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學界素有“建安風骨”“盛唐氣象”之說,正說明文藝作品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風貌。古今中外,也只有那些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的文藝作品,才能成為傳世之作。在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以《文心雕龍》中的這句話,深刻的提出了文藝作品如何反映人民的心聲、引領時代前進的問題。今天的中國,正日臻“偉大”,這既給了文藝工作更多養(yǎng)分、更大的舞臺,也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時代聚精神?!芭e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成為時代精神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這是文藝工作者理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如果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yōu)秀作品,怎么能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民族?
釋義:
本句詩出自劉勰所作的《文心雕龍 時序》:“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 因談馀氣,流成文體,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眲③淖謴┖?,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他認為文學會隨著政治的興衰而發(fā)生變化。如唐堯時代,教化普及,所以百姓作《擊壤歌》,兒童們唱《康衢謠》。虞舜時代,政治清明,百姓安閑,于是舜唱出了《南風歌》,群臣也和他同唱《卿云歌》。
成湯圣哲英明,因而出現(xiàn)了《詩經(jīng)·商頌·那》中的頌詞。周文王恩德隆盛,這時《周南》中的民歌,便反映了人們勤勞而無怨言的精神。但周厲王、周幽王時期政治黑暗,因而《詩經(jīng)·大雅》里的《板》《蕩》等詩便充滿了憤怒的情緒;平王東遷后,周室衰微,于是出現(xiàn)了亡國哀痛的《王風·黍離》??梢?,“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學作品的傾向,就是政治生態(tài)的形象反映。
《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專著。書中較全面的總結了前代的文學現(xiàn)象,論述了文學中的一些重要的問題。其中,針對文學發(fā)展于時代變遷的關系,提出了“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著名論斷?!段男牡颀垺饭?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由劉勰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南山寫下。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圣》《宗經(jīng)》3篇。從《明》到《書記》的20篇。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稌r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tài)度、原則,共50篇。《文心雕龍》系統(tǒng)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征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chuàng)造、鑒賞的美學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