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常見嚴重創(chuàng)傷手術的麻醉處理。對胸部創(chuàng)傷手術、腹部創(chuàng)傷手術、擠壓綜合征手術、脊髓損傷手術的麻醉處理。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麻醉期間容易出現(xiàn)心律失常,血內兒茶酚胺濃度升高、低血容量、低氧血癥、酸堿和電解質平衡紊亂、心肌缺血和麻醉藥物作用都是可能的誘因。
關鍵詞:嚴重創(chuàng)傷;手術治療;麻醉處理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405-01
嚴重創(chuàng)傷病人有病情復雜、劇變的特點。對某些嚴重創(chuàng)傷病人手術治療是挽救病人生命的惟一有效措施,應盡早施行。由于此類病人生命系統(tǒng)與器官代償功能常已消耗殆盡,麻醉非常危險,如能于麻醉前采取必要措施適當恢復與增強重要器官功能,則可減輕麻醉危險性。嚴重創(chuàng)傷病人的麻醉處理首先對病人病情嚴重程度進行正確與恰當評估,并仔細了解各系統(tǒng)與器官的功能狀態(tài);術前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增強生命器官功能;盡量選用病人能承受的麻醉術與麻醉藥;麻醉全程進行必要監(jiān)測,并隨時糾正生命器官活動異常;積極防治術后并發(fā)癥。
1臨床資料
對2012年~2014年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3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6~56歲,平均42歲。致傷原因:多為車禍12例,建筑施工事故12例,暴力及刀刺傷8例。受傷部位:胸部創(chuàng)傷9例,腹部創(chuàng)傷8例,擠壓綜合征手術8例,脊髓損傷手術5例。
2麻醉處理
2.1胸部創(chuàng)傷手術的麻醉處理麻醉前必須先施行胸腔穿刺閉式引流,否則可因正壓通氣而加劇胸腔積氣和縱隔移位,甚致猝死。并存頸部皮下氣腫和縱隔增寬者,要懷疑大氣管破裂。胸內大血管破裂,往往因急劇失血而病情危重,多處于嚴重休克、神志不清狀態(tài),必須立即手術止血,麻醉須密切配合,不能延誤。心臟挫傷可致心律失常、心功能驟減。胸部損傷病人中約5%伴心肌挫傷,38%伴ECG改變。
肺實質損傷者多伴有咯血,誘導插管時要避免嗆咳,要警惕大量血液涌出造成窒息意外。如遇心音弱、失血量與低血壓不相符、心影增寬變大、CVP增高時,須想到有心臟壓塞,其麻醉處理十分困難。心包腔積血越多,心排出量越減少,麻醉誘導后越易出現(xiàn)嚴重低血壓或心臟停搏。對疑有心臟壓塞者,術前應先在局麻下行心包穿刺減壓,然后麻醉誘導,不用硫賁妥鈉,可用氯胺酮。胸部創(chuàng)傷常需在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或靜吸復合麻醉下急癥開胸手術。麻醉處理總原則為淺麻醉,輔助肌松藥,控制呼吸,改善呼吸功能。不宜應用N2O,宜常規(guī)輔用局麻或肋間神經阻滯,以維持淺全麻。對并存肺挫傷者,應嚴格限制術中輸血輸液量,充分估計失血量,謹防輸血輸液過量招致肺水腫。輸血輸液過程中除嚴密觀察臨床表現(xiàn)外,應連續(xù)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SpO2和ECG。
2.2腹部創(chuàng)傷手術的麻醉處理
腹腔實質性臟器損傷以肝、脾破裂居多,且以脾破裂為常見。嚴重肝、脾破裂的出血量一般都在2000mL以上。腸系膜血管破裂出血亦較多見。對腹部創(chuàng)傷伴內出血者,治療應越早越好,同時應努力糾正失血性休克,當血壓開始下降、脈壓變窄、脈搏增快時,提示失血量已達1000~2000mL。在出血尚未止住前,應盡量輸平衡鹽液,當出血止住后再輸全血,以節(jié)省血液。當休克初步改善后,應立即在氣管內淺麻醉下手術,用靜脈復合或靜吸復合并用肌松藥維持,切開腹膜時,謹防腹腔積血一涌而出,導致血壓驟降所致的意外,應緩慢放出并做好快速輸血準備。
對單純胃腸道損傷,如無明顯失血癥狀。情況也較好,可選用連續(xù)硬膜外阻滯。低血容量休克前期病人,經輸血、輸液血壓回升且趨于穩(wěn)定者,可考慮用連續(xù)硬膜外阻滯,但必須慎重掌握以下要點:①正確判斷循環(huán)功能;②根據(jù)手術要求選擇最低穿刺點,如胸11-12或胸12~腰1椎間隙穿刺,頭側置管;③置管后改平臥位,測血壓、脈搏無明顯變化時再注射試驗量,一般給2~3mL;④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對麻藥的耐量極小,極易擴散過廣,有時僅試驗量即可手術切皮,故應嚴格掌握分次、小量用藥,如果仍有痛感,宜適當配合局麻,當進入腹腔控制出血點后,再酌情經導管注入局麻藥;⑤阻滯平面應盡量控制不超過胸6,要警惕血壓驟降的意外。
2.3擠壓綜合征手術的麻醉處理
四肢或軀干嚴重創(chuàng)傷常合并擠壓綜合征,系肌肉長時間受壓致大批肌肉缺血壞死所致,死亡率很高。為阻止擠壓綜合征繼續(xù)發(fā)展和促進受損肢體恢復功能,須施行手術治療,早期行筋膜間隔切開減壓以緩解癥狀;對肢體感染壞死、全身中毒嚴重者,須行截肢手術。因常并存腎功能不全,麻醉處理須極謹慎,麻醉選擇及術中處理均應以不影響。腎功能為前提。如果不存在休克,下肢截肢可選用硬膜外阻滯;如為多發(fā)損傷或伴低血容量休克,須采用氣管內全麻,可用靜注依托咪酯或異丙酚誘導,氯胺酮復合神經安定鎮(zhèn)痛合劑、安氟醚或異氟醚吸入維持。伴高血鉀者避免用琥珀膽堿。合理掌握輸液量,維持出入相等,盡量不予輸血,必需時應輸新鮮血。對有高血鉀者,可輸高滲葡萄糖液加胰島素(按3~4g加1單位計算);10%葡萄糖酸鈣40~80mL靜脈滴注。對有代謝性酸中毒者,用5%碳酸氫鈉液治療,同時可堿化尿液,防止肌紅蛋白沉積堵塞腎小管。要維持一定的尿量,必要時靜注利尿藥以保護腎臟功能。
2.4脊髓損傷手術的麻醉處理
應該對脊柱骨折水平以上的脊髓功能作出檢查和評估,第5頸椎節(jié)段隋況可對臨床評估提供最重要證據(jù),這一節(jié)段的脊髓功能為控制三角肌、肱二頭肌、肱橈肌的運動,如果這些肌肉松弛,表明第5頸椎受損,還可有部分膈肌麻痹。第4頸椎完全損傷可危及生命,需行呼吸支持。此類手術均需采用全麻?,F(xiàn)將脊髓外傷的處理分述如下:
2.4.1氣管插管頸椎損傷病人的氣道處理十分重要,急性頸椎損傷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因此,所有嚴重創(chuàng)傷或腦外傷的病人在影像學確診之前,都應視為有不穩(wěn)定性頸椎骨折。在搬運過程中,應用脊柱專用床板固定頸部,以防進一步損傷。此類病人可能需應用纖維支氣管鏡引導行清醒氣管插管。對于無頜面部及顱底骨折的病人可行經鼻氣管插管。在緊急情況下,可行經口直接喉鏡窺視下氣管插管,但應注意插管時盡量減少頸部后展。
2.4.2外科處理脊髓損傷的外科處理依據(jù)神經功能情況、影像學診斷、有無脊椎移位和不穩(wěn)定而定。對于不伴有四肢麻痹或截癱的不穩(wěn)定性脊椎損傷病人,如擺放體位不當可引起截癱,最危險的動作是給病人翻身。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在確定病人上、下肢隨意運動的前提下進行靜脈置管、全麻誘導、氣管插管和擺放體位。頸椎骨折的手術通常為經前路減壓和固定,手術切口約在胸鎖乳突肌前緣,因而接近于一些重要的血管神經;胸腰部脊髓損傷多采用后人路手術。
2.4.3維護脊髓完整脊髓創(chuàng)傷后可發(fā)生脊髓休克,損害平面以下的脊髓功能將完全喪失,表現(xiàn)為軟癱、內臟和軀體感覺喪失、麻痹性腸梗阻、血管加壓反射喪失,脊髓休克可持續(xù)幾天至3個月。所有脊髓損傷病人的麻醉處理都應維持良好的脊髓供血,維持足夠血壓及血容量以保證脊髓灌注壓,因持續(xù)低血壓可進一步加重神經功能損害。應避免過度通氣,因PaCO2嚴重降低可減少脊髓血流。應用神經生理監(jiān)測,如軀體誘發(fā)電位(SSEPs)、運動誘發(fā)電位(MEPs)和肌電圖(EMG),有助于及時了解神經功能改變及早期治療。手術中如發(fā)現(xiàn)有MEPs或SSEPs的變化,可用喚醒試驗進一步確定神經功能損害。
2.4.4呼吸功能支持高平面脊髓損傷可導致呼吸功能受損。CA-5以上損傷,由于膈肌抑制而發(fā)生呼吸衰竭,需行呼吸支持。C5~T7脊髓損傷由于膈肌和肋間肌活動受抑制而使呼吸功能明顯受損。肋間肌無力可造成呼氣時的矛盾呼吸,使潮氣量下降60%。由于不能有效咳嗽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而發(fā)生肺不張和感染。
2.4.5心血管功能支持一旦發(fā)生脊髓休克,則損傷部位以下的交感性血管張力即喪失,如TI-T4脊髓受損,影響心臟加速神經而發(fā)生心動過緩,因此,這類病人發(fā)生出血性休克時,不會發(fā)生代償性心動過速,心率仍維持在40~60次/min。對伴高位頸髓損害的病人,主張置入肺動脈導管以指導液體治療。對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定的病人應根據(jù)需要給予血管收縮藥、血管擴張藥或正性肌力藥治療。
2.4.6控制體溫脊髓損傷平面以下體溫變化與交感張力分離,即當體溫下降時,缺乏交感縮血管反應,導致體溫隨環(huán)境溫度而變化。對這類病人需注意保溫,可通過提高室溫、對皮膚加溫、靜脈輸液劑加溫及吸入氣體濕化而保護機體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