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256例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28例,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tǒng)溝通方式護理;觀察組在傳統(tǒng)方法基礎上注重運用非語言性溝通方式進行護理,并對護理滿意程度進行統(tǒng)計調查。結果:觀察組護理質量及護理態(tài)度滿意度分別達到97.65%和96.09%,較之對照組的84.38%和87.50%,分別提升了13.17%和8.59%,兩組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滿情況發(fā)生率顯著降低。結論: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是與低齡患兒溝通的一個有效的方式,能夠輔助患兒康復,顯著提升護理效率。
關鍵詞:護理;兒科;非語言性溝通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064-02
非語言交流是以人體語言(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通過人的表情動作等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人類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兒童年齡較小,語言溝通能力不足,護士難以有效的用語言進行安撫與護理。故非語言性溝通在護理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護士在工作中通過表情及行為等有效影響兒童,緩解其進行治療時的緊張情緒。近年的研究也顯示,非語言性溝通在護理中產生了實際療效。筆者分析整理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256例患兒進行非語言性溝通的狀況,現(xiàn)報告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256例患兒。其中,男孩132例,女孩124例,年齡2-8周歲,平均年齡5.8周歲,住院時間為1至4周,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28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以及住院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tǒng)溝通方式護理;觀察組在傳統(tǒng)方法基礎上注重運用非語言性溝通方式進行護理。
衣著服飾:兒科護士應當穿著粉色的工作服,以增加患兒的親切和認同感。護理過程中,應衣著整潔大方,束發(fā),穿軟底平跟鞋,面部施以淡妝,給患兒及家屬帶來健康、親切的形象,拉近與患者間的距離。
1.2.1面部表情
在人的溝通過程中,面部表情的信息更容易為人們所觀察和理解,它是人們理解對方情緒狀態(tài)最有效的一種途徑,是非語言溝通中最豐富的源泉。護士的面部表情對患兒心理上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保持親切、和藹、自然,嘴上時刻掛著微笑,會有效拉近與患兒之間的距離,消除患兒及其家屬的顧慮,增強對護士的信任感和對于治療的信心,同時也改善了醫(yī)患關系,增強了彼此的信任。遇到突發(fā)情況,患兒病情危急時,護士應當控制住自己情緒,保持鎮(zhèn)定,穩(wěn)定患兒及其家屬的情緒,輔助醫(yī)生治療,防止家屬過激行為的產生。因此,恰當?shù)剡\用面部表情在護理過程中尤為重要,同時懂得通過患兒面部的表情變化了解其內心的變化,及時有效的安撫并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2.2動作與姿勢
人的身體姿勢,是另一種傳達信息的交流方式,在不同的情況下其包含有特定意義。適當合理的運用身體姿勢也有利于護理工作,護理過程中,護士應始終保持優(yōu)美的體態(tài),注意手勢的大方、得體,避免一些失禮的和令人產生反感的表現(xiàn)。在緊急的情況發(fā)生時,護士的表現(xiàn)會直接影響患兒及其家屬的情緒,故護士在此時從容鎮(zhèn)定的舉止,會增加患兒及其家屬的安全感,減少憂慮情緒。
護士在進行護理活動時應當站在床邊,保持體態(tài),不應靠坐在床上,給病患留下不好的印象,與患兒熟悉流時要保持近距離,采用蹲位,與患兒躺臥的位置相平,這種交流方式更加親切,也便于患兒呼吸。
1.2.3目光與眼神
在與患兒交流過程中,護士的眼神和目光顯得很重要,目光是信息表達的重要途徑,目光的交流更易使患兒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拉近醫(yī)患之間的距離,穩(wěn)定患兒的情緒。眼神還可以用來傳遞鼓勵、支持和安慰等信息,提示患兒以配合治療的完成。
1.2.4撫摸
撫摸是一種很常用的護理技術,護士可通過撫摸、摟抱使患兒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撫慰,增加患兒的舒適感和安全感,減少其緊張及焦慮情緒。對于嬰兒,皮膚接觸更有著治療和預防一些疾病的作用,這種嬰兒的特殊需要是低齡年齡段特有的,撫摸不僅改善了患兒的睡眠質量,且提高了患兒的免疫力。
1.2.5病房環(huán)境的應用
改善醫(yī)院的病房環(huán)境,會產生恐懼心理減輕患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把病房盡量營造出家庭的溫馨,包括光線、裝飾、溫度等,并保持病房空氣新鮮和環(huán)境安靜;且在病房中貼一些兒童喜歡的卡通圖案。
1.3護理評價
筆者針對兒科護理相關要求和問題進行問卷,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評價標準為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和護理態(tài)度的滿意度。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我院使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一般資料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并進行t檢驗,統(tǒng)計學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如表1所示,觀察組護理質量及護理態(tài)度滿意度分別達到97.65%和96.09%,較之對照組的84.38%和87.50%,分別提升了13.17%和8.59%,兩組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一般和不滿評價顯著減少,其中護理質量方面觀察組較之對照組,一般評價減少10例,不滿評價減少7例,發(fā)生率降低到0%,護理態(tài)度方面一般評價減少9例,不滿評價減少2例,發(fā)生率降低到0%。
3 討論
非語言交流是以人體語言(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通過人的表情動作等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人類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兒科護理工作比之成人護理更加復雜,故有效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傳統(tǒng)護理以語言性溝通為主。非語言性溝通為輔,但由于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或不健全,故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非語言溝通的作用更為突出。本次統(tǒng)計調查證明了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有效性。注重對患兒進行非語言性溝通,有效的提高了護理質量。同時,也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應當注重提高觀察患兒非語言行為的能力,并加強自身非語言技巧的培養(yǎng),增強護理工作中的溝通能力,不斷發(fā)展完善自身的工作技能,為患兒提供更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