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個性化護理模式在肝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評價其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期間,觀察組的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依從率為96.67%,護理滿意率為95%,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個性化的護理模式運用于肝病護理中,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助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減少了醫(yī)療糾紛,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肝病 個性化護理 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432-02
肝病是指人體肝臟發(fā)生病變,主要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對身體危害性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者甚至會威脅生命。肝病的發(fā)病因素復雜,目前臨床尚無特效藥物,加之乙肝、丙肝、戊肝等肝病具有傳染性,大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恐懼、焦慮、急躁、孤獨等心理障礙。近幾年,個性化護理模式被廣泛應用到臨床護理中,堅持“以人為中心”的護理原則,根據(jù)患者具體臨床特點和心理狀況,給予個性化護理,滿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在各個方面進行有效護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作者將個性化模式模式運用于肝病患者的護理中,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77例,女53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36.5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病程4.2年。類型:乙肝35例,肝硬化30例,甲肝20例,丙肝15例,酒精性肝病12例,肝癌8例。隨機將120例患者分為兩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肝病類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治療前的各項常規(guī)檢查、嚴密監(jiān)測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情況、隨訪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基礎護理。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及家屬交流過程中,應禮貌、熱情、文明,尊重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不斷提高自身護理專業(yè)技能,及時總結護理經(jīng)驗,在護理過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細心觀察和了解患者病情,及時給予有效護理,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1.2.2心理護理。肝病患者常伴有緊張、恐懼、焦慮、悲觀等不良心理情緒,這對患者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不利于身體康復。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源由,熱情誠懇地與患者進行溝通,換位思考,體會患者的感受。充分尊重和保護患者隱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2.3飲食護理。由于肝臟功能障礙,很多高熱量食物不宜食用,應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控制熱量攝入,以消化肝細胞內的脂肪。多飲水,促進機體代謝,幫助毒素排出體外。忌食辛辣食物,戒煙酒。
1.2.4病房環(huán)境護理。保持病房干凈衛(wèi)生,建立一個溫馨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降低患者心理負擔,有利于患者保持愉悅心情。維持通風時間,保持空氣流通,可放置綠色植物,讓患者感到生命的活力。
1.2.5個性化護理。由于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yè)、知識文化、身體情況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個性化護理。老年肝病患者,由于身體條件差,抵抗疾病能力較差,加之兒女不能隨時陪伴,患者多有孤獨感,護理人員需要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于認知能力較差,應加強疾病宣教,讓患者了解更多關于肝病的預防和護理知識。語言表達障礙的患者,避免使用專業(yè)術語,應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詞匯進行交流。整個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若出現(xiàn)嘔吐、惡心、發(fā)熱等并發(fā)癥,應遵醫(yī)使用相關藥物,必要時應立即同時醫(yī)生救治。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期間,觀察組的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依從率和護理滿意率比較。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依從率為96.67%,護理滿意率為95%,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肝病發(fā)病原因較多,大部分肝病具有傳染性,且難以痊愈,這使得患者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時,還承受了來自家庭、社會多方面的壓力,使得患者心理負擔過重,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個性化護理模式,堅持以人為中心的護理原則,從多方面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護理,將患者的差異性需求作為主要護理內容,使護理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護理的人性化,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讓患者滿意,減少醫(yī)療糾紛,并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本研究中,將個性化護理模式運用于肝病患者的護理中,明顯縮短了治療時間,減少了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了依從率和護理滿意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將個性化的護理模式運用于肝病護理中,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助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減少了醫(yī)療糾紛,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