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內容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重難點。中文做為一種語言,其目的是為了表達,而表達的背后是思維。作文教學要注重思維的訓練,做到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由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飛躍。
關鍵詞:作文 模仿 思維 創(chuàng)造
作文教學應該如何教,學生的作文該如何寫,怎么提高寫作水平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廣大語文教師和學生的老大難問題。我們知道,“整個語文教學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 一是閱讀教學,二是作文教學”。①作文教學可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之一,對于很多人而言,寫作水平更是成為評判語文能力的硬性標準。所謂熟能生巧,多寫就會寫。學生的勤寫勤練肯定是能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和助于抒發(fā)內心情緒,對于已經進入寫作大門的大多數這是必然的。那么對于很多不知道如何落筆,不知如何寫作的人又該如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與點撥至關重要?,F在學生寫作過于千篇一律,選材過于單一,寫作方法不當,針對這些現狀,作文教學中,教師又該如何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又有效的提高寫作水平,這一直是很多老師奮斗的目標。很多學生盲目于辭藻的堆砌和記流水賬,他們的作文思路混亂且毫無亮點,且常常哀嘆作文不會寫。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忽視了就在身邊的“寶”——課文。語文課文是挑選出來的精華,這個對于我們學習作文寫作也是一個很好的示范?,F在,我們以側面描寫作文教學為例來闡釋。
一.側面描寫作文教案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有關知識,方法和技巧。
2.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能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對其進行生動地描述。
(二)教學重難點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異同。
2.學會用側面描寫的角度作文。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故事導入——踏花歸去馬蹄香(配圖片)
(典故:北宋皇帝宋徽宗喜歡繪畫,他本身也是一個善于畫花鳥的能手。他繪畫特別注意構圖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試畫家的時候常常以詩句為題。有一次,朝廷決定考試天下的畫家。詔命一下去,各地的畫家都云集京城。到了考試那天,主考官出了一個命題:“踏花歸去馬蹄香”,讓畫家按這句的內容體現出來。開始,畫家們個個都面面相覷一籌莫展。不多久,眾畫工揮毫潑墨,各顯其能,有的畫騎馬人手里拈著一枝花,有的畫馬蹄上纏繞著一枝花,有的畫一匹馬站在一片鮮花盛開的草地旁……最后奪魁的卻是這樣一副畫:一匹駿馬奮蹄疾馳,馬蹄邊飛舞著幾只小蜜蜂。)
2.明確概念
正面描寫也就是直接描寫,是對人物的肖像、心理、語言、行動或環(huán)境、氣氛作直接的描繪,讓讀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和環(huán)境的規(guī)模、事件的氣氛等。
側面描寫又稱間接描寫,是相對于正面描寫(又叫直接描寫)而言。它主要是通過對與特定人物相關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寫,來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從側面間接表現特定人物形象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種描寫方法。又稱為“烘云托月”。
3.讀經典.曉益處.探方法
(1)以人襯人激發(fā)想象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陌上?!罚?/p>
《陌上桑》中是如何來表現采桑女羅敷美貌的?(正側面描寫)
詩中運用了側面描寫,你能找出來是哪幾句嗎?
這首優(yōu)秀的漢樂府民歌《陌上?!罚茉炝艘晃幻利惓霰?、機智善斗的農家姑娘秦羅敷的形象。
實際上作者并沒有去寫秦羅敷的發(fā)、臉、身材等,詩中最具表現力的卻是側面描寫?!靶姓咭娏_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中通過長者、少年、耕者、鋤者的不同動作、神態(tài)、表情,烘托出了羅敷的美麗。真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收到了正面描寫達不到的藝術效果。
點明:作用一:激發(fā)想象、方法一:以人稱人
(2)以物襯人反襯烘托
《口技》語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的簡單道具介紹。有何作用?
作用:體現出表演者完全靠“口”在表演,側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點明:作用二:反襯烘托、方法二:以物稱人
(3)以景襯人突出人物
《社戲》語句:“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fā)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边x文寫了什么?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夜景有何作用?
作用:通過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的清新優(yōu)美的圖景,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而迫切的心情。
點明:作用三:突出人物、方法三:以景稱人
4.展身手.寫片段.用方法
看圖片,理解畫意。運用側面描寫方法,表現人力車夫勞作的艱辛和內心的酸楚。
5.總結:側面描寫的原則
①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以側面烘托為輔。確定好自己所要表現的主題,不能喧賓奪主地過多運用側面描
②不宜正面描寫的,用側面描寫加以渲染。
③其他寫作技巧,如修辭、各種人物描寫方法等。
總之,側面描寫豐富了描寫的手段,并且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增添了語言的魅力,真正突現了中國詩文“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endprint
6.作業(yè):情景寫作
“一天下午,母親去參加我學校召開的家長會了,墻上的時鐘已走過八點,母親快回來了……”請大家展開想象,塑造在這一特定情境下的“我”的形象,要求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并劃出側面描寫的語句,字數150字左右。
二.實踐與理論的契合
從側面描寫的教案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寫作中不知如何下筆,如何運用素材,如何使用寫作方法等這些難題,都是因為學生還沒有找到學習的榜樣。生活中,我們有“榜樣效應”,在作文寫作中也有“榜樣效應”。教案中的例子都來自于書本,是學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課文,它們給作文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所有的教學都應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亞里士多德認為兒童一開始就有模仿的本能,他們因模仿而獲得最初的知識、模仿就是學習。復雜的模仿包括對模仿對象的感知和理解,是與思維過程相聯(lián)系的”②。模仿是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但也是有助于進一步學習的一種手段。
在側面描寫教學中,通過一步一步的展現課文、分析課文、總結寫作手法,讓學生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掀開蒙在美文上的面紗,學會相應的寫作手法。這是一個引進門必不可少的步驟,在了解了寫作手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模仿著寫。在模仿時,“通過強化、動力定型、定勢心理等逐漸習得知識和技能,然后通過遷移,打破定勢、進行思維、聯(lián)想、想象,再走向創(chuàng)新”③。
所謂“作文有格,文無定格”。“人們在文本寫作過程中遵循的體制和規(guī)范即是格。這種公認標準,它一方面具有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又是變化發(fā)展的”④。人的身心發(fā)展是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連續(xù)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人的記憶也是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形象思維發(fā)展到抽象思維。有意識的模仿,從中學會寫作思路和素材選擇,遵循體制和規(guī)范,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寫作。有積累有沉淀,才能更好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走向創(chuàng)新。
三.作文中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飛躍
模仿是初學者作文入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模仿的基礎上,會寫了,能寫了,才能更自如的擺脫束縛,自由發(fā)揮。所以模仿與創(chuàng)新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fā)展,這也正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那么,在實際寫作中,如何做到模仿訓練呢?
首先是模仿內容,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經歷各不相同,通過閱讀、觀察而儲存的知識素材也各不一樣。模仿內容不是復制內容,而是模仿選內容的標準。范本寫的內容能提點我們知道如何篩選眾多的素材,什么樣的素材搭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是模仿思路,思路就是一個人思考問題的線索和條理。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思路,這就存在一個邏輯思維:如何布局結構,如何娓娓道來,如何思路清晰等等。再者是模仿技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大多不是平鋪直敘,作者常常通過各種寫作技法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通過分析品味作品,并讓學生嘗試模仿,促使知識的遷移,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經驗和技巧。
最后是模仿語言,學生作文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語言干癟枯燥或詞不達意。大量的閱讀能提高學生的語感。作文中,通過模仿組詞造句和表情達意,以訓練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做到可意會亦可言傳。
在教案中,分別從選文中分析了如何進行側面描寫。在《口技》中,作者為何選取口技者的身邊的道具并對“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的簡單道具介紹,其目的是為了用簡單的道具來突出口技者高超的技藝。另外,通過點出從以人來稱人,通過描寫眾人見羅敷的反應來稱出羅敷的美麗。以及以景稱人等等。行文的思路、范文的語言表達,遣詞造句、內容篩選等這些,在作文練習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先模仿,回憶身邊的人、事物,環(huán)境,然后再創(chuàng)造,這樣一篇飽含真情實感的,有味道的文章便會形成。在掌握多樣的技法,儲備足夠的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后,行文便不止于模仿,接著,便會走向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王光湖:閱讀教學教什么[J].新課程,2008.08:79.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1).
[3]何明,何毅:寫作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01.1-12.
[4]林三松:寫作導引[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6(1).
注 釋
①王光湖:閱讀教學教什么[J].新課程,2008.8:79
②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1)
③何明,何毅:寫作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01.1-12.
④林三松:寫作導引[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6(1).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附屬第一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