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統(tǒng)籌/王 鑫 執(zhí)行/王 鑫 杜妮 攝影/王 鑫 特別鳴謝/中共敘永縣委宣傳部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縣域?qū)n}系列報道之五紅色敘永山水邊城
策劃/本刊編輯部 統(tǒng)籌/王 鑫 執(zhí)行/王 鑫 杜妮 攝影/王 鑫 特別鳴謝/中共敘永縣委宣傳部
八十年前,一支篳路藍縷卻面容堅毅的隊伍,冒著隆隆炮聲,迎著陣陣硝煙,從巍峨綿延的大婁山那邊,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來到一座位于三省交界處的川南小城。在這座“雞鳴三省”的邊城外,這支跋山涉水而來的隊伍召開了一場著名的會議。這場召開在八十年前大年三十晚上的會議,深深地影響了這個古老國度的未來。這支隊伍名叫紅軍,這座小城名叫敘永,這次會議被后人稱為“石廂子會議”。
八十年的光陰轉(zhuǎn)瞬即逝,昔日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如今早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八十年前那場幾乎影響了中國近代革命史的會議,也早已成為這個古老國度紅色記憶的一部分,永遠被后人銘記。同樣得益于八十年前的那場會議,敘永這座曾經(jīng)繁華了幾個世紀的山水邊城,也在滾滾紅流中被人們載入史冊,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顆耀眼明珠。那么,究竟是敘永成就了紅軍?還是紅軍成就了敘永?青山不語,永寧河滾滾東逝去……
敘永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四川的的第一站,也是中央紅軍一渡赤水后入川到達的重要地區(qū)。在敘永這片紅色熱土上發(fā)生了彪炳千秋的重大歷史事件,傳誦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故事和遵紀愛民的動人事跡。
在敘永石壩彝族鄉(xiāng)的一間屋子里,一根被柴煙熏得烏黑的房柱裂縫中間,鑲嵌著三枚銅元。這三枚銅元已經(jīng)鑲嵌在房柱里面整整八十年了,是紅軍長征軍民魚水情的歷史見證。
紅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長途跋涉,連續(xù)作戰(zhàn),但部隊所到之處,嚴格遵守群眾紀律,關(guān)心群眾生活,在群眾中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而“營盤山上橘子紅”正是體現(xiàn)這種精神的典型事例。
在北緯28度更北一些,在四川省敘永縣的水尾鎮(zhèn)境內(nèi),在一個中國地圖上可能找不到的點上,有一個地方,名叫畫稿溪??杉幢氵@里如此不起眼,但仍然吸引著無數(shù)人的眼球。從敘永城往北走45公里,溯水尾河而上,一路領(lǐng)略了竹的浩瀚和氧的豐盛之后,便到了。
丹山是西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道教圣地,被譽為永寧八景之首。遠離塵囂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這座紅色的仙山于無聲處透出一絲超脫紅塵的清秀與空靈。
當年,來自陜西的鹽商在自貢修建了雍容氣派的西秦會館,然后帶著對鹽利的渴望來到敘永這座遙遠的邊城,在永寧河畔堅守著財富的春秋。而這座精美絕倫的春秋祠,也最終成為了這座邊城的象征。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浩瀚的歷史時空里,永寧河水和鹽馬古道,曾為敘永縣帶來了千年繁華。然而,時光易老,歲月無情,等絕代的風華終于褪去了殘紅,敘永也終于找回了邊城的本色,并延續(xù)了那份悠然與寂寞。
作為鹽馬古道上赫赫有名的“邊城”,敘永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而且各種好玩的好吃的也令人眼花繚亂。住在敘永,吃著美食,賞著美景,感悟邊城的歲月靜好,定能讓你樂不思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