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恩
內容摘要:教師講,學生聽,延續(xù)多年的教育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使之真正“動”起來,逐步樹立主體意識,提高參與、互動、應變能力。
關鍵詞:學生 學習 主體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已成為教育的共識?,F(xiàn)代教育的方法之一就是提倡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傳遞信息,使每個學生在親身經歷學習探究的過程中,一改傳統(tǒng)的被動的學習方式。通過參與性、實踐性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整體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根據(jù)聽課與調研,我認為部分教師未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或者說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得不夠充分。長此下去,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培養(yǎng),想象力得不到發(fā)揮,這不能不說是教師教學的失誤。在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極力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要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讓他們切實“動”起來,而不是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那么,怎樣切實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呢?筆者認為應重視一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能力
教師只顧教學,以滿足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從而趕時間,爭速度,沒有充分考慮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會“精講多練”,在四十分鐘內極力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講課時,我總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先動腦想,再把要解決的問題動手寫出來,同時穿插提問,根據(jù)回答分析講解,以點帶面,得到的啟發(fā)不少。只講不練不行,只說不動不行,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培養(yǎng)這三種能力,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相信,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方法。
二.因勢利導,雙向互動
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探究知識,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要通過學生自身實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經歷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探索問題,自行解決問題這一互動、自主的過程,達到“探究——創(chuàng)新”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雙方互動,而不能唱“獨角戲”,要讓教于學生,請學生當“老師”,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在講《沁園春·長沙》時,引導學生從意象的角度了解詞中關于湘江秋景的描寫,品味詞中博大的意境,領會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無所畏懼的革命氣概。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意象,品味語言,激發(fā)興趣。接著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獨立寒秋”圖描述成一幅詩意的畫面。學生討論后明確:在深秋的季節(jié)里,橘子洲頭,佇立一位英姿勃發(fā)的年輕革命家,他深情地注視著滾滾北去的湘江水,凝重的目光里透射出無限遐思。教師由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求同存異,合作創(chuàng)新
在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同時,應尊重學生,允許學生發(fā)表自己不成熟的見解,而不是聽到或看到和教師擬定答案不相符的情況,就加以否定,應極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上要求同存異,有較好地“合作”精神。在講《逍遙游》時,我和多數(shù)同學一致認為,大鵬鳥并沒有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程度,因為大鵬鳥亦需駕風而行,屬于“有所待”。而有位同學認為,大鵬鳥就是“至人、神人、圣人”的化身,這個化身應是莊子。因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使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至人,神人,圣人是物我不分的,且沒有任何功名意識,這種人生境界不正是莊子所特有的嗎?聽了這位同學的發(fā)言,大家深受啟發(fā),我也表示贊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才能孕育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提高思辨力。
四.提供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多多參與
讓學生成為“主體”,為他們提供條件,創(chuàng)造盡可能參與的機會,是必不可少的。就語文學科來說,可讓學生到講臺即興演講,詩歌朗誦,表演小品,試講課文等;課下讓學生互改作文、互講故事、互相提問、互改作業(yè)等,都是將學生當成主體的表現(xiàn)。教詩歌單元時,我先表情朗誦做示范,并說明抑揚頓挫之處,再選學生到前臺。有的同學膽子小,不敢上,就盡量予以鼓勵,結果朗誦的都不錯,有時簡單的課文讓學生試講,有時讓學生即興演講,表演小品。每學期的最后一次作文學生互改,要求給出分數(shù),寫出批語。很多同學在批改中遇到了問題,舉手發(fā)問,教師隨時指點。人人得到了鍛煉,受益匪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盡可能多想辦法、出主意,將“傳統(tǒng)講堂”變?yōu)椤坝行騽犹谩?,把“一言堂”改為“群言堂”,切實在提高學生操作能力上下功夫。
(作者單位:甘肅甘南州合作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