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討中藥外用治療嬰兒濕疹的作用。方法:選自筆者所在醫(yī)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嬰兒濕疹患者共10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3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接受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藥熏蒸方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均為100%,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2例出現不良癥狀,對照組有8例出現不良癥狀,觀察組不良癥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外用治療可有效治愈嬰兒濕疹,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藥;嬰兒濕疹;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5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481-02
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病因復雜多樣,不良的生活環(huán)境和飲食習慣都會引發(fā)濕疹皮炎,因此它成為皮膚疾病中最為多發(fā)的一種,濕疹是一種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滲出傾向,伴劇烈瘙癢,易反復發(fā)作轉為慢性的皮膚炎癥,其分布具有對稱的特點,局部濕疹因飲食、用藥不當可加重、泛發(fā),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命。臨床報道指出,濕疹皮炎的發(fā)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該病因其病因的復雜性,臨床治療起來較為棘手。嬰兒濕疹指嬰幼兒皮膚出現以紅斑、丘疹、糜爛、滲出、結痂、脫屑并伴劇烈瘙癢、反復發(fā)作為特征的皮膚病,在祖國醫(yī)學中又稱“奶癬、胎斂瘡[1]”。患兒因瘙癢、疼痛煩躁不安、啼哭不停,影響睡眠和飲食,甚而影響正常的生長發(fā)育,給患兒家長帶來極大的困擾[2]。目前臨床西醫(yī)多采用抗組胺藥、抗炎藥、激素等內外結合治療。一般的西藥外用藥物的滲透效果不佳,難以到達根部,因此治療效果不佳且療效差,易復發(fā)甚至加重,且副作用大。而中藥外用以其效果良好,副作用小等特點,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筆者所在醫(yī)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小兒濕疹患者共10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3例。觀察組53例患者中,男27例,女26例;年齡1個月~2歲,平均3個月;小兒患者的濕疹期主要如下:急性期27例、亞急性期13例、慢性期13例。對照組53例患者中,男26例,女27例;年齡1個月~2歲;小兒患者的濕疹期主要如下:急性期26例、亞急性期15例、慢性期12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及濕疹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服用枸地氯雷他定,服用劑量為8.8 mg/次,1次/d;應用注射用復方甘草酸苷,給藥方式為靜脈輸入,輸入劑量為120 mg/次,1次/d;應用10%葡萄糖酸鈣以及維生素C,給藥方式為靜脈輸入,其中葡萄糖酸鈣劑量為10 ml,維生素C劑量為1 g,1次/d。
對照組在上面基礎上應用爐甘石擦劑外擦治,每天涂擦2次;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應用中藥熏蒸方式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使用儀器產自廣州今健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醫(yī)用智能汽療儀,為JS-809B全身熏蒸儀。將筆者所在醫(yī)院使用消炎止癢散制作成為粉劑,將消炎止癢散粉劑放入到汽療儀藥缸當中,患者選擇自己舒適的體位姿勢并對暴露的受傷患病位置進行熏蒸治療,1次/d,7 d為一療程,一療程觀察療效。消炎止癢散主要成分為:大飛楊、地膚子、蛇床子、荊芥、苦參、枯礬、白蘚皮研成粉末制成散劑100 g/包,每次用2包加入醫(yī)用汽療儀進行熏蒸等。在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先簡單的介紹治療原理、方法還有相關注意事項,對熏蒸儀的溫度進行設置,一般38~41 ℃,溫度的設置以患者年齡還有體質等實際情況進行,每天進行1次治療,7 d為一療程。在對患者進行中藥熏蒸的過程中應該要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密切注意,溫度不宜過燙,避免對皮膚造成損傷。在進行熏蒸治療之后不能夠立即使用清水沖洗,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藥物的功效。治療完成之后用治療巾進行擦洗,防止出現受涼的情況。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均為100%,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2例不良癥狀,感染1例,皮膚萎縮1例,對照組出現8例不良癥狀,感染3例,皮膚萎縮3例,毛細血管擴張2例,觀察組的不良癥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嬰兒濕疹(Infantile eczema, IE)是皮膚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在天津的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嬰兒濕疹的發(fā)病率約為75%,好發(fā)季節(jié)為秋冬季,首發(fā)年齡最小為1個月,最大11個月,平均2.1個月。西醫(yī)理論認為嬰兒濕疹是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多因外環(huán)境潮濕誘發(fā)嬰兒體內免疫反應過度出現的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3]。西醫(yī)治療主要是口服抗組胺劑或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對于有糜爛滲液者外敷3%硼酸溶液。西醫(yī)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癥狀,但藥物選擇較局限,且長期使用對嬰兒有一定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對小兒濕疹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局部中藥熏蒸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提升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該治療方法因為不會直接接觸到皮膚故出現交叉感染的概率極低,患者應用該方法進行治療后感覺良好且依從性高,無嚴重不良反應,具有安全高效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平生,李金娥.中藥熏蒸治療皮膚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5(21):131-132.
[2] 張大維,周曉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濕疹68例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2,17(12):165-166.
[3] 蔣玲.46例中藥熏蒸治療慢性濕疹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7(5):207-208.