tài)來達到抑制EM復發(fā)的目的。GnRH-a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十肽類化合物其作用機制為:(1)可以競爭性阻斷垂體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受體,引起GnRH-a分泌的負性調(diào)節(jié),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減少,導致卵巢分泌雌激素減少以及停經(jīng)[8];(2)GnRH-a所致的低雌激素狀態(tài)同時可以改善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患者的腹腔免疫內(nèi)環(huán)境,使炎癥介質(zhì)的分泌減少,導致腹腔內(nèi)纖溶組織活性增強,減輕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的組織粘連從而防止EM復發(fā)[9]。
研究發(fā)現(xiàn)GnRH-a對于EM具有良好的療效,但長時間的低雌激素狀態(tài)容易并發(fā)頭痛、失眠、潮熱出汗、情緒波動、乏力、生殖道萎縮、性交不適等圍絕經(jīng)期癥狀及骨密度降低,因此臨床上GnRH-a療程多數(shù)在6個月以內(nèi)[10]。在保證GnRH-a治療效果的同時緩解低雌激素引起的相關癥狀,延長GnRH-a的治療療程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因此,許多研究提出了小劑量添加雌孕激素的反向添加治療方案(addback therapy,ABT)[11-12]。其基本原理是由 Barbieri[13]提出的人體雌性激素閾值窗口(雌二醇:30~45 pg/mL)理論,即雌激素水平維持在此范圍內(nèi)既可以減少雌激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又不會降低治療效果。本研究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的FSH水平處于正常卵泡期水平,E2水平也處于正常閾值內(nèi)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本研究針對EM患者所采取的反向添加治療方案是有效的。對于患者失眠、潮熱出汗、情緒波動、乏力、性交不適等圍絕經(jīng)期癥狀改善方面,研究組潮熱出汗癥狀顯著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癥狀雖然有所降低,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其他癥狀的改善可能需要較高的雌激素水平。
GnRH-a治療后反向添加治療的時機目前尚無定論。Zupi等[14]研究認為3個月以上的GnRH-a治療后可以開始補充小劑量雌孕激素。而Olive[15]則提出GnRH-a應用的同時給予反向添加治療。部分研究提倡把GnRH-a治療6個月以上作為應用反向添加療法的標準[16]。本研究反向添加方案是在注射GnRH-a第2針時開始,取得了良好效果。具體反向添加治療的時機選擇有待大樣本的研究。
綜上所述,EM腹腔鏡手術后輔助GnRH-a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和延緩EM復發(fā),提高治愈率。應用GnRH-a 1個月后同時應用反添加療法,既可以減少GnRH-a引起的不良反應,又不降低其治療效果,安全有效。
[1]冷金花,郎景和,趙學英,等.盆腔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病灶分布特點及其腹腔鏡診斷準確性的評價[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6,41(2):111-113.
[2] Abbott J A,Hawe J,Clayton R D,et al.The effects and effectiveness of laparoscopic excision of endometriosis: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2~5 years follow-up[J].Hum Reprod,2003,18(9):1922-1927.
[3] Whiteside J L,Keup H L.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the ovarian mass:a practical approch[J].Clin Obstet Gynecol,2009,52(3):327-334.
[4] Moghissi K S,Schlaff W D,Olive D L,et al.Goserelin acetate(Zoladex) with or without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1998,69(6):1056-1062.
[5] Buttram V C Jr.Evolution of the revised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classification of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1985,43(3):347-350.
[6]中華醫(yī)學會婦產(chǎn)科學分會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協(xié)作組.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的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7,42(9):645-648.
[7]冷金花,張羽.腹腔鏡在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局限性[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0,26(1):6-8.
[8]周新歡,崔金全,范中有.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Gn R H-a治療卵巢巧克力囊腫合并不孕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5):2421-2424.
[9] Podgaec S,Abrao M S,Dias J A Jr,et al.Endometri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 with a Th2 immune response component[J].Hum Reprod,2007,22(5):1373-1379.
[10] Chwalisz K,Surrey E,Stanczyk F Z,et al.The hormonal profile of norethindrone acetate:rationale for add-back therapy with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J].Reproductive Sciences,2012,19(6):563-571.
[11] Fernandez H,Lucas C,Hedon B,et al.One year comparison between two add-back therapie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GnRH agonist for symptomatic endometriosis: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J].Hum Reprod,2004,19(6):1465-1471.
[12] Surrey E S.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and add-back therapy:what do the data show ?[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10,22(4):283-288.
[13] Barbieri R L.Hormon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the estrogen threshold hypothesis[J].Am J Obstet Gynecol,1992,166(2):740-745.
[14] Zupi E,Marconi D,Sbracia M,et al.Add-back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associated pain[J].Fertil Steril,2004,82(5):1303-1308.
[15] Olive D L.The role of add-back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J].Drugs Today(Barc),2005,41(A):23-26.
[16]程云霞.血清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和超敏C反應蛋白在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中的診斷及治療價值[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