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供應室中心;工作人員;危害因素;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045-01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yī)院內(nèi)承擔各科室所有重復使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滅菌以及無菌物品供應的部門,是控制醫(yī)院感染的重要部門。工作性質(zhì)決定供應室人員經(jīng)常接觸被不同種類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種方法進行清洗消毒滅菌。其中涉及的大多數(shù)因素對身體有害,而工作人員觀念不到位,在工作中怕麻煩經(jīng)常不使用防護用品,自我防護意識差,易導致自身感染到各種疾病。
1 造成人員危害的不良因素
1.1工作人員自身因素:工作人員的自身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員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隨意改變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護用具來很好的保護自己;都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特別是下送組,負責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經(jīng)常破損。夏季手套不透氣,有的工作人員工作時圖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觸污物,這些物品上面帶有許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觸這些物品,感染各種傳染病的機會很大,從而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工作人員在回收、清點、去污過程中,許多物品帶有血液、體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單位未作初處理,有的還帶一些針頭、刀片等銳利器械,有刺傷的可能,有發(fā)生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危險。
1.3化學因素環(huán)氧乙烷的廣泛應用。環(huán)氧乙烷氣體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從而易引起頭昏、頭疼、惡心嘔吐,皮膚接觸可引起皮炎和水泡,還可能致癌。一般醫(yī)院的EO滅菌器就安裝在供應室內(nèi),雖然排氣道安裝在室外,但滅菌后卸載時滅菌器內(nèi)殘留的氣體就排放在室內(nèi)。大量的一次性物品也存放在供應室,它們都是EO消毒,如果空氣中的EO含量超過標準,將對供應室人員身體造成很大傷害。消毒液的使用,清洗酶、除垢劑、含氯消毒等
1.4物理因素用于滅菌的高壓蒸汽消毒鍋、烘干器等,最高溫度達136℃,開啟鍋門時如操作不當極易燙傷,我科人員均有被燙傷史。供應室每日常規(guī)紫外線照射2h以上。雖然盡量安排在工作間隙,但因工作需要難免進出拿取物品,紫外線對皮膚、粘膜可造成炎性反應。紫外線消毒后供應室內(nèi)高濃度臭氧,也可引起人體中毒反應。供應室存在多種噪聲污染源,高壓蒸汽滅菌鍋、超聲清洗機、全自動清洗消毒機、塑封機、洗衣機、打印機等,都發(fā)出不同的噪聲,噪聲長時間作用于人體,可造成聽覺器官和全身各系統(tǒng)的損傷。
2 安全防護措施與對策
2.1加強防護知識的學習對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傳染性物品對待,防患于未然。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guī)程,加強自身防護,避免血液傳播性疾病,給工作人員造成傷害,同時也避免了經(jīng)工作人員造成院內(nèi)感染。
2.2收集有關(guān)安全防護信息,每月組織供應室人員學習,并做安全總結(jié),加強自我防護意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2.3預防器械傷害: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在回收及處理前要穿戴好防護用品,工作中要謹慎、小心,動作要輕;,堅持戴手套,手套破了及時更換。取銳利器械時用血管鉗、鑷子進行操作。如果在清洗、包裝時被銳利器械刺傷時要馬上進行傷口處理,濺到臉上、眼睛時,用洗眼器沖洗10分鐘。供應室全體人員都應接種乙肝疫苗,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2.4清洗時防護措施:正確戴帽子、口罩、面罩、護目鏡、雙層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清洗時在水下操作,防止產(chǎn)生氣溶膠。脫手套后正確洗手,堅持正確的洗手方法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
2.5化學因素的防護:超聲清洗時隨時蓋上蓋子。紫外線消毒必須是封閉空間,人不在的條件下進行,消毒后至少30分鐘后才能進人,應盡量安排在中午或下班人少時。消毒過程中如必須進室取物,應關(guān)上紫外線燈。
2.6物理因素的防護:高壓蒸汽滅菌器要由培訓合格的消毒員負責,使用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操作程序,開門時不要面對鍋門,應站在門后或門旁,以防鍋內(nèi)涌出的熱汽燙傷,夏季不要裸露手臂,避免皮膚直接接觸高溫物品,滅菌物品出鍋后必須冷卻30分鐘才能卸載物品。
在高壓蒸汽滅菌鍋前安裝隔音板,可降低一部分噪聲,為了減少噪聲,操作集中在一段時間內(nèi)進行,避免長時間的噪音對人員的損害。
工作人員加強業(yè)務方面學習,增強自我防護能力。嚴格遵守《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行業(yè)標準》,增強范化操作的自覺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分管領導足夠重視,勤于監(jiān)督,使供應室工作人員警鐘長鳴,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