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東野圭吾的小說《信》,有個細節(jié)是,剛志以為弟弟直貴喜歡吃糖炒栗子,后來直貴回憶,喜歡吃糖炒栗子的是媽媽。他們兩兄弟小時候和媽媽從百貨商店買回來,三個人圍坐在一起,剝了皮遞給媽媽吃,因為喜歡看媽媽吃栗子時高興的臉?!趦尚值苎壑?,那位辛苦的媽媽高興的時候大概很少吧。
這個故事,在中國的版本中,它還有一種可能。那位辛苦而偉大的媽媽,把栗子往孩子們跟前推,說:“你們吃吧,媽媽不餓。”……很多很多年后,兩個孩子長大了,他們才發(fā)現(xiàn),其實媽媽最愛吃的就是糖炒栗子,但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她忍住了。
他們與一種甜蜜擦肩而過了。
媽媽吃栗子時的笑臉,對于直貴來說,是何等無可替代,只有直貴自己知道。一個孩子能讓媽媽高興地笑起來,他會多么快樂,他在這件小小的事上,體會到自己人生最初的力量。
直貴初中時他媽媽就去世了。后來是很多冷徹骨髓的日子,但我替他感到安慰,他起碼有過一個回憶:他媽媽吃了很多板栗。這一幸福的時刻持續(xù)了很久很久,他可以反復(fù)回味,直到那么多年、那么多年之后,他到監(jiān)獄中給哥哥唱歌的時候,所想到的也是:“哥哥,我們也有幸福的那一天嗎?我們在一起交談,就像我們兩個給媽媽剝栗子時那樣。”——回憶中那個時刻,已經(jīng)是他心中幸福的圖騰。
他當(dāng)然感謝媽媽,不只因為她愛他,更因為,她給了他流動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